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宁德市第一中学,福建 宁德 352100)
化学高考二轮复习的微作业设计研究
李琳
(宁德市第一中学,福建 宁德 352100)
文章以《微粒间的作用力与物质性质(选修)》为例,介绍了在高考二轮复习中微作业设计的意图、设计思路、优点。探究教师怎样编写高效的化学作业应用于高考二轮复习。
高考复习;二轮复习;化学作业;微作业
化学高考第二轮复习任务很明确。一是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性质进行整理,在短时间内再将基础巩固一遍,将基础知识再度夯实;二是引导学生在掌握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将整个高中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三是养成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规范答题能力。由于时间所限,二轮复习不能像第一轮那样按章节顺序进行,课后也无法布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去巩固,因此对教学效率有着很高的要求。如何最有效率地利用时间,通过有效的作业训练,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提高分析解题能力,系统地形成知识网络?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
在二轮复习中,一般有两种最常见也是最常规的做法。一是教师试图通过学生练习教师讲评然后再练习再讲评题山题海的方式,来寻找到知识的盲点,来提高学生们的做题能力,可是这种盲目做题的结果却是,学生会的题目一直都会,浪费了宝贵时间,不会的每次遇到还是不会,没有突破提高。二是在各类繁杂的考试练习讲评中穿插进行专题复习,又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无法达到学生的认知由知识点到知识线索面再到形成知识网络的目的。
目前的二轮复习作业安排,在新课程改革已经日渐深入的今天,却仍然沿袭着最传统的习惯:统一标准,统一布置,统一批改,统一讲评。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生反映通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吃不下。作业量太多。高考针对的是对综合素质的考察,六科老师都布置作业,而且都强调必须认真完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二是胡乱吃。作业的设计没有说明针对的考点。学生做的时候迷迷糊糊,错了也懵懵懂懂,不能明明白白自己到底是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应用好。三是不消化。没有自我及时地反思和教师及时的评价。很快就忘记了错题涉及的知识和方法,老是犯同样的错误。
在最近的课堂改革中,微课堂成为了很多教师研究的方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而且由于将重难点分散,更有益于学生的掌握。
可是高三复习过程中,学生抽不出时间也静不下心去观看微视频。在此思路上,我们试着开始在二轮复习中设计微作业。微作业的编写要求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求针对某个知识点 (如高考中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内容)编写作业;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指向明确的题目,贵精而不贵多;三是保证每份作业的题量在五到六小题,让学生五到十分钟内能够完成;四是除了习题,还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 “我的问题”和“我的收获”,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反思。五是力求在一个大专题下编写不同小专题的微作业间有逻辑关系。
(一)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与性质》(鲁科版)教材在编写的逻辑上非常清晰,想要构建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知网络。“本教材在介绍关于物质结构知识和有关性质知识时始终贯穿着结构—性质—用途的线索,即引导学生从3个不同的水平,按照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教材体现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特点。”在分析《微粒间的作用力与物质性质》这部分内容后,我们在编写微作业的时候沿用课本中的思路,又对课本的思路做出重新建构。首先,先宏观(对晶体类型进行判断)再微观(对微粒间的作用力进行判断);其次,先分析物质结构(微粒间的作用力类型),再分析结构对性质的影响(熔沸点与物质的稳定性究竟收到哪些因素影响);最后是性质的应用(化学键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对课本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网络做强化,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起知识网络框架。
(二)高考分析
微作业的设计上紧扣《考试说明》的要求,将《考试说明》中有关“物质结构与性质”部分的“化学键与物质性质”和“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整合成大的专题“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作业的习题选择近三年来福建省高考题,以及省质检和各地市质检题。经过认真分析会发现,在近三年的质检卷和高考卷在结构题命题的思路上基本一致,在这部分内容上考查的重点也大同小异,通过整理比较,将“微粒间的作用力与物质性质”部分存在的四个常见的常考的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编写成四份的微作业(晶体类型的判断、微粒间作用力判断、晶体熔沸点与分子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晶体熔沸点与分子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三)学情分析
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在二轮复习中面对的问题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存在知识内容的缺漏,对基础概念混淆。在我们收集的问题中,有学生就直接提出:“对微粒间概念不清晰,分不清什么时候有范德华力和氢键。”一部分学生貌似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知识掌握的较为散乱,还未形成知识网络,比如,就有学生提出:“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是否一定是分子晶体,各种晶体的熔点范围是多少?”还有一部分学生知识掌握的不错,可是解题时却发现束手束脚、无从下手,无法将知识准确应用。“怎么判断,怎么看,如何通过结构图来判断晶体类型?”解题技巧成为他们最大的拦路虎。考虑到这些情况,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要做出必要的应对,一是通过知识点的细化和归类,让学生能很方便的了解到自己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自己做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二是在每份练习的后面都设置了“我的收获”环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回顾整理,画出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或者树状图;三是设置了“我的收获”环节,让学生反思并且记录自己在做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便于教师了解教学中还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评。
(四)评价分析
作业的评价也是作业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作业评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程度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又能从中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我们在作业评价环节改变了过去的传统做法。从整体上,在批改过程中先做每道题的正确率统计,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帮助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对四份微作业的正确率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微作业一“晶体类型的判断”得分率较高,正确率平均达到85%以上,说明学生基本掌握判断的方法和技巧。微作业二“微粒间作用力的判断”得分率差别较大,基础题正确率可达90%,而涉及到氢键和配位键判断的难点,正确率就较低,只有35%。微作业三“晶体熔沸点与分子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在选择题上的正确率有63%,可是简答题的得分率就只有30%,答题的规范性存在较大问题。微作业四“晶体熔沸点与分子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遇到创新题型得分率不高,难题的正确率甚至只有15%。在统计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盲点和弱项一目了然。从细节上,对学生的微作业完成情况先批改,对错误题目做出考点提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的缺漏。对学生在“我的问题”中提出的问题简单的做出文字解答。从反馈上,对较多同学提问的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进行讲评,讲评过程中既注意知识内容又注意解题方法,双管齐下,指导学生寻求合理的解题思路,力争“既快又准”。
(一)自主性。微作业的设计灵活,每份作业考查到的考点较为单一。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知识的薄弱点进行学习复习和练习检测。
(二)适度性。微作业的题量较少。有利于学生在二轮复习的题山题海中有效地节约时间,了解到自己知识的薄弱点并加以总结归纳。
(三)交流性。改变过去对学生作业评价单一的问题。让学生在作业后自己归纳和提问,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解答。
总之,在高考二轮复习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针对高考的重难点,学生的薄弱点对症下药是关键。微作业的目的在于实现有效作业、高效作业,实现高中化学作业的创新,为学生的高考复习提供事半功倍的帮助。
[1]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王磊,陈光巨,赵河林,等.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编写思路和特点[J].化学教育,2006(08).
G633.8
A
1673-9884(2016)05-0092-03
2016-03-08
李琳(1978-),女,福建宁德人,宁德第一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