立足学生生活演绎灵动课堂

2016-04-27 11:20李爱芝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生生活求真

李爱芝

摘 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搭建平台,立足学生生活,注重教学生活化,才能让学生拥有鲜活的生活。

关键词:学生生活;求真;求近;求美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必须将学生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立足学生生活,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演绎灵动课堂。

一、立足学生生活——求真

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开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看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所蕴藏的教育价值,认识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身就是学习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经验、资源等,并借助他们的经验展开学习,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再学习、再挖掘的思考、领悟、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共同分享和交流的平台,让教学变得生动、深刻、多元、丰富。比如,品德与生活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我的小小希望”一课,本课旨在让学生体验感受动植物生命的美丽,亲近并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动植物,愿意以实际行动爱护动植物,并逐步形成关爱保护动植物的意识和行为习惯,这样的课堂,因为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爱学、乐学,课堂也就有了情趣。在“爱心小天使”活动中,教师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生活中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故事,学生自豪地展示和家人一起照料鸟儿、树儿、花儿的照片,尽情述说送小蝌蚪回家的故事,忘情地表演自己喂养小兔子时哼唱的童谣……这样的交流源于真问题、真情、真感,课的真实就与学生的兴趣、愿望有了联系,在彼此分享、获得共鸣的同时,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立足学生生活——求近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与学生现实生活以及社会经验密切联系的课程。如果课程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程本身便没有了意义。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的主题时,能感受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他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从而理解课程的意义并乐于探究。比如,品德与社会教材(泰山版)四年级下册“同在蓝天下”一课,有一个关爱残疾人的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身边还有很多生活不便的人,他们需要关心和帮助,使学生看到社会为生活不便的人们所做的事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运用简单的体验活动,拉近学生和残疾人的距离,为此,我选用了自助与他助、信任与被信任的游戏教学。首先,让每个学生都蒙上眼睛,在教室里独自一人行走(适当设置障碍),体验个体的残疾人的无助甚至从心里发生的恐惧感(包括学生自己在内);其次,全班所有学生一半人扮演盲人,另一半人扮演帮助者,重新体验;再次,全班所有学生都扮演盲人,但需要两人一组,相互帮助;最后,学生交流扮演的体会。

上述教学活动是一个真实社会的模拟,残疾人也是社会人,和健康人一样的社会人。一个健康人所能够遇到的社会情景或环境,残疾人也一样可以遇到。在这几次不同的活动体验中,通过变换视角的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即由比较充分的身体活动去感悟其中的道理,改变了教条式的知识说教,使课程达到高效的效果,既拉近了学生和残疾人之间的距离,又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

三、立足学生生活——求美

课堂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即便是一堂十分精彩、令人称赞的优质课,也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以学生的视角正视课堂中问题,从而打造灵动的德育课堂。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教师重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但是忽略了研究学生。教师需要在课前研究执教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起点水平、认知发展特点等情况,并以此作为制订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和问题设计的依据,做到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实现从生活中来,即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使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对于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首先要明确其基于学生生活的核心理念,即帮助学生增强权利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学会依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法律问题。在内容选择上,应多一些权利、少一些义务;在案例选择上,要多正面、少负面;在表达方式上,应追求生动与准确的均衡,把冷冰冰的法律条文演绎成学生具体可感的温暖案例,让小学生充分感受法律的温暖,体会法律能够让生活更美好。

总之,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生活,是本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也只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才能提升学生的生活,才能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拥有鲜活的“儿童表情”,才能演绎灵动的课堂。

猜你喜欢
学生生活求真
张锦绣
阎生德
高中政治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陈延君 作画中“求真”
对“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探索
让课堂提问还原生活本色
习作本位:摒弃“套话滋生温床”的应然之路
如何将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