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建筑形象建构的运用和传播

2016-04-22 05:15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播运用

张 毅

(池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安徽 池州 247000)



徽州文化建筑形象建构的运用和传播

张毅

(池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安徽 池州 247000)

摘要:徽派建筑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汉文化圈中建筑派系的一个重要流派,因传统工艺、风格独特及造型优美成为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现代建筑元素在徽派建筑中的发展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具体体现在建筑美学、建筑空间和建筑符号上。当今,新徽派建筑在充分尊重建筑人文环境基础上,融入传统徽派建筑的精华,为当代建筑新领域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艺,并作为一种文化被广泛运用和传播。文章就徽州文化建筑形象建构的运用进行分析,并对其传播发展进行探究,使之能够满足当代建筑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徽州文化;建构形象;传播;运用

徽州建筑文化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于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之一,徽派建筑作为徽州文化中重要的载体,是集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地理、生活习惯等物质形态、精神理念于一体。徽州建筑文化是特定时空文化状态下造就出来的物质实体,承载了徽州千百年的文明记忆,集建筑美、自然美、艺术美于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引言

在中国建筑历史发展的浪潮中,徽派建筑成为中国的古代建筑文化遗产,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公元2000年,黔县西递、宏村两处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首要原因当属徽派建筑群的规模宏大与文化遗产的留存。新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徽派建筑风格、传承徽派建筑文化的发展精髓,是延续徽州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徽派建筑一直以来影响着我国建筑领域的发展,同时蕴含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古徽派建筑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实发展的需求。现代建筑与古徽州建筑相比在功能造价上的优势较为明显,但经济效益和理性工具的引导下,世界建筑趋同发展,地域性建筑特征也在逐渐消亡。因此,如何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又能够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建筑是当代建筑师的责任和奋斗方向。

二、徽州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徽州文化被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向标,徽州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是徽州宗族;思想基础是新安理学;经济基础是徽商。社会、思想、经济三大基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全面发展。徽州文化以系统性、丰富性、典型性、独特性、辉煌性及扩张化为特点,依照区域可以划分为三个文化圈,核心徽州文化圈、亚徽州文化圈、泛徽州文化圈,影响到全国各地。徽州文化内容较为深邃,涉及到众多领域,包括社会经济、教育学术、工艺美术、文学艺术、建筑雕塑、医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徽州文化包括徽州人发生、创造、影响乃至所有区域内的物质、精神叠加或转化。徽州文化在哲学、医学、画派、理学、徽剧、徽菜等方面巍然独立,异彩纷呈,自成体系。尤其是遍布徽州5000多个保存完好的徽州村落成为震撼世界的独特人文奇观。徽州文化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仅反映中华民族在宋代以后民间社会的生活实态,同时又凸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徽州地区以山地居多,地少人多,自古以来大量中原人南迁至徽州,因受到中原人经济文化、生活习惯、居住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越文化与汉文化碰撞,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相互叠加、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出北方四合院干栏式建筑交相辉映的独特特点。传统的民居建筑中,分三个开间,并采用相套三合院而成,一般结构方式采用的是穿斗式和抬梁式,具体的建筑方式为木质框架结构,且用砖石砌成墙体。

徽派建筑所表现出的整体特征为:显山露水、有机整体、自由伸长、淡雅简约、亲切宜人、兼收并蓄等。徽派建筑群多成乡村聚落,建筑中的空间和山水相互相依、相生相依;徽派建筑在自由伸长时,采用天井空间的节点为扩散对象,有形无形地变换着建筑体型结构,适应并且能够利用地形。并且,徽派建筑与大自然紧密结合,表现出一种整体感、统一感及秩序感,体现出和目的性的场所,淡雅简约的建筑色彩中,以人为本,尺度相宜,与文化相融相通。此外,徽派建筑兼收并蓄外来文化,体现出空间的开放性与外向性。总的来说,这些特征是徽派建筑中的共性,也蕴含着徽派建筑文化的神韵,是徽派建筑领域中极其特殊的特质。

三、徽州文化孕育下的徽派建筑

(一)地域性与建筑文化的相宜性

徽派建筑因受到古徽州所特有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影响,其建筑中蕴藏鲜明的地域性,并在建筑文化的发展下,呈现出地域性与建筑文化的相宜性。古徽派建筑最基本的建筑形式是典型徽派天井四合院建筑,该建筑类型深受当地历史背景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古徽州在古代是越人的聚集地,越人为防止瘴疠之气,所建造的建筑类型是“干栏式”。后因中原民族的迁入,在改变徽州人口的种族结构数量的同时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到古徽州。在两者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下,早期徽派建筑设计中,结合中原建筑和古徽州建筑精髓,其典型建筑类型是“楼上厅”。因人稠地窄,楼房是当地人的首选,建筑主要是依山造势与地域性相宜。古代徽州的民居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因木质结构房屋易遭火灾,因此为了避免火势快速的发展和蔓延,产生了马头墙。马头墙的位置位于居两端墙顶砌筑的高层屋面山墙,主要是用于防风、防火。可以说,徽派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粉墙黛瓦的“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是外来移民和原住居民文化交融的产物,体现了地域与文化的融合性。并且,徽州当地建筑与中原建筑在相互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古徽州地区所特有的建筑风格。这一独有的建筑风格在徽派建筑的文化特征上意义较为丰富,具有通风、干燥、采光、安全性能。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存在抽象的建筑产物,具体的建筑根植于具体的环境中,受到地理条件、地形条件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建筑风格衍生出建筑文化,地区性的建筑只有与建筑文化共生共存,才能够体现二者的相得益彰之美。

