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蕙
摘 要: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言语实践活动。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语文课堂,教师应少讲精讲,让学生“读”领风骚。究竟怎样扎实进行“读”的训练呢?值得我们探索。
关键词:朗读;默读;以读代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0-23
一、注意朗读训练策略
1.形式多样,兴趣引路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喜欢新鲜的、有趣的事物。为了使朗读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遇到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课文,学生往往缺乏耐心。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教师可采取把课文“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在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练读最喜欢的段落,还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领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严格要求,培养习惯
学生如果缺少应有的认真态度,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低年级学生识字少,识字慢,注意力易分散,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放慢速度读,一字一字读,让他们先读正确,把每一个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平常训练中,要明确要求:不错字,不少字,不多字,不唱读,做到“字字正确,句句响亮”。同时,指导朗读,不容忽视的是强调学生用停顿的方法读出标点,用语调的变化读出标点。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时看好每一个标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到标点也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否则,学生一口气读到底,搞不清文章的来龙去脉,以后写文章也会乱用标点,“一逗到底”。
3.激情入境,增添信心
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其情绪体验。儿童心理学表明:一定的情绪是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小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会产生某种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愉悦、满足,会让学生增添信心,激发继续朗读的欲望;反之,若经常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有畏惧心理而害怕朗读。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应多一些肯定,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赏,同时,以启发性的语言进行诱导、评价,使学生在明确朗读要求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二、重视默读训练价值
默读也是阅读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它是不出声地读,是文本对话的一种独特形式。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的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担心默读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而不采用这种阅读方式。
第一,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能体现内部精神活动。默读时,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大脑立即进行译码,以较集中的注意力立即进行理解,不需要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口语,用口、耳作媒介,再进行理解。现代社会要求提高阅读速度,默读则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
第二,默读能保持阅读情绪,有利于静心思考,能体现阅读的个性化。默读中遇到难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遇到动情之处还可以细细咀嚼,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等到搞明白之后再读下去。
第三,默读是适用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能体现终生化学习的需要。从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来看,朗读为默读奠定了基础,默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终生学习”也成为一种时代要求,默读由于实用价值高、适用性广而被广泛采用。默读不但要“不出声,不指读”,而且要做到“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为此,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优化教学设计,取消大量繁琐的分析、讲解,保证学生的默读时间。②引导学生眼看、手动、心想,让学生带着问题动笔圈圈画画,写写批注,这样可以加深理解,提高阅读水平,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③培养问题意识。宋元以来人们一直奉行的“熟读精思”的原则是:“读书必须仔细,逐句逐字,要见落实。若用工粗鲁,不多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进行默读训练,教师要明确要求或问题,给学生一种阅读的导向,激起学生通过默读解决疑难的愿望,使他们读中有思,思中有悟。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课堂中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读代讲,“读”领风骚,让学生充分地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