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1966年生于山东无棣大山脚下,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装潢系,现居北京。
画家陈延君,常用名砚君,主攻山水,兼画花鸟、人物。
陈延君二十岁在山东老家参加工作,三十岁进入天津美院学习,四十岁来到北京,开设了名叫“锦文斋”的苏扇庄,五十岁自识初通文墨。
在现阶段的创作中,陈延君注重画面的厚重感。在创作一幅画时,通过一遍一遍增添笔墨,让画面更丰富,最终呈现出有笔有墨、值得推敲的作品。
在提升艺术水平上,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的他注重写生和临摹。在写生时着重提炼景物特色,力求创作出一幅不俗的画;而在临古画的过程中,借古人之“气”,让作品的笔墨“活”起来。
此外,他还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陈延君说,个人修养提升以后,表现出来绘画就有力度,有气息了,就可以追求由繁入简,让画面凝练起来。
让创作更厚重
8月22日,陈延君在朋友圈晒出了应朋友之约画的泰山日出图,从第一遍构图到最终成品一共五幅,在画面的渐次丰富中,创作的过程一目了然。
这幅四尺整张的山水画一共花了他五个早晨进行创作,从每天早上5点画到8点钟,最终的画面结构清晰,有笔有墨。
第一天早上进行大致构图,有了山石走向、有了树木葱郁、有了房屋结构、亭台方位,画面基本形成布局;第二天早上“将该加重的地方加重”,开始显现光影的感觉;第三天用线条描绘出山的结构造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山上大石罗列的纵横变化、山的龙脉走向,还要注意远近景色的相互呼应;第四天早上进一步丰富了细节,给画面着色,画面右侧升起了泰山的朝阳;第五天早上题款钤印,最后一遍提醒画面。
在陈延君看来,山水画创作中的变化可以很多,这是他最早选择画山水画的原因。比如,只要在画面上和谐,“一个石头画得大一点、小一点、丑一点、俊一点都可以,多一棵、少一棵树也没关系。”但是画得时间久了,陈延君又发现山水画很难,因为内容必须要“厚重”,即层次丰富,清新旷远,值的推敲。
“原来的创作有点薄气,厚度上感觉不够。”他评价自己现阶段创作比原来画得深厚。
传统的文人画讲究文气,绘画强调率意、空灵。早前,陈延君临习这种风格较多,“时间长了之后感觉自己画得浅,用墨多,用‘笔少。”
而现代的国画创作大多学习宋画,画面呈现敦敦实实、厚厚重重的感觉。尤其是当代画家比较推崇明末清初的龚贤画作,陈延君评价他的画是“一笔、两笔、三笔加上去的”,有些类似现代的素描,体现光影的感觉。符合现代国画笔墨多,细节多的审美和创作手法。
所谓绘画的“厚重”,就要依靠创作的遍数,如《泰山日出》在每一遍都通过皴擦点染,来丰富画面,让画面不浅薄。如近现代画家黄宾虹画画不计遍数,层层复加,直到满意为止。
不过,在有些地方,仍然要遵循古代理念,比如古人讲究山水画“可观,可游,可居”。
陈延君作画也遵循这个传统观念,让一幅画 “可观”——看着好看,“可游”——人进去可以游览一番,“可居”——此处是可以居住的佳处。
画家要有静气和文气
九十年代,陈延君曾在天津美院学习装潢设计,后又进修国画,受教于白庚延、吕云所、霍春阳、何家英等画家,拓宽了自己的艺术视野。而要想在山水画上专精,还需要自己去进一步研习,此后,他不断自主研习传统国画,并且“感觉不够就去充电”。
比如早前他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跟随齐作声导师班学习书法。书法是提升绘画笔墨的基本功,也是文化修养的关键。
又比如去年的时候,陈延君又到中国画艺术创作院进修,跟随程振国、张复兴二位导师学习,在技法、理念、气息上又有所突破。
不断充电提升自己的理念和技法之外,对创作来说,写生也非常重要,陈延君在写生时要对景色进行提炼。
比如画山水画中的山,要在山中分出道来、画出水来、绘出瀑布来,还要注重云气的布局。如何布置画面、如何去表现、如何作取舍,都需要思量和创作。写生绝不是将所看到的照搬。
陈延君经常写生,一年至少外出两次,当地的特殊景致往往成为画面的特色。八百里太行山是陈延君心驰神往的梦里家园。十渡的小江南景色,野山坡的百里峡,邢台的云梦山、英谈村,林州的洪谷山,辉县的八里沟、万仙山、百泉湖、郭亮村,晋城的王莽岭等都留下陈延君走过的足迹。
在采访中,陈延君向记者演示了他在日常创作中习惯画的柳树、房子,它们是他早前创作的特色元素,时间长了某种程度上也是他的早期面貌。
除了局部,在整幅画上的面貌也应显现个性,陈延君强调要“不俗”。比如《泰山日出》,不管画得好不好,首先应该做到不俗,这也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
“个性是一个人对自然的理解和表现,同样一片景致,不同的人画出来是不一样的。”陈延君说,某种程度上“临的不像是取舍,是心中的意向,这就是个性,就是自己,就是创作”,这是在大自然真实景观之上自己的艺术化发挥。
写生之外,陈延君还临古画,从中“借气”。
他推崇范宽、董源、巨然、董其昌、龚贤、清四僧等画家,从古人的一笔一划中借气,传承气息。“如果只写生,模仿大自然,就会气机不够。好画就是既有写实的新面貌,又要有传统笔墨。所以要有大量的写实功底,还要学习传统,借鉴文气,有一些意象的东西。书画是人的精气神的外现,画一堆墨,没有‘气不活。创作要做到云卷云舒尽展我之胸中逸气。”而对于“气”。陈延君认为,就是平时的修养的体现,画家的静气和文气最难得。
追求复杂的“简”
在做加法让创作厚重起来之后,陈延君又开始通过追求线条质量,让每一笔蕴含的“气”更足,逐渐要给创作做减法。
“这个‘简 对线条的要求很高,要求笔的‘气含金量足,这一笔下来就不用再画第二笔,它已经代表了很多内容,因为这一笔的‘气够了。”这一点要在书法的学习中去继续寻求。
而为什么国画创作会繁复呢?陈延君给出的原因是因为气不足、内容不够,为了补气,需要不断往画面上添笔墨,否则“在画面上立不住”。
“学识修养到位了就会越来越简洁。我一开始创作的笔墨是‘简的,后来开始加笔墨,追求厚重,而现在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慢慢往回‘简。能用一笔解决,不用十笔去画,这要求线条的质量和气息都到位,体现个人修养。个人修养有所提升以后,表现出来就有力度,有气息了。”陈延君说。
在采访过程中,陈延君寥寥几笔在宣纸上画出山,又画出树来,他却说齐白石的山更简,像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家都是尚简的,并且这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简”。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简”,这就要求见识广博,提升修养。
“云卷云舒万里风,远近高低各不同。三山五岳纳笔下,胸中逸气逞英雄。”正如陈延军自作的诗中所表达的,“你的心够不够博大?你的心能不能装下山水?再有,你的内心够不够简单?能不能把大自然中有代表性的东西扩充到画面中,同时还要简中有精。”
提升学养自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佛家、儒家、道家的经典是必读的。学经典,浸润过传统文化,做人就会“求真”,“和写字画画道理一样。求真,在创作的时候内心就有一个杠杆、标杆,创作出来的作品好不好自己知道。创作就要追求达到最好的境界,虽然达到完美不可能,但是完美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