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蓉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海宁学院,浙江 海宁 314400)
运用微信建立移动学习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蓉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海宁学院,浙江海宁314400)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微信建立移动学习新模式,将微信渗透到教育中成为研究新热点。分析微信服务于课程教学的可能性,构建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并应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使学生利用碎片时间方便快捷获取各类学习支持与学习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
关键词:微信;移动学习;微课;课堂教学模式
微信的出现给在网络环境下的成人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移动学习平台和应用的创新空间,微信作为一个全新的网络工具,已经在学生中广泛应用,我们尝试建立一个基于微信的互动课堂新型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学习支持与服务。
一、建立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可行性
移动学习是当前远程教育的研究热点,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助微信这个网络工具建立移动学习平台,并通过此平台提供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是可行的。
(一)智能终端高普及率为移动学习创造物质条件
在校学生手机拥有情况如何?笔者对本校两个班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明几乎100%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并都开通了流量包月。毫不夸张地说智能手机已成为新一代学生校园生存的必备工具,高普及率的智能手机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 低成本的投入使微信移动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大陆
首先,3G/4G、GPRS、Wi-Fi通信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校园无线网、公用网络无处不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为智能手机接入互联网提供了网络带宽的保证,让移动学习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其次,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用任何功能不收取费用,几乎零成本的前期投入和超低成本的后期使用费用。
第三,微信技术壁垒低,很容易被大众所普遍掌握,这使得学生基本达到人人微信,使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最容易推广、应用和最经济的移动学习平台的首选。
(三) 微信的广泛使用开辟师生互动新渠道
目前大多数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大,而授课时间、授课次数都不多,再加上成人教育学生的工学矛盾突出,影响学习的因素也多。如将微信移动学习应用在教学中,则有利于成人学生工作之余,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碎片式学习。
微信问卷调查表明:从使用微信习惯看,94.3%的学生使用微信,并在线时长在3个小时以上;75.8%学生认为微信可取代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推行微信移动学习前景乐观。
二、微信移动学习资源建设设计原则
微信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是发展移动学习的核心部分,没有好的学习资源做基础,移动学习则成空谈。
(一)清晰的定位原则
在学习的支持系统中,微信只是其中一环。因此,微信移动学习的定位是:辅助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微信移动学习最突出的优势是支持碎片式学习,学习者可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获取知识。
微信移动学习的内容应坚持简单、轻松、短小、针对性强等设计原则。
(二)学习资源应微课化
由于微信移动学习是一种没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非固定”状态学习,在移动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注意力分散、持续时间短、时间零碎,为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状态,通过浏览一个信息就能够获取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这将要求学习内容呈现形式应简洁、内容应概括性强。因此微信移动学习资源无需大又广,而是小又细,应进行“微化”、“模块化”,即短、小、精、悍的微课才符合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要,每个学习模块持续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左右。
(三)学习资源应分散化
