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活动经验,促进生态课堂

2016-04-21 06:50赵红琴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态课堂活动

赵红琴

[摘 要] 数学生态课堂一直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话题,它所倡导的是快乐并能充分展现自我的学习,因此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真正体现课堂的生态教育思想.

[关键词] 活动;生态课堂;生成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它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笔者常与学生一起感悟:我们数学学习如果只通过看课本,听教师的讲解或者观察别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它需要我们动手做一做,亲身体验一下. 哪怕做错,也是我们的经验和财富. 而我们的生态课堂所追求的正是它的生成性,不是教师事先预设,而是在学生的活动中产生问题并解决问题.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关注学生的活动,促进生态型课堂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返璞归真,有效设计活动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都只注重教课本,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这就是考试要用的,而学生也只需要接受并记住,然后马上应用,正确率高即可. 殊不知数学学习本应是丰富学生生活的一种渠道,而现在却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 因此我们的教学要返璞归真,站到学生生活的高度上去设计并开展活动. 回归生活,构建轻松愉快的教育生态.

七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一章节在考试中难度不大,于是我们似乎只要讲明白怎样用统计图来描述数据,做题时怎样读懂图形反馈的信息等就可以了,至于怎样做这些调查和做这些调查的意义,学生则不需要知道. 显然,这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统计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以及分析数据这样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所以课前笔者就引导学生先设计调查问卷. 例如,调查的内容是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近视人数以及眼镜度数的深浅等). 接着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明确好他们各自的分工,调查对象和方法由小组决定,收集好相应数据后进行整理并分析. 学生都显得很兴奋并积极参与其中. 过后笔者查看各小组的调查报告,完成得不错,虽不能像样地画出统计图,但都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出本校学生的一些视力情况. 有的小组是随机调查了各班5名学生,再调查全校人数,最后估计出全校近视人数以及近视度数分别为“200度以下”“200至300度”“300至400度”“400至500度”“500度以上”的人数;有的小组是调查了本班学生,再调查全校人数,最后也估计出上述相应数据. 各小组交流时发现最后统计出的部分数据有较大偏差,于是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什么是抽样调查,简单随机抽样的条件又是什么,等等. 通过实例向学生说明,仅仅调查本班学生的视力是不能够全面反映出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的,从而更好地说明了抽取的样本要得当,否则容易偏离总体情况. 同时这样的调查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 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调查也提醒学生爱护眼睛:高度近视者往往会出现很多并发症,会严重影响其视力和身体健康,因此要注意用眼习惯,多参加室外活动,爱护眼睛.

慧眼捕捉,自主参与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活动,问题的选择是关键,更是提倡教师自发研制,生成出适合自己班学生特点且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好问题,这也对应了我们所说的高效课堂. 如何实现高效呢?我们平时的课堂都会反复练习题目以巩固概念,自认为再适当做一些变式训练效果就不错了,但这种形式常常都是教师牵着学生在走,有时放手让学生独立实践,课堂上会出现很多与教师所预设的不同的想法或生长点. 教师若能及时捕捉、恰当运用,往往也会有意外的收获,呈现出教学最自然的生态面貌.

笔者在教授《有序数对》这节课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电影票,将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根据票对号入座. 学生叽叽喳喳,都着急地找着自己的座位. 这时有两个学生拿着票在同一个座位旁边争论着,互不相让. 笔者让其他同学安静下来,询问怎么回事,原来一个学生的票是4排3座,另一个学生的票是4排5座. 旁边有一同学还在“帮腔”着,“你看从南往北数这是第3个,是4排3座呀!”另一个也不甘示弱,“我是从北门进来的,从北往南数第5个,4排5座呀!”(阶梯教室入口处有南门和北门,共8列10排). 笔者听了后恍然大悟,立刻抓住这个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弄清楚原来是我们没规定好顺序,所以才导致一个座位竟有了多种表示方法,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有序数对(a,b)表示的是一个确定的位置. 最后再设定好a表示第几列,b表示第几排,让学生按照要求站立:①a=b,②a+b=7……学生不由得惊叹“啊”. 笔者顺水推舟,播放国庆阅兵、大型文艺表演等视频,使学生感受其实这些美丽的队形就可以利用所学的有序数对来确定位置.

又如在完成勾股定理练习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明想测量旗杆的高度,他发现旗杆上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2米,把绳的下端拉开6米后,下端刚好接触到地面,求旗杆的高度. ”学生通过画图,很快就完成了. 正准备继续做练习时,笔者突然发现有学生在和同桌嘀咕着什么,于是上前询问,他说:“老师,如果我拉着绳子的下端往后退,也将绳子拉直,绳子在我手中,这时能不能算出旗杆的高度呀?”笔者在课前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成,想了想,还是决定让他们自己去研究. 学生在讨论后,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图形.

笔者也顺势填上相应数据:BC=1米,BE=8米,绳子比旗杆长1米,求旗杆的高度. 在完成的过程中,也会有学生误认为是AB比AE长1米,但在和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都进行了纠正.

一反常态,充分感悟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方案的形成取决于我们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 而在生态型的教学中,教学流程也不是所预设的一成不变,它往往会在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动态生成. 所以当我们的教学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相应的过程也要随之改变. 有时也需要一反常态,捕捉先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让他们不断地去体验和感悟,从而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教学“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和性质”内容时,通常都是先描点画图,然后观察、概括出图像的性质. 而这节课笔者则先让学生根据y=x2的解析式,想象出其图像的形态. 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次函数,也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简单研究函数,如自变量、函数值的范围等. 当然这里也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讨交流,激发其想象,笔者和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和启发,达成共识:①不论x取何值,y都为非负数,所以y=x2的图像在x轴的上方,经过原点;②x取一对相反数时,y值一样,即(x,y)和(-x,y)都在y=x2的图像上,可推断图像关于y轴对称……二次函数的图像较一次函数要复杂一些,但学生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研究出了图像大部分的特点. 在有了这些理性分析的基础后,学生开始画图,不一会儿,便有学生画出如图2所示的图像.

全班一开始一片寂静,不置可否,因为很多学生都是这么画的,也有少数学生认为不可以用线段连接,但具体为什么也说不清. 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将过两点的直线解析式求出,在两点之间任取一点,验证是不是也在y=x2的图像上. 经过验证发现所取这点并不在y=x2的图像上,所以不能用线段连接. 同时笔者用多媒体演示y=x2图像的生成(描点越多,图像越真实),让学生感悟画函数图像,则一定要“画懂”图像. 事实上,在这样一个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二次函数又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比如增减性、最值、开口方向等,甚至这些结论都已在学生心底“生根”,营造了课堂生态,也为下一步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生态型的数学课堂需要我们真正地去关注学生,做到真实、有效,充满灵性与个性,而这仍需我们教师做出不断的努力、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生态课堂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牛年到,节日活动可以这么“牛”
“拍手歌”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绿色生态,课堂构建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失衡与优化策略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