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玉林有忠丁学飞
(1.福建教育学院文科研修部,福建福州350000;2.福安第一中学,福建宁德355000;3.石狮市永宁中学,福建泉州362000)
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刘清玉1林有忠2丁学飞3
(1.福建教育学院文科研修部,福建福州350000;2.福安第一中学,福建宁德355000;3.石狮市永宁中学,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文综试卷地理部分的主要考试内容是区域地理,区域地理是地理试题的背景材料和载体。针对目前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存在费时低效状态,笔者提出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采取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方法和采用主题(话题)探究式的区域地理教学(复习)策略,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以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教学;区域地理;迁移能力;培养
在文综高考地理试题中,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试题出题的重要依托,是高考地理试题的背景材料和载体。在第II卷中的必做题和选做题均为读图分析题,都是以一个区域为背景(不同试卷考查的区域尺度大小有差别)来考察学生对于地理主干知识的掌握,学生是否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科中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区域问题的能力。因此,地理高考试卷问题的设置从某个区域切入,提供一些情境材料,要求学生能根据试卷中提供情境材料运用所学地理基本规律、地理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区域问题(如区域的地理特征、比较区域之间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
区域地理是命题者无法回避的内容,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试题一般在试卷中出现次数高、情景材料灵活多变、试题覆盖知识点多面广、综合性非常强[1]。中学地理教学中区域地理的内容主要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和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三模块。如何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和复习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而区域地理又由于区域数量多、尺度差别大、识记知识点多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瓶颈。针对区域地理尺度差别大、区域数量多、知识点多的特点,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典型区域进行区域分析的教学,并通过几个典型区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迁移能力尤显重要,一是提高区域地理的学习效果,二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地理原理与规律去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教材中区域地理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
生活与知识没有联系,学生学习知识时会觉得枯燥些。区域地理具有地理区域数量多、范围广、内容丰富的特点,而且涉及的很多自然人文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没有直接联系。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主要为区域地理的内容,而必修三模块采用的是案例式的编排方式,以区域为研究对像,提供了将地理基本原理用于实践的基本方法[2]。因此教材中列举了很多区域案例,有世界的,有中国的,涉及了区域环境和发展、流域开发和区域农业生产问题,如: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等等,这些案例远离学生生活,对于学生学习时就会显得枯燥些,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2.初、高中地理学习缺乏衔接,增加了高中地理的学习难度
目前中学地理学习的安排基本上都会出现初高中地理缺乏衔接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中九年级是不学习地理学科,而地理高考内容中有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知识要求,因此高中地理学习中就会出现初中地理知识基础不牢。目前教师在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之前一般会进行初中的区域地理专题复习,但很多教师在复习时,没有考虑初、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和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存在差异,没有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很好的衔接。常常是低效率的区域地理复习方法:逐个区域复习和背诵、记忆每一个区域特征,这种简单、机械的知识背诵记忆方法使学生对区域的掌握是复习得越多,记忆越混乱[3]。最后学生面对考试时,背诵了的会考,面对新的区域新的情境的试题心理恐慌,答题无从下手。
3.“地理八股”式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已明确强调区域地理教学要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着手,但目前很多教师面对“区域”的复习采用的是“地理八股”式的教学模式,即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资源、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识记区域的地理知识、归纳区域基本特征、理解区域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学习的区域知识零散,没有形成区域的系统知识框架,对区域的显著特征没有把握。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都不很理想,主要表现在:空间的定位不清、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没有有机结合、对区域特征的分析较差和区域特征的区分度不好等等[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中在“认识区域”部分规定从世界范围内选学大洲、地区、和国家数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即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后利用掌握的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地理区域学习中,即举一反三。在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课标中有几条要求为“以某区域(流域)为例,分析该区域(流域)……”并特别说明教材要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开展教学[4],旨在通过区域案例分析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区域的分析方法,也是通过一个(组)区域的实例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一个(组)区域实例内容的基础,然后学会学习相似的区域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5]。因此,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复习)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举一反三,具有的迁移学习的能力。