必须充分认识到微信移动学习是让学习者充分利用点滴的零碎时间在海量的学习资源中进行微学习,它不适合全面系统的学习,其内容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模块构成,各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构成看似松散、其实密切关联在一起的分布式结构,即连贯性与松散性相结合。
(四)学习资源应有吸引力
学习资源的建立应以问题解决和个人兴趣需要为中心,应建立在学习者真正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引起学习者的长期关注与参与,持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卷调查中有36.5%学生对微信移动学习持中立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内容时要精,精心设计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源,组织好教学,突出传递效果。利用好微信移动学习优势,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
本文尝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打造一种适合网络时代新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方便参与课程学习的入口,为师生间建立双向实时的联系渠道。
(一)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菜单结构图
功能菜单结构图
我校的微信公众平台功能分三类:
1.宣传功能
利用微信快速传播特性,通过“微新闻”、“微通知”将校园活动、校园新闻、校园通知、校园培训以最方便快捷方式传递给学生与社会大众,向社会宣传和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2.学生支持
面向学生以学历教育为主,支持学生查询课表、查询个人信息、查询考场安排、查询成绩等基础功能,充分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的便捷性、交互性特点,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
3.老师支持
面向任课老师,支持老师查询课表、查询课程等,通过“微课堂”可不定期推送重要知识。
(二)平台搭建
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模式下提供了通用的数据交换和验证规范,开发者需按此规范编写对接程序,就可接收普通用户通过微信服务器转给公众平台的信息,并根据后台设定处理用户发来的信息,再将处理结果根据对接规范返回给微信服务器,并由其转发用户端,其示意图如下:
1.对接平台的搭建
微信公众平台的对接规范是基于HTTP,通过“HTTP GET”和“HTTP POST”方法与接口服务器交互数据。我们以Linux作为操作系统,Apache和Nginx作为Web服务器,MySQL作为数据库,PHP/Perl/Python作为服务器端脚本解释器,在本地服务器搭建了一个网站,并通过“HTTP GET”和“HTTP POST”方法接收和处理微信服务器转发过来的信息。
微信服务器端,为开发模式下的公众号配置两个接入信息:接入URL和接入Token。其中URL是开发者用来接收微信服务器数据的接口,必须以http://开头,所用80端口;Token可由开发者任意填写,用于双方数据交互和认证。(该Token会和接口URL中包含的Token进行比对,从而验证安全性)。
2.接口的对接
设置好接入URL和接入Token后,微信服务器将发送HTTP GET请求到填写的URL上,GET请求携带四个参数:signature(加密签名,signature结合了开发者填写的token参数和请求中的timestamp参数、nonce参数),timestamp(时间戳),nonce(随机数)和echostr(随机字符串)。将token、timestamp、nonce三个参数进行字典序排序,并进行shal加密,获得加密后的密文与signature对比,比对成功,后台服务器按原样返回echostr参数内容。微信服务器收到原样返回的echostr字符串,即表示微信服务器到后台服务器的网络连接和接口规范都对接成功,也就表明可以采用HTTP POST 方式传递交互数据。
四、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的应用
(一)具体信息查询的实现
根据公众平台自定义的菜单提示,输入关键字即可通过公众平台查询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在这里以查询“今日课表”为例说明在公众平台上信息查询的具体实现。
这个查询用到:订阅公众号的学生绑定公众号;已建好的与教务系统实时对接的课程表数据库(此数据库记录了本学期所有班级开课情况安排);利用对此数据库的操作来实现学生查询“今日课表”的需求。
在查询过程中,先初始化并获取用户信息显示菜单,学生点“今日课表”菜单后,微信会把点击事件推送到公众平台帐号,微信平台服务器将该信息和其它必须的信息打包为一个xml文件,并连同认证信息通过HTTPPOST方法提交到对应的后台接口服务器。
推送XML数据包示例:
其中的几个参数:“ToUserName”是开发者微信号,就是公众平台帐号的ID;“FromUserName”是发送方帐号的ID,用于返回信息时指定接收方;“CreateTime”为消息创建时间;“MsgType”为text时,表示发送的是文本信息,“Event”为事件的类型;“EventKey”是事件的KEY值,与菜单接口中的KEY相一致。
当后台接口服务器收到该xml文件,将解析该xml文件,获取里面各个元素具体的值。根据解析的值后台服务器执行查询今日课表操作,连接到后台课程表数据库进行查询,并将查询结果整合成文本信息,按公众平台接口规范打包为xml文件回复给微信服务器。微信服务器接收到该回复信息并确定xml 文件符合对接规范后,会把“contentstr”元素内容做为实际回复内容发送到学生微信对话框里显示,完成整个查询过程。相关查询执行过程代码如下:
if($EventKey?==?"menu_kb"){
if($userid?==?"")
