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燕
(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福建福州350000)
工学结合视阈下中等职业学校酒店英语教学改革探微
陈艳燕
(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现代酒店业对于一线员工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素养需求日益提高,工学结合视阈下的中等职业学校酒店英语教学改革,立足于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将英语语用能力培养与岗位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酒店英语的“教学做”一体化。
关键词:任务驱动;酒店英语;工学结合;语用能力
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酒店从业人员的英语听说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汉语语境中的酒店英语教学势必有效整合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结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扩大汉语语境中的酒店英语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使得以技能驱动为主导的中职英语教学具有丰富的素材和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并契合适当的学习任务组合,对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在汉语境中大力提倡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大背景下,任务驱动的概念已不再陌生。任务驱动法是20 世80年代兴起的强调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把语言实践作为教学和习得策略,真实的语言环境弥补了传统英语课堂中交际不足的缺陷,既有利于明确学习目的,也能消除学习者的孤独感,促使学习者圆满完成语言习得。任务驱动教学包含五个要素: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②有一个适当的环境;③任务要考虑学习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④任务活动要导向人物作品的产生;⑤学习者在任务完成后能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框架[1]。这些要素无一不直接指向任务的情境创设,也诠释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可操作性。就酒店英语教学而言,实践中任务设定的具体目标定位为客户接待,英语交际隐含在几个完整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的感知、体验、合作、实践,最后完成任务,实现意义的建构。
简言之,以实践为核心的酒店英语教学是任务引领,基于案例教学,它倡导学习者以实践的方式来经历和体验语言知识,并通过内化,在情景创设中使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越是与实际工作场景密切融合,教学效果越好。以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为导向的酒店英语教学正是情境设计和岗位需要的契合,完成完整的酒店接待工作流程,让学生在岗位模拟中学以致用。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脱节
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以“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服务于酒店接待”为目标。在母语的语境中,中职酒店英语教学内容多局限于各种教材提供的粗浅的仅以对话为主的工作场景缩影,缺乏连贯性;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的强调语法规则、快速阅读等基本语言技能,英语语言习得也因缺少对工作流程的真实感知,使实践的真实性匮乏。英语的交际功能与酒店岗位服务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二)酒店英语实训教学薄弱
多数中职学校的酒店英语实训模式单一,酒店英语的交际操练仅仅依赖于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或一学期到酒店的顶岗实习。教学中实训课程的设置、酒店服务英语案例开发、典型任务分析、岗位能力培养等都无从谈起。
(三)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多数英语教学评价依然以一份书面试卷的终结性评价为主要方式,很难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场景的仿真模拟并没有实际意义地深入,师生双方的酒店英语实训都严重缺乏。很多学生面对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酒店实际接待工作难以应对。
(四)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对语言学习产生了严重的负迁移
中职学生对英语的厌学情绪在中职校中普遍存在。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佳,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等都差强人意,这些无不影响着学生酒店英语习得的水平和能力。综上,中职酒店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实践教学要改变过于依教材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中职酒店英语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才能使实践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笔者本着“职业素养为导向,职业能力为目标,项目活动为载体”的指导思想,试从实际操作的层面论证任务驱动模式下,以工作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的酒店英语教学工学结合的可行性,并开发一套切实可行的语言知识与实践一体化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中职酒店英语教学目标
学习者对语言的使用能力(linguistic ability)是衡量语言学习效能高低的有效杠杆。学生对酒店英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言能力具体化的体现,诠释了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依存与互通,脱离交际的语言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酒店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酒店服务英语,正确熟练地在酒店各个部门、各种场合里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直接和客人沟通,表达顺畅,语言规范得体,提高宾客对酒店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显然,酒店英语课程作为行业英语的分支之一,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型教学课程,它是为另一个行业服务的“语用能力+行业知识”的技能型教学课程。这类课程的开发更需要注重“学”与“用”的有机整合,学用互动,边学边用。换言之,即把语言能力转化为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对相关饭店工作的基础性知识、酒店文化、酒店管理等创新信息、热点信息都应该与英语语言技能的输入与训练融会贯通,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重构语言体系,在语言使用中实现酒店岗位知识的正迁移,自主解决工作中遇见的各种问题。
(二)工学结合视阈下的中职酒店英语课程开发思路
中职酒店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学要同时依托当地的酒店业,建立实训基地,采取直接参与酒店工作流程的教学模式开展英语教学,以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1.以行业为依托