1.采取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区域地理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学习具体的区域地理知识,即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6]。这种区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并能迁移到其他地理区域学习中,让学生掌握了地理区域的学习方法,而不是通过学习一个地理区域仅仅掌握的是该区域的具体知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中大幅度减少必讲地区的数量,“世界地理(五)”认识区域标准说明中指出:教材编写者和中学教师从世界范围内选择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进行编写和组织教学。和大纲比较,把必学分区数量大大减少,因此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所学地理区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的基本学习方法上”。这种教学的改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迁移能力。这种迁移能力表现在,学生在分析一个新区域时,知道需要提供哪些材料和怎样通过提供的材料去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比较和解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如,在学习大洲地形特征时,提供图表资料,学生掌握分析地形特征时需要哪些图表资料和如何总结地形特征,学生在分析其它大洲时知道如何通过图表资料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能分析总结出区域的特征。讲授国家时,可选择某个国家,让学生通过学习后掌握分析国家的地理位置时需要什么材料;能运用图表资料说出该国家的气候特点和河流特征。即通过这种案例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掌握的区域地理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大洲(国家)的学习中。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特别强调必修三模块中“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是采用案例的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即课标只规定了选择案例数量,没有规定选择具体的哪几个区域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选择案例替换。同义务教育课标要求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后了解区域差异,掌握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通过案例学习后应具有迁移的能力,而不是只学习记忆具体的哪个区域的特征。地理高考试题不会出现教材中的案例,而试卷中的问题的设计又必须以地理区域为载体来考查学生对于地理基本原理、地理基本规律的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向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转变,让学生掌握的是区域的分析比较方法,遇到新的地理区域时能应用所学过的区域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习每一个具体地理区域且记住每个地理区域的区域特征。
2.采用主题(话题)探究式的区域地理教学(复习)策略
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怕学生不会分析、会遗落等原因,总喜欢强调知识的陈述和问题解决的模式化,把知识点总结成模板让学生记忆。在高三专题复习中喜欢建立一系列的答题模型让学生记忆,认为建立答题模型后学生考试才能少丢分。而教师过多的“指导和强化”只是强化了学生掌握的地理区域知识点,是零散的;过分地强调答题模型让学生只是背诵模型,而没有掌握方法及知识体系。即这种指导和强化的结果是学生背诵了很多关于不同区域的知识点,缺乏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的现象是考试时换一个地理区域的情景材料,学生记忆中的零散的知识点就乱了,答题也就无从下手。采用主题(话题)探究式的区域地理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复习)中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主题探究式学习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去探讨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方面)分布与形成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2]。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方式则是在课堂上把来自区域的热点事件或自然(人文)现象作为话题,围绕那个话题拟定2-3个与地理基本知识有关的探究任务;通过学生在学习任务探究的过程,能达成掌握区域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意识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6]。
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992年)中这样明确地表述是教师在教导学生要用原理来说明现实,而且还要鼓励学生用质疑或探究方式来学习。因为学习地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其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地理问题,而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必须结合具体区域的实际[2]。主题(话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复习)策略都是采用以区域问题为情景材料载体、建构探究任务或话题为导向、并落实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为落脚点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而“探究问题(话题)”则是与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相关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或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有人文现象、自然奇观、历史事件、当前热点等)。如:西亚与中亚具有“水比油贵”环境特色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极地地区的“干冷”气候特征和极地科考,等等。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主题或话题”的主动探究,达到对区域环境特征的正确掌握及认识区域各个地理要素之间关系、把握区域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题(话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复习)方法追求的是抓住区域具有特征性的主要地理问题(或现象),舍弃零散的和纯记忆“八股”式的区域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的分析、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地理思维方法的引导。教师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通过对主题的探究或者对话题的讨论来把握和概括区域的突出特征,从而达到掌握区域分析的思维方法。
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区域地理具有涉及区域数量多、图表多、知识点零散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区域(含大洲、国家、地区)知识都讲授给学生,让学生背诵记忆。如何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复习)中既兼顾初中学过的区域地理知识,又能与高中系统地理结合?可采取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方法和主题(话题)探究式的区域地理教学(复习)策略,在教学(复习)中注意区域分析方法的形成,达到让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能够建立完善的区域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迁移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在高考中遇到新的区域情景材料也会从容进行分析完成答题。
参考文献:
[1]汪铁军.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解决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2]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何善波,“定位+模型+迁移”复习法提升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性[J].广西教育,2014(5).
[4]林培英.英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地理分区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
[5]汤国荣.基于主题探究的区域地理教学策略[J].地理教学,2014(8).
[6]王燕.话题式区域地理复习方式探索[J].地理教育,2014(7、8).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3-0085-03
收稿日期:2015 - 11 - 20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立项课题(JAS14361)
作者简介:刘清玉(1974-),女,江西吉安人,福建教育学院文科研修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