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试作弊动机分析及对策

2016-04-26 20:54曾慧
科技视界 2016年10期
关键词:考试作弊大学生

曾慧

【摘 要】大学生考试作弊屡见不鲜,虽然各校都采取了果断措施予以严惩,但屡禁不鲜。对此,笔者拟从分析学生作弊的外在表象入手,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良好的自我意识,塑造诚信人格;明确学习目标,注意平时积累,理智看待考试及其结果;做好考试期间的心理保健,从而有效地消减、抵制、预防作弊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动机分析与对策

近年来,考试作弊屡见不鲜,个别地区和学校甚至出现了大规模集体舞弊。这不仅是教育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还是一个国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对此,笔者作出如下分析及对策。

1 作弊现象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作弊手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外在表象仍有规律可寻。笔者认为,学生作弊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1 长期性

作弊并不是现代教育的产物,学生作弊古亦有之,古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案的处罚力度远比今日高校纪律要严厉得多,但始终无法根绝。

1.2 普遍性

一是,作弊考生的普遍性;二是,作弊课目的普遍性;三是,考试作弊地域的广泛性,不仅局限在某地区某城市,在国外,学生作弊现象也时有发生。

1.3 发展性

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监督技术的不断提高,考生的作弊手段也不断提高,其辅助工具变得更为先进。监督技术越高的考试,作弊科技含量越高,呈“魔道共进”的发展趋势。

1.4 群发性

现在作弊已演变为有组织、有系统、有分工的互助式。

1.5 社会性

现阶段有一股较强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枪手招聘、网络明码、工具销售、信息传播,几乎发展为较为完善的作弊产业。

1.6 屡禁不止

高校对作弊考生向来严惩不贷,对处分结果都广为公布,希望能起到震慑作用,但仍然有许多学生前赴后继,作弊不断。

2 作弊动机分析

有因必有果,作弊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行为,是什么心理动机引发的呢?

2.1 侥幸心理

是指已经意识到行为可能产生不利的后果,但自信能够避免。即认为被监考人员抓获的机率很小,被抓机率好比买彩票中奖一样低。

2.2 得过且过心理

该群体的学生往往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履行一名大学生的义务,要么逃课,要么上课睡觉、聊天,只为了“过”而作弊。

2.3 虚荣心理

这类群体是追求上进的,在学习上是积极的,只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是错误的。他们考试作弊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以便保持荣誉和评奖评优,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2.4 不平衡心理

此类人群看到别的同学考试作弊轻而易举,甚至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己努力学习反而不如考试作弊的。进而会产生心态不平衡,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之中。

2.5 盲从心理

目前,社会缺乏一个健全的诚信体制和诚信环境,导致考试作弊在很多高校成为一种客观的存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都有一种“趋众心理”。看着很多人在作弊,有的大学生也趋之若骛、“赶趟时髦”。

2.6 讲义气心理

这类学生自身学习成绩相对较好,但是性格里有一股很强的同情心和侠义之气,是非不分,仅凭义气。面对同学的“求助”,不加思考,慷慨地伸出“友谊”之手,岂知害人害己。

3 作弊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非判断能力和风险评估能力都已基本具备,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甘冒天下之大不韪,飞蛾扑火地作弊?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两大方面:

3.1 学生的原因

3.1.1 缺乏诚信信仰

在当代教育考评体制下,绝大多数学生都属应试教育的产物,而学生的品德思想教育自然成了短腿。在进了相对宽松在高校,其学习自觉性放松,其道德的缺乏也一定会表现在行为上,作弊就是其典型行为之一。

3.1.2 缺乏端正学风

当代大学生很少经历风雨,社会责任感缺乏,很难体会到父母的艰辛,甚至连“学习为了谁,我为谁学习”这样的基本问题都难以回答,导致其学习松垮,临近考试,才知道该学的都没有学,只好铤而走险。

3.1.3 缺乏挫折教育

有些同学在中学里成绩一直很好,习惯了老师的表扬、同学的敬仰。进了高校,学习、生活的环境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原先的一套并不能形成绝对的竞争力,心理落差很大。为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只好同流合污,携手作弊。