(二)徽派建筑的形象建构

1.水系

水系在古代的徽派建筑中是建筑的命脉,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徽州古村落逐水而居,因此,村落的雏形也是沿着水系进行发展建设的。因此,在后代的徽派建筑群中可发现,水系网络与平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对位关系。尤其是对于徽州地区而言,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依附水系,而是在村落的规划指导下,主导改造水系。最为著名的当属宏村水牛形的水系。该形状的水系水圳是牛肠、月沼是牛胃、牛肚为水牛形态的水系。徽派建筑中水系的完美体现当属徽州文化城,徽州文化城在设计中,徽州古村落的大文化脉络决定了建筑的整体布局,该文化城以塘西河基地为展开,总体上形成水穿城的平面布局,在这一水穿城的基础上形成了从北到南因地就势的“生活区、生态区、公建区”等,三个组团区域分别围绕水系支流分布。塘西河贯穿两岸湿地,她作为整个方案中的灵魂空间,并且是整个方案中的灵魂空间,创造出了观景岛的格局,并将现代休闲的生活理念和注重体系的宣传融合起来,不失美观。

古代徽州人崇尚风水,“水口乃地之门户”,被看成为兴衰聚散。水是财富,能够保留住一定的财气,因此,在水口的选择上,需要选择好相应的水口。水口在徽州建筑中有“灵魂”和“门户”之称,水口常常以地形的水系而定,基于山区而言,多选用山脉的转折和两山的挟持,平原之处无山可依,多选择在河渠的下游。如:滨湖新区的开发中,考虑到整个徽州文化,并且结合现代交通需求,合理对水系的走向进行安排。因徽州大道处于横跨西河的“五凤楼”,该口作为人行注入口。

水井常常将居住的组团精心组织在一起,围绕一口水井而居,水井的周围围绕较宽的巷道,不仅形成了空间的水节点,并且还使得空间上升为信息交流和情感的中心。此外,邻里几家在人际交往中的组团,成为徽州文化农村建筑群的活动中心。

2.风水思想

古代的建筑大多与风水相关,徽派建筑也不例外,徽派建筑的代表宏村被称为“中国的画里乡村”,其中村落布局呈“牛形”,依据仿生学进行建造,集宙星体学、磁场学、气象学及人体信息学为一体。宏村截止今日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祖先们称之为风水宝地。从徽派的建筑中可以看出,水是永恒的主体,是人类一切文化的造物,给人以静谧之感。它不仅有效地解决消防用水,还调节了村内的小气候,为生产、生活提供了精美的建筑。

基于LDC1000的智能循迹小车的设计与实现………………………………关志艳,张振宇,何茂荣,等(31)

徽派村落建筑中将传统文化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风水便是传统文化中觉察万物的生灵,称之为“气”。基于风水理论而言:“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这一风水研究理论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科技中的各个领域之内,风水学作为传统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同时还是择吉避凶的术数。基于现代科学理论而言,风水学集地质学、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3.建筑形式与布局特点

徽派村落建筑的选址和设计,体现出的格局是依上傍水、随坡就势,主要是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在具体的建筑布局上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使房屋群落达到与环境相互巧妙结合的意境。因古徽州地处丘陵,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正是基于该环境,徽州村落建筑中都附有特殊的山水意境,犹如一幅凝固的中国山水画,兼具山之静态和水之动态之交汇,山之封闭和水之开放的互补,这就使得徽州居民村落,多是以山水为依托,重视地理环境的选择,充分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乃至利用自然。

徽派建筑的构思精巧、别致、美观,因水墨画的点缀显得古朴、韵味无穷,清淡朴素,徽州古民居的墙体和景观设计,都类似于该表现形式,远处建筑有白色外墙,外墙除去有雨水冲刷隐约含有的痕迹装饰,此外,屋脊、门楼上方还有挑出的深色飞檐,是相互交错的优美线段,并且是零星跳跃的点,被点缀其中。

4.建筑的材质表现

徽派建筑形象总体形成以青砖、木材、石料为基本材料,内部结构以木质架构为主。其中梁柱多用体型较大的银杏树,涂刷桐油(以防虫蛀)且十分偏重装饰。其横梁中间微微上扬,两端用圆雕或浮雕雕刻出吉祥纹饰,整体呈现出显得宏大、富丽、华美的特色。

