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区饮食文化的特点和饮食结构的变化

2016-04-19 10:03石钰
关键词:甘南草原

石钰

【摘要】中学初中政史地教学中,涉及饮食文化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却以中原地区为主,使课堂教学显得生涩,学生难以理解,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和经济生活、自然环境下,形成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用身边的素材讲述该内容,显得亲切易懂。

【关键词】经济生活 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饮食文化。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甘南藏族饮食文化在中学政史地教学中的开发利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868

【中图分类号】G63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82-02

甘南藏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占据青藏高原的东北一隅,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面积4.02万平方千米,人口73万人,地广人稀。气候以高原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春秋两季不明显,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广布着草地,东南是山地有茂密的森林,是甘肃重要林区,草地则成为甘肃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甘南藏区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且以夏秋季降水为主,冷暖气团交替控制,天气变化无常,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自古以来藏族群众就在这片土地上以游牧为生,繁衍生息。并且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下,形成甘南藏区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在这片高原地带,也有黄河、长江的支流;大夏河、白龙江流过,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和易耕地区,只有少数地区形成以高寒粮食作物——青稞为主的的农业带,加之近几年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种植面积和区域为数有限,所以绝大部分地区以天然畜牧为主,形成以桑科草原、玛曲草原、尕海草原为主的畜牧业基地。

由于气候严寒和甘南藏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前几十年里与外界的联系,极为不便,因为甘南地处我国欠开发的西部地区,经济、文化落后,总体上用穷乡僻壤来描述是没有差别的,但另一方面这穷乡僻壤,也保有了大自然的原生态,蓝天碧水、空气清新、阳光灿烂,也 有了甘肃的后花园之称。甘南在牧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由于气候寒冷,人们必须摄入高能量食物,以便身体御寒,由于大部分人以从事牧业为主,这里的饮食以肉类和乳制品消费为主,形成独具特色的:甘南手抓羊肉、甘南腊肉、玛曲牦牛肉系列为主的美味佳肴、酥油糌粑,而成为一绝。除此之外,在甘南广阔的草原上以及西南林区里出产着当今闻名遐迩的纯天然的野生菌类和果蔬。每年七、八月间,草原最丰盛的季节,一顶顶殷实而香气四溢的草原鲜菇,如同大地赐予人们的小精灵,在碧绿的草丛中冒出,这就是草原鲜菇——丁字蘑菇,他的产量虽然有限,但已成为人们餐桌上奢侈品,记忆着草原,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不仅如此,广大的林区所赐于生灵的狼肚菌、木耳、蕨菜等天然食材,已名扬中华大地。这也成了藏区除肉食外的蔬菜类来源。前几年,家家户户都储藏青稞,在牛肥羊壮之时的九月屠宰牲畜,以风干、腌制等方式储藏起来,以便冬季之需,因为靠天养畜,冬季是牲畜最易掉膘、最难熬之时,牦牛也为数不多的一部分产奶,所以形成了在高原气候和游牧生活上的饮食特色,以食肉、奶制品为主的饮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来甘南藏区,那么热情好客的藏族牧民,会端上鲜嫩的手抓羊肉,及入口松软的酸奶等食品来招待远方的客人,吃了这里特色饭菜的人们,都会情由中生的赞美、食材的天然、做法的别致。

但甘南藏区的这种饮食结构也有一大弊端:人们摄入的肉食越多,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胆结石等疾病成了高原地区的高发病。果蔬类所占比例的偏低,致使人体营养不均衡,导致人体素质的较差。但这一现象,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在饮食方面发生着悄然变化。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下,国家加大了对西部道路交通设施等,投入力度,现在这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焕然一新,村村通电、通路,电视网络普及到各村庄,外面那股清醒的风吹遍这里每个角落。人们的观念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饮食方面,随着人员往来,商业网点的扩大,天南海北的饮食在这里扎根。随之发生变化的便是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家用电器,尤其是冰箱、冰柜进入百姓家,改变了以往的存储条件,人们再也无需风干或腌制肉品、交通的便捷,更是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而今连最小的村落都有蔬菜水果店,虽然种类及新鲜度有限,但毕竟一年四季人们都能品尝到蔬菜水果,蔬菜在人们食谱中的比例有所提高,这大大促进了人民身体的健康。

但总体而言,高原游牧民族饮食结构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他必将以高原奇葩一样绽放,为人类的饮食文化增添无限的光彩。

猜你喜欢
甘南草原
ABSTRACTS
讲解《草原图》
在最美草原自由翱翔
今夏,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