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翠萍
摘 要: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性技能人才,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到网络飞速发展带来的各种信息诱惑,无一不在考验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学生其心理特点则更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及预防意见的研究探讨,希望帮助高职学生纠正不良心态,健康成长,更快适应经济社会环境。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预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3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升就业为导向对教育进行改革和加以不断完善、扩大教育规模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随着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入学素质水平的普遍降低,高职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一些共性和特点逐渐显露出来。这不仅是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研究需要,更是涉及每个学生切身发展利益的重要课题。
一、处于不同阶段的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学校的认识会停留在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偏见之上,对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没有充分了解与认识,对自身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每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性自我提升任务没有明确的认识,导致在校的各个阶段心理容易受到影响。
1.入学阶段
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特殊性,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大多是高考失利后不得已的选择,在入学阶段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加之社会上企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同度偏低,就业前景不明朗,预期未来就业质量偏低,更容易造成学生对未来的迷茫感和对高职学习采取消极态度。对学校的失落感和高考失利的挫败感作用于学生的荣誉心理,使新生入学阶段普遍存在自我否定的心理特点,造成普遍的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失望、悲观的状态。进入大学阶段本来是令人高兴和开心的事情,但避免不了的与同龄普通本科生的相比较带来的自卑感,这使得高职学生在入学阶段思想感情比较脆弱敏感。与本科生的学历学位差距让高职学生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自我否定情绪,直接导致入学阶段对知识学习持消极态度,从而导致专业知识理论构建不完全、心理素质差、基础技能应用不良等现象在高职学生入学阶段膨胀,直接影响学生在校园阶段的自我发展。
2.学习专业课阶段
由于入学阶段对学校的失望,学生对高职院校没有充分的理解,而单纯为混个毕业证,这种所学专业与个人兴趣明显相左使学生无法及时调整心态去面对现实,会产生消沉矛盾的逆反心理,致使他们自我放弃而荒废整个高职阶段的学习。也有一些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希望通过高职教育弥补之前基础教育的不足,但长期的不良学习习惯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变,加之自身基础知识的欠缺,使知识的获取提升与坚持学习变得十分困难,无法达到学生期待中对知识学习的预期效果,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影响,更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沉重的打击。更有家庭情况拮据的学生受课业和家庭条件的双重压力影响,在校园生活与同学不知不觉的比较中容易滋生挫败感与自卑感,如果不能对这些心理状态进行及时调解,很容易出现敏感、自大、急功近利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的产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与提升有严重阻碍,高职院校的工作人员应多加注意,并提供合理的心理咨询与指导。
3.求职就业阶段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阶段因为与本科生的竞争而面临更大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就业压力是当前毕业生最常见的压力,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更是空前压力。同时,仍然有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将学历作为对学生面试的“敲门砖”,更有企业对就业协议的签订时间作区别对待——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就可签订的就业协议,高职毕业生只有拿到毕业证后才能签订,这种不公平现象使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竞争劣势。
此外,高职学生知识的单一,因学制短、综合素质差,在求职阶段更表现为不务实、眼高手低,使高职学生的求职陷入恶性循环。更有学生因为对本专业缺乏兴趣,对本专业学习不认真,以致专业技能水平不能达到应聘要求,在竞争中落败,由此易产生心理失衡现象。高职院校旨在培养专业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注重人才的技能培养。但现阶段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没有达到普遍就职要求,使学生在求职中因专业能力不足而丧失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些现象的发生不断冲击着高职毕业生的心理,很容易导致这些学生出现消极、自暴自弃的心理现象,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的相应建议
1.明确职业教育价值,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学生的入学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学生入学后向学生普及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与教学目标,让学生对院校本身有足够充分的了解,明确高职教育与本科教学的不同特点,以提高学生对高职教育、对自身学校的认识,提升高职学生心理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专业技能的信心,使学生在入学教育中认可学校,热爱专业,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合理规划未来发展,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是高职教育在学生心理教育上需要准备的第一课,对自身所处环境状况有清楚的定位与理解,才能进而确立目标,努力完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从学生入学初期就保证定期开展心理课程教育与咨询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心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以学生心理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咨询室的专业性,让学生对自身有清晰的认识的同时,对学校和未来有明显的体系认识,为自身发展树立明确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学生入学即开始设立自身发展计划并从身心双方面共同提升、发展。在入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做好学生资料的整理工作,对学生家庭情况、专业、性格特点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保障学生在高职教育期间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改变高职学生“怕锻炼、怕挑战、怕吃苦”的消极观念,以积极乐观的择业观的树立为心理建树的重点内容,以实用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阶段性与系统性相配合、动静指导互相补充的心理指导模式,建立全面科学的心理教学和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中,模拟学生的职业从业心态,完成入学阶段学生心理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2.提升专业兴趣与专业信心
在专业技能教育教学阶段,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更快适应新环境,重视对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指导,培养高职生的专业思想意识。应科学设计专业教育课程,端正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育思想。另外,专业教师应注重专业知识的构建和专业能力的运用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操作水平,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是发现学生潜力和发展方向的最好办法。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对专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指对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更是对本专业技能拥有自豪感与信心,通过学习交流与讨论、专业性教育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从学习方法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快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举办优秀毕业生交流报告讲座、专业技能大赛、专业设计大赛等来增强技能学习的趣味性,在竞技中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在参与过程中发现本专业技能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在高职教育的专业课培训中,学校应充分重视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找到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并找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学习心 态;教师将清晰认识专业技能及其价值作为此阶段的重点心理构建,完成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使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树立自信心与自豪感。
3.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升核心竞争力
为避免眼高手低的状况在高职生就业过程中出现,高职院校应注重毕业生正确就业观的树立与完善,这也是保障高职生就职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评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掌握其特点,进而适时加以调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就业等种种问题,更能培养他们个性化的人格品性,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职场心理,在毕业竞争中更快实现就业。这就要求学校要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予以重视。这里的就业能力不仅仅是指获得职位,更是指获得并胜任工作职位的能力。就业是具有暂时性的一种临时状态,而就业能力能保证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获得和发展。就业能力的培养应从潜力、能力、观念等方面加以重点培养,以全程式的就业心理指导与职业生涯咨询建议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在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与心理素质的同时,提升其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创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阶段的心理疑惑等与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团体性的系统训练提升高职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开展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就是要针对高职毕业生的自我认知与客观评价做正确合理的指导,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就职意识,为毕业生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帮助他们合理调整职业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应加强诚信务实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科学的心理干预机制是高职院校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帮助毕业生消除心理障碍,顺利毕业,走向社会的工作岗位。
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把控是将学生输送到社会上实现良好就业目标的最后一道防线。学生心理素质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工作生活,高职院校应切实落实对心理特点的分析、教育与咨询工作,以便从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入手,解决当下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真正实现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玉美,周晶楠,国超群.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预防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3):175.
[2]何广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林慧娜.高职院校学生不同阶段心理特点及对策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8):46.
[4]邓莉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5]刘一村.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培养策略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