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亚峰中心小学,福建福州350009)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课外阅读探究
江雪贞
(福州市亚峰中心小学,福建福州35000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翻转着阅读方式,教师应与时俱进,引入“光影阅读”展现以“观”引“读”的魅力;巧用“有声阅读”实现以“听”促“读”的转变;借助“语音诵读”呈现以“读”带“阅”的惊喜;选取“微信问答”体现以“答”导“读”的作用;铺设“博客跟帖”凸现以“写”助“读”的实效。如此翻转,必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
互联网+;课外阅读;翻转;实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阅读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它突破时空、方式的束缚,变得精彩纷呈,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翻转着阅读的方式,如“光影阅读”“有声阅读”“微信问答”……如此丰富的阅读体验,开启了学生课外阅读生活的新常态。
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以图书推荐为主的传统阅读,难以满足当下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兴趣。有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其中59.2%的学生只用较少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而6.2%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为零。[1]课外阅读的缺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领略书中滋味,“光影阅读”引领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光影阅读”,就是以经典电影为媒介,将“直观性”的观影与“抽象性”的阅读相结合,将静态、平面化的文字阅读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立体化阅读,[1]为学生搭建“声图并茂、视听兼顾”的阅读平台,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现在有不少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经典电影或电视剧,诸如《小飞侠彼得潘》《绿野仙踪》《城南旧事》等,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观看,让他们从动感的画面联想到曾经读过的文字,从而引发再次阅读的兴趣。
对于一些难读的半文言书籍,也可以采用这一方式。如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原著,第一次接触半文言文学作品,学生有些力不从心,有些学生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此时“光影阅读”便成了学生与文字沟通的桥梁,阅读的同时辅以生动的视频,生涩的文字变得简单易懂,文字描写变得更栩栩如生,阅读亦如观剧变得通俗明了,有滋有味。
“光影阅读”就是这样借助光与影的刺激,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感,让他们带着轻松愉悦的感受进入阅读的世界,进而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探究作品,提升作品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展示了以“观”引“读”的魅力。
叶圣陶说:“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有声的书,能够随时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听书这种新兴、无与伦比的“有声阅读”方式,越来越吸引着受众。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可以建立在“有声”的基础上。
其一,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听”故事不仅可以扫清阅读障碍,而且容易“入戏”,教师不妨下载优秀的有声读物,如《彼得兔奇遇记》《昆虫记》《窗边的小豆豆》……适时地为学生播放,让他们在美妙的有声世界里与文字触摸,感受书的精彩,品味阅读的乐趣,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阅读的能力,以“听”促“读”,静“听”花开。
其二,对不爱阅读的学生来讲,“听”书就是个不错的选择,笔者就曾推荐几个调皮的孩子倾听《草房子》《马小跳》《青铜葵花》等有声读物,学生从讲演者声情并茂地说演中自由自在地进入文字描述的画面,从中知晓故事情节,认识人物个性,对文学作品的认识由“听”而来,继而产生“读”的欲望,以“听”促“读”,阅读渐成习惯。
其三,当下还有一部分家庭,家长忙于生计而忽略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此时家长们可以利用“有声读物”让学生在晚上临睡前收听,让他“听到”书中的精彩,感受“听书”的乐趣,伴着故事甜甜入梦。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很多时候声波传入大脑的记忆比眼睛的扫描更快、更深刻,所以有时听书比看书效率更高。
总之,“有声阅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世界,在听书的世界里,学生渐渐学会了倾听,听着文字最美的声音,他们或蹙眉,或浅笑,或点头,或跺脚……那种专注,令人惊叹。与此同时,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尽情释放,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文字添上画面,自由涂抹,纵情驰骋。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喜马拉雅、蜻蜓、荔枝FM等网络电台应用的兴起,实现了人人都可以做主播的梦想。此时,我们也可让学生当主播,让他们把课外阅读到的精美文章大声朗读出来,让他们在电波里听到自己甜美的童声,在听读中爱上阅读,在深情的朗读中提升对作品的感悟,实现“阅”和“读”的有效互动,改变课外阅读只“阅”不“读”的缺失。
暑期,笔者就借助“家校帮”平台推出一档“我是小主播”——《伊索寓言》线上共读活动,让学生自当主播,自选小寓言登入“家校帮”进行录音,让电波传送到每个家庭,叫醒一个个小耳朵,其他同学和家长在收听后对其点评或点赞。当小主播们新奇地听到声音像电台播音那样被播放时个个兴奋不已,播报热潮异常高涨,每个家庭更是“脑洞大开”纷纷晒出自己创意播报:配乐伴读、亲子共读、谜语引读、相声助读、互动问答,甚至还有不少家庭播报前打起宣传仗……
“语音诵读”点燃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更让阅读变得妙趣横生,让人意犹未尽,以“读”带“阅”,让阅读真真切切成了一种悦读。
课外阅读,顾名思义其活动基本是在课外进行的,这就难以实现对学生阅读情况的指导,再则学生在校课时安排紧,抽时间对他们进行专项课外阅读检查也不容易。这时“微信问答”成为一种有效的阅读导读,它依托微信的语音功能帮助教师实现对学生点对点、点对面的帮扶指导,有效地弥补学校教学中时间不足,指向不全的较多问题。
如,指导学生共读《笨狼故事》时,教师可以紧扣笨狼“笨语”这一阅读亮点,进行每日微信问答:你知道笨狼为什么不坐棕小熊的位置吗?眼镜蛇小姐提出的“青蛙出洞”的数学问题,笨狼是怎么回答的?你觉得“笨狼”笨吗,为什么?……此时在线上,教师抛出一个个问题引导孩子阅读接龙。学生亦在饶有兴趣的互动问答中始终保持阅读的亢奋状态,以“答”导“读”,由浅入深地行进在有效阅读的路上。
不难看出“微信问答”在课外阅读教学的运用打通了线上和线下的关系,打破了学校和家庭的阅读界限。[2]在这里人人可以参与问答,教师更能纵观全局,有的放矢。此时有了教师的参与,课外阅读的指导更明确了;有了同学的竞争,课外阅读的学习兴趣更浓厚;更有家长在看到这些问题后,也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学生一同阅读,一同释疑解疑,让阅读变得温暖而高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诉。”今有“博客”跨越时空,适时为读与写结合搭建平台。教师可以创建班级博客,成立书友群,与学生一起共读,一起交流,一同分享微写作。如,从班级共读第一本书开始,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写下拿到书后的感受,可以围绕作者、封面、题目、内容等进行猜想,还可以进行“读书笔记”“书摘书评”“读后感”大家写活动。教师可以先下水写出阅读的内容,摘录出关键词句或观点,并就此发表评论,引导学生品味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体会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绝妙之处。以此举一反三让学生博客跟帖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慢慢积累,阅读和微写作就成了学生的日常习惯,自我独特见解也日益彰显。读《不一样的卡梅拉》时,学生有的夸他智慧,有的赞他勇敢,有的爱他执着,有的敬他正义……而读《狼王梦》时,有人感动母爱的伟