3.2 校方的原因

3.2.1 对学风环境营造不够

学风、考风、惩处是三个渐进的过程,而学校往往注重的是考风与惩处,对作弊现象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作弊行为看重的是铁的纪律与铁的执行,而对学风的重视一般仅停留在制度中、口头上。

3.2.2 对学生心理动态掌握不足

学校对学生心理动态关心不够,对学生之间学习、生活的竞争压力不够理解。说教、批评得多,理解、沟通得少。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敷衍心理,至于是否学到真本领,那是无所谓的事。

3.2.3 固守应试教育考评体系的恶果

校方、社会唯成绩论的观点尚占主导地位。学生一门成绩不及格,就不能毕业。而许多学科在将来的工作中根本不会派上用场。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了也没用,混过关就可以”的想法,临到考试,只有作弊。

3.2.4 教材考试制度的缺陷

高校目前的教育模式大体为:各基础、专业课单独考试,每门学科成绩过关后综合设计、撰写论文,最后毕业。这样的设置必然将考试范围限定在各科的教材之内。许多学科老师为了“体恤学生”,提高自己学科的通过率,常常为学生们划一些重点。正是这些重点使考生有了作弊的目标,考前将重点记在小纸条上,在考场备用。

4 作弊对策分析

4.1 直面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警惕作弊心理和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应从自我认识和心理调节做起,警惕作弊心理。

4.1.1 不断强化良好的自我意识,塑造诚信人格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良好自我意识包括自知、自爱、自尊、自制等。自知,指人应有自知之明,这就需要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自爱,就是悦纳自己、珍惜自己的品德和荣誉,并力求自身的发展和学习的进步;自尊,在生活和工作中应与别人居平等的心态,表现出不退缩、不妄自菲薄;自强,是立身之本,相信自己在纷繁多变的环境中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学生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意识,树立乐观、诚实的品性,才能达到完美人格的塑造。

4.1.2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学会学习,注意平时积累

明确目标有利于学习动力的提高和学习热情的(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26页)激发。合理的学习应当遵循一定的心理学规律,比如,记忆就有一个认识、保存、遗忘、再认识的过程。只有平时认真学习,遵循学习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才能使自己树立自信,笑对考场。

4.1.3 注意对考试认知的调整,理智看待考试及其结果

很多大学生认为考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考试失败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吸取其中的营养,比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谋事在人、成是在天”、“阳光总在风雨后”等,大学生如果能合理的转变绝对化认识模式,就能有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及考试结果。

4.1.4 做好考试期间的良好心理维护和保健

很多学生在考前有考试焦虑、考场恐怖等心理问题,做好考试期间的良好心理维护,可确保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参加考试。良好的心理维护可以通过自我鼓励、自我积极暗示、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加强运动、积极咨询求助等一系列心理自我保健的方法,来达到良好的效果。

4.2 转变高校管理视角,变更高校考试方法

4.2.1 转变考试管理方法,强化学生考前疏导

每一位作弊学生都能预料到作弊被抓的后果,其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自信能够幸免。这就要求学校在平时多多关心学生,掌握其心理动态,做好考前疏导工作,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为谁学”的道理。

4.2.2 转变考评机制,改革考试方法

对应每门学科的单门考试来讲,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的作弊难度要大得多,其原因在于这类考评方法针对的是考生的能力、水平,而不是学习内容。如果我们都将能力、水平考试作为每门学科的单门考试方向,使考生无重点,无范围,那么考前作弊准备就无法完成。

4.2.3 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监考力度

建议在考场设置监控体系,校方可派人随时回放、抽放录像,这样既减少人为因素,又让学生在考试时无法掌握“看不见的眼睛”,提高作弊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保全了第一手证据,彻底克服了“作弊完毕无迹可查”的弊端,使作弊风险延续,让作弊者心有余而胆不足。

5 结束语

学生作弊是一件危害自己、危害学风、危害学校、危害社会的大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进行作弊心理研究、归纳,进而分析原因,制订措施,实现打、防结合,疏、导统一,才能有效地消减、抵制、预防作弊现象。

【参考文献】

[1]刘贵芹.高校辅导员工作指导手册试[S].中国科教出版社,2009.04.

[2]杜文东.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09.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考试作弊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谈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及应对策略
浅谈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
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探讨与应对策略
浅析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对策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