$contentStr?=?'绑定学号后,你可以使用所有服务功能。';
else{
$contentStr?="我的课表 ";
$sql?=?"select?A.*,C.cname?from?kcb?A,smuserinfo?B,`course`?C?where?A.cid=C.cid?and?B.userid='$userid'?and?A.cname=B.cname?order?by?cdate,ctime";
$result?=?$db1->query($sql);
$i=1;
while($T?=?$db1->fetchArray($result)){
$contentStr?.=?$i.")".$T["cdate"]."?".$T["ctime"].",《".$T["cname"]."》,".$T["area"]." ";
$contentStr?.=?"--------- ";
$i++;
}
(二)辅助课堂教学,实现课上课下混合学习
1.实验设计
微信公众平台搭建完后,学生通过微信“扫一扫”扫描公众帐号二维码加关注即可参与到微信辅助教学课堂。
为便于了解微信辅助教学的效果,以讲解一个章节为例采用两种教学模式为实验,用实验结果来得到答案。实验设计如下:选择两个平行班为实验对象,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为授课内容,并针对授课内容进行测试。
工商管理班68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内完成学习任务,被动地接收知识,课后完成并上交纸质作业。
行政管理班72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加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学生关注“海宁电大计算机基础”微信公众帐号,并已都掌握正确使用群发、群聊的操作。
2.互动实践
(1)课前预习阶段。利用群发消息功能将课程自学内容、背景资料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并布置一个简单的预习作业,如“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有哪些?”对于主动性、理解性强、有基础的学生可立刻在微信中作答;对于有些基础但概念不是很清的学生可搜索相关资料再作回答;对于学习主动性弱、有“学习倦怠”的学生虽不作答,但被动的接收消息,查看消息,阅读消息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至少他们会或多或少带着问题听课。
(2)课堂授课阶段。除了正常的授课外,在讨论或回答问题阶段,学生可用微信与老师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有展示获取新知识的满足与兴奋,同时也是刺激那些“懒”学生,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3)课后提升阶段。在课后除了布置纸质作业外,还通过微信平台将课程重点和难点提炼推送给学生;可进行线上线下答疑;可提醒督促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巩固、提高;也可将内容整理分享到朋友圈供以后学习,这无形中延伸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
(4)知识拓展阶段。可在班级微信群设一个相关微话题,组织并发起群聊,让学生参加讨论随时提出自已的见解,如有争议可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来举证自已的观点,适当时机老师可参与、指引、点评,这从某种程序上培养了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学生间互助学习,同时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3.效果分析
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对两个班的第一章知识测试成绩对比:
班级采用微信助教平均分不及格率%优秀率%(85分以上)工商管理68人否83.41.366.7行政管理72人是89076.3
下图是两个班课上互动发言统计图:
从数据可知,采用微信辅助教学班级测试成绩、上课发言、群聊发言人数都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级,在课上课下学习中学生也表现出对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学习,学习氛围轻松,喜欢更具有个性化的学习。
4.心得
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起初担心学生不支持、担心学生不参与、担心教学效果不好,担心本末倒置,但从课后知识抽查、知识测试、学生反响情况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总体上得到很大的提升,学习效果提升显著。实验结果令人满意。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有56.9%的学生非常喜欢老师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也希望在其它课程中使用。
五、微信移动学习应用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目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笔者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改变教学观念,采用课上课下混合学习模式
作为网络时代的老师,必须与时俱进,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来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课上课下的互动学习形成优势互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2.加强微课资源的建设
现有网络上的、纸质的学习资料不适合移动学习特殊要求,也不适合直接转到一个小小的移动终端上。微课资源较少,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微资源建设一定要建立在学习者真正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符合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要,微资源要短小精干,突出内容的传递效果,不可过于追求高端,弄得大而全,高不可攀,反而让老师和学生望而却步。微资源的建设需每位老师的参与,积少成多,逐渐丰富扩大资源库。从去年开始我院教务处鼓励一线优秀教师每学期建设两个精彩微课,并分享到平台上。
3.微信移动学习的宣传推广
在移动互联网的带动下,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一场革命性的转变,教育正从学校课堂拓展到课外任何信息能触及的地方。微信移动学习宣传推广包括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对本校任课教师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微课的应用也主要体现在参与比赛、完成教研组任务,而不是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只有计算机专业老师偶尔使用,因此老师如何将微信移动学习、微信助教无缝地整合到日常课程教学中,学生如何较快习惯微信移动学习这种辅助学习方式,如何更好地参与微信互动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逐步放大微信移动学习优势,努力创造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军,王琴.移动学习在高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3,(8).
[2]张果.浅谈微信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新西部,2013,(18).
[3]黄飞.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J].南北桥,2013,(9).
[4]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40(2016)01—0009—05
作者简介:李蓉,女,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基金项目:嘉兴远程教育学会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4-01”。
收稿日期:201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