模拟酒店工作流程的英语教学形式多样,其核心是依托酒店,借助校内资源创造有利的仿真工作场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成立模拟酒店,由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模块,制定出相应的适合中职生就业岗位的学习任务(即工作页),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以模拟酒店员工、客户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实践“工作经历”中习得酒店英语。
2.以学生为主体
酒店英语课程教学服务于现代酒店业,合格的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一定的酒店业管理和服务技能,能在基层服务岗位用英语参与服务,又能够完成基层管理岗位(领班、主管等)的工作。学生只有意识到语言习得是职业岗位的需求,才能充分调动个体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训练,如与宾客交流沟通,灵活推销客房和酒店产品,以及处理宾客投诉、解决突发事件等。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模拟公司酒店工作流程的英语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拘一格,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授课内容,可以依据课型实现在不同语言学习环节中各自的教学目标。
(1)岗位需求分析
根据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需求分析理论,课题组对酒店英语课程进行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2]。在酒店服务英语课程建设初期,走访酒店业,调研酒店人力资源部对员工的职业素养需求,进行课程定位。
(2)明确酒店岗位能力要求
中职酒店英语课程着力于基层工作,语言习得的目标即使用英语处理酒店业务,如自如地使用英语完成前台接待、迎来送往、总机、预定、楼层服务、商务中心、餐饮服务等工作。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基于酒店服务业工作流程分析,酒店英语的课程目标直接指向职业能力,即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语言习得与感性认知并重,实现零距离就业。
(三)工学结合视阈下的中职酒店英语课程特点
1.工学结合,够用为度
酒店英语课程内容的设计本着“工学结合,够用为度”的原则,由酒店服务专业教师、英语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开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以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而定,教学内容与酒店服务紧密相关。
2.内容整合,流程完整
酒店英语课程模块与酒店服务工作的高度融合,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工作流程,涵盖预订员、门童、行李员、接待员、接线员、收银员、楼层服务员、维修人员、洗衣服务接待员、餐饮预订员、迎宾员、餐厅值台员、收银员、吧台服务员等主要一线工作。
3.任务驱动,序化教学
以酒店业一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语言学习项目;以真实的工作流程序化语言教学;以仿真的工作场景体验语言习得。有效地实践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高酒店英语的服务技能。
4.过程考核,学以致用
过程考核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是语言行为能力的成就性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即不再依赖期末的一份试卷,以能力考核为主要内容。专业教师、英语教师以及企业专家共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来延长评价的时效。客观的评价结果既检测工作任务设计的合理性,又考量了工作页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工学结合语言训练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工学结合视阈下的中职酒店英语教学实施
首先,教师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践了酒店工作过程模拟教学,保证了语言习得与实际工作的高度一致性,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整合语言学习内容,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置于岗位工作中,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与英语教学一体化。
其次,工学结合视阈下的中职酒店英语教学要求语言教师力行“教、学、做”无缝对接,由教师设计仿真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分工合作,角色模拟。语言教学本身是一个培养语用能力的过程,酒店英语教学应该凸显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提高学生在酒店这个特殊语境中特定的语境驾驭能力及得体交际的能力。
以客房部楼层服务员的工作为例,其主要工作细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迎宾入房、介绍房间设施设备、客房清扫服务、回应设备维修、提供洗衣服务等。教师将这些工作需要掌握的岗位知识与语言技能逐一列出,每一个任务都有具体的任务目标和完成标准。(详见表1)这种结合岗位服务流程设计的仿真情境,实现了酒店英语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的对接,把语言教学过程从被动消极的吸收变为积极、能动的运用过程。
从教学行为来看,教学有三个基本成分组成:学生、教师和课程。从现代市场经济角度来认识,我们可以将学校比作市场,把学生视为消费者,教师是商家,课程是商品,教学手段和方法是营销。[3]
(一)工学结合视阈下中职酒店英语课程建设,以福建省教育厅课改课题“构建元认知策略影响下的中职ESP教学体系——工学结合一体化的酒店服务英语教学效度的多维探析研究”为平台,在酒店英语岗位服务需求基础上编写了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中职酒店服务英语工作页》,并开发配套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课件、教学录像、酒店英语教学资源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案例设计模拟场景,充实课件内容。另一方面,本课程建立了“酒店英语课程网站”,使得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即时互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力推“语言教师专业化”,鼓励英语教师深入酒店一线实践,深入了解酒店服务的运作流程和岗位需求。同时,邀请酒店的业务精英来校举办讲座,并选送英语教师参加培训,力争打造“专英语、懂行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课程建设与酒店行业服务的高度融合。本课程建设与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福州万达威斯汀大酒店、福州世纪金源大酒店合作,建立了3个实习、实训基地,为语言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也为学生以英语为工作言切身体验酒店服务提供了条件。
语言是在语境中产生,也是在语境中运用的。所以,外语教学必须把语境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4]因此,实施工学结合视阈下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中职酒店英语教学对提高语言习得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把完善工学结合的酒店服务英语教学,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香港教育局.教育计划[EB/OL].[2009-7-1]. www.cdc.org.hk/English/taskbase.htm.
[2]孙旎.ESP需求分析理论在高职院校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8).
[3]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张德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3-0064-04
收稿日期:2015 - 12 - 28
基金项目: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FZJJ20130102585)
作者简介:陈艳燕(1977-),女,福建福州人,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