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嬉萍
【摘要】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关键词】阅读 探究 自主
【中图分类号】G 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8-0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即要求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情感上获得如沐春风般的愉悦感受。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满足并强化了学生的自我需要,给师生角色重新定位。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怎样正确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笔者根据平时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确定探究方向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为学生巧妙创设情景,在情境中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冲动,引发他们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智慧的火光熠熠生辉。在这种前提下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将变得事半功倍,将因为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而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去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就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中去。
二、自主选择,激发探究兴趣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在学习时,每位学生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有的喜欢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人们有不同理解,这很自然,也很正常,因些,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思维,这尤为必要。在教学第十二册老舍的《养花》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自学尝试、整体感悟后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后纷纷发言,有一位学生的问题是“老舍是个那么忙的作家,还花那么多时间去养花,值得吗?”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可又契领文章主旨的问题,我让学生探究思索“值得吗?为什么?”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又一次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最后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老舍爱花的缘故,花是美好的事物啊!”。“养花劳动的收获很多,‘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课文结尾写着哪!这是劳动的快乐呀,能得到快乐,养花就值得”。“老舍养花还给他带来了写作的灵感,我们现在学的《养花》一文不就是老舍养花劳动的结晶吗?”“是啊,一种高尚的爱好能带来那么多的收获,我们也要培养好高尚的爱好”。学生在探究中不断与作者,与文本,与自己碰撞,闪现心灵火花。这是学生探究体悟的结果。
三、巧拨妙引,教给探究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阅读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对文本中隐含矛盾、问题突出的地方进行质疑
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所在,然后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的句子“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还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出示句子让学生质疑,学生纷纷提出:“这里有矛盾,冻死是多么痛苦啊,怎么可能还带着微笑。”再问:“真的矛盾吗?”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课文,明白这是一种似喜实悲的写法,有更佳的效果。
2、对文本的插图进行提炼
语文教材一般有三大系统组成,即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习题系统。图像系统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不仅有助于学生解读课文,更有益于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和形象的生活图景互相映照、相得益彰。因此,从课文插图去推出探究课题会别有一番意趣。如《鸬鹚》这篇课文,插图是一幅静态的图画:夕阳、平静的湖面、垂柳、无垠的稻田、小船,船上的鸬鹚像列队的士兵,渔人在悠然地吸着烟。在深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认真欣赏这幅插图,并推出了研读专题:“这幅插图表现的是什么情境,画出了课文中的哪些描述?如果捕鱼开始,画面又会有哪些变化?从课文中找根据,谈体会。”课外又要求学生一小组为单位,查阅并收集资料,以《鸬鹚》为课题继续进行探究性学习。由于学生对这一课题充满兴趣,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孩子们又根据小组的兴趣,把主课题细化为许多子题目,如鸬鹚的种类、鸬鹚的外形、鸬鹚的生活习性、鸬鹚捕鱼的特点……
3、对文本中模糊的、留白的地方进行延伸
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交代不明处去探究,去探索,直陈己见。如何让学生确切地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中心句,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那些模糊点进行讨论,甚至进行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意识。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在读者意犹未尽处往往戛然而止,课文中更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如教学《林海》中的这样一段:“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这么多绿颜色来呢。”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大兴安岭的什么会有那么多绿颜色。有的学生会认为,大兴安岭树的品种多,它们的叶子千差万别,才造成有这么多种绿;有的学生会认为,大兴安岭是个原始森林,里面的树大小不一,有的刚长出来,有的已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老绿新绿层次多,才形成这么多种绿;有的学生会认为,大兴安岭树的茂密程度不一,又因为光线的原因,才造成这么多种颜色,这也突出了大兴安岭林木之多。同学们的想法虽不够全面,但都有自己的视角,都很独特,那正是个性凸现之时,创造性萌发之机。
作为教师,要有一双爱的慧眼,一颗赏识的心去发现、激励学生潜藏的创造性,促使其更快地成长。对于学生的探索,我们应坚持做错事并不完全是坏事的原则,对正确、新颖、有创意的探索,我们要及时肯定,大力表扬,形成一个积极的氛围。而对于那些不完整或存在失误的见解,我们要从中找到闪光点,予以肯定和完善。这样,学生便在一个激励、赏识、奋进的氛围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扬起信心的帆,以更大的热情、更持久的兴趣去参与探究。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
[2]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
[3]崔 峦 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
[4]现代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