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永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进入了每个教室,操场铺上了塑胶,各类教学装备一应俱全。在为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日趋完善感到欣喜的同时,教育者也隐隐感到其中存在的危机。每年开学城区学校学生爆满,而农村学校的生源却大幅度减少,特别是一些偏远乡镇和城区周边学校。这固然有人口出生率降低等自然因素的存在,但更多地暴露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困境。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有条件的家庭大都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对于农村学校来说,不改变就意味着发展的滞后。
如何突破这样的困境,留得住学生甚至是吸引学生?唯有塑造优秀的学校精神,打造文化校园,给学生个体、家庭成员乃至于整个社区带来长久的影响。
一、为什么要培育学校精神
人是有精神的。一所学校必须有学校精神,学校不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存在。学校精神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全体师生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知识水平的综合体现,同时反映了学校办学的理念和宗旨等,是贯穿于学校各个层面的精髓。
没有精神的学校就好比是没有特色的产品一样,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终究是要被淘汰的。所以农村学校一定要善于培育自己的学校精神,形成具有特色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赋予学校独特的个性魅力,极大地影响学校的教风和学风,影响全体师生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继而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标准,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总而言之,塑学校精神,育个性学生是立校之基、育人之本,是农村学校生存和发展之路。
二、学校精神从何而来
农村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一些易见成效或者是事务性工作中,很少考虑学校精神在办学过程和学生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当然,培养学校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其中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物力。
首先,学校精神要在传统中继承。每一所学校,无论历史长短,都会逐渐形成一些行为习惯、行事风格等,这其中良莠不齐,但一定有值得称颂的人和事,有正面的,就应该将其中优秀的提炼出来,上升到精神层面,然后让其成为行为标准去影响教师、学生乃至学校所在的社区。比如,对于那些有特殊贡献的教师、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人,要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整理,上升为教师人文精神,通过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再如,每所学校都会有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像我们学校就曾经出过“全国十佳少年”,学校可以将他们的成长过程细化,成为道德标准。将学校中有意义的、有趣味的、值得回味的人或事汇集成发展旅途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为个体发展提供能量。
其次,学校精神要在发展中丰富。社会每向前推进一步,民众的观念、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学校的精神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在教育理念的发展中丰富精神。制约教育理念更新的瓶颈很多,要善于找寻新的增长点,一旦找准方向,就要将其转化为学校意志,上升为学校精神来筹划和实施。时代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促进教师发展的途径也越来越广,对教师的培养要符合教师的时代特征,以适应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造就新时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学校精神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和提升。
三、学校精神如何体现
精神是活的,停留在嘴上的、宣传画册上的那不是精神,是工具。当我们继承、发展、丰富了学校精神后,就应该付诸行动。学校精神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标志的构建。这包括校训、校标、校歌等,这都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象征,是学校精神的鲜明标识,它往往给师生传统的熏陶和精神的传递。学校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应该置于醒目位置,应该有恰当的解释,应该溶入学校的各类活动,要利用各种舆论阵地诠释并宣扬,使得学校标志深入每个师生、家长、参与者的心里,并内化为行动。
第二,文化布置的熏陶。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载体,也是学校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优秀的文化布置能赋予师生一种精神自觉和文化意识,通过潜移默化来影响师生朝共同的目标努力。因此学校内部的文化布置应紧紧围绕既定的学校精神展开,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环境布置,都要处处体现其内涵价值。良好的校园布置会构成一种美的氛围,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第三,学校教职工的垂范。任何一所学校的精神,永远由这所学校的教师来代表,因此培养和弘扬学校精神,必须让教职员工成为学校精神的传播者、实践者和传承者,成为学校精神的“代言人”。对于学校精神,首先必须在教职工中产生共鸣,只有他们心领神会,才会言传身教,才能将学校的精神力量、心灵力量、生命力量传导给学生、家庭、社区。
第四,学校仪式化活动的张扬。仪式化活动有助于学校精神的繁衍和发展,能使学校活动更加庄重和严肃,为学校的日常运作赋予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使学校精神的传递神圣化。成功的仪式化活动都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符合学校特定的价值观,给学生留下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印象,以至于对今后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学校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是学校精神的竞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学校精神,只有不同的文化才能造就个性的学生,只有个性的学生才会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