梁架构件的精妙结合和榫卯结构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相得益彰的妙境。墙面、天井、栅栏、影壁、漏窗等多采用石灰石、青石、花岗岩裁切成石条、石板,且充分采用材料本身的天然花纹组合成图案。

徽州三雕雕刻繁复细腻,构图形式吸收全国各地的优秀表现技法,讲究实用与装饰美,常常采用深雕(平雕)和圆雕,使其达到多面镂空特效,尤其是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阁,正义故事,民间传说,花鸟虫鱼汇聚一面,玲珑剔透,错落有致,秩序井然,惟妙惟肖,彰显了古代匠人高超的艺术技能。

四、徽派建筑创新的实践运用与传播的探索研究

(一)新徽派建筑对徽派建筑符号的提炼与创新

徽派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并且对传统的建筑符号进行提炼及创新。如:屋顶,建筑中的屋顶设计中多以坡屋顶为主,而现代建筑领域内出现了双坡、单坡、四坡、平坡等相互结合的坡屋形式。徽州建筑中,“墙”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是徽派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风景线之一。在现代建筑中,具有防御功能的外墙显然不能够适应现代生活,所以现代建筑中对墙的设计不仅突出隐秘性,还对场景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压抑。其中万科第五园中,处处都能看到徽派建筑的形制、具有鲜明特色的白墙黛瓦、自由的窗格、细纹的墙脚线、清色的砖步道、葱绿的竹木林、镂空的砖石墙体、艺术感的屏风、开放及半开放式的庭院布局等等,还有承载文化的徽州牌坊、增加了通透性的漏窗、经典的徽州三雕(砖雕、石雕、木雕)等与当代百姓生活紧密相连则得到了传承。同时也是对徽派建筑形象选择性的继承和传递。将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建筑完美结合,营造出东方人居住的建筑典范,同时也适应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种传播和创新是建立在遵循城市居民生活习惯、城市历史文脉和具体的物质环境等层次上的创新为基础。马头墙是传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代表符号之一,体现出一定的文化环境,现代建筑中,多是采取提示性的符号营造了简约时尚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建筑环境。

当代的徽派建筑实践挖掘了徽派建筑文化的真谛,在尊重建筑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将传统徽派建筑元素作为设计的创新点,并且在现代徽派建筑传承中,创造出建筑传统的出路。

(二)新徽派建筑的文化传播

徽派建筑是我国封建社会中遗留下来的一朵奇葩,作为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是徽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体系,作为现代文化的产物,蕴藏着人类文化心理、思想情感和文化属性。徽派建筑群渗透徽州千年文化风霜,是科技发展和艺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体现。

新徽派的建筑中创新徽派建筑符号,也使得徽派文化在建筑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徽派建筑业具备传播的功效——与当代媒介传播不同,建筑的传播功能是在内部的维度上进行展开。对当代城市建筑而言,徽派建筑在建筑空间构成、文化传播、地域文化及未来城市概念建筑发展看,有了比较鲜明的解读和文化传承性。不仅可以解决建筑的基本功能、艺术思维空间、传播营销方式,同时也可以为相似学科建设及相关城市的复古之风提供有益的借鉴。在现代传播的过程中将现代科技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且在构思、造型、艺术等方面进行突破,体现出审美的意蕴。在文化的传播中,应该讲徽派建筑的意义及表现作为一种积极的追求,真切地体会在建筑文化中,体现在建筑文化的具体理解和运用上。因为,只有徽派建筑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下,徽派建筑的创新才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阳阳,易忠.文化建筑艺术——从徽州文化出发的牌坊艺术研究[J].美术大观,2012(11):165-171.

[3]江盈盈,贾倍思.不同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形态——客家围屋与徽州村落的比较[J].中国名城,2009(11):26-32.

[4]杨有广.从徽州古民居保护看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130-132.

[5]张勇刚,周峰,游细斌.徽州村落建筑风水文化解读——以绩溪县龙川村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3(1):146-149.

[6]鞠颖.传承·过渡——万科第五园院落分析[J].中华建设,2011(10):102-103.

The Appl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Images of Huizhou Architectural Culture

ZHANG Yi

(FineArtsandDesignCollege,ChizhouUniversity,Chizhou,Anhui247000)

Abstract:Huizhou architecture was an importan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in the feudal society in the late Han period.Because of its traditional crafts,unique style and elegant architectural history,Huizhou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chitectural schools.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elements in Huizhou architecture has many similarities,embodied in th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architectural space and architectural symbols.Today,the new Anhui architectures show full respect for huma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Huizhou architecture,provide design concepts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for the new field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and is widely used as a kind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In this paper,the us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Huizhou is analyzed,and its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so that it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Key words:Huizhou culture;architectural images;dissemination;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6)02-0019-04

作者简介:张毅,1982年生,男,山东德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徽州文化符号在合肥地铁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索研究”(SK2015A424)。

收稿日期:2015-12-24

猜你喜欢
传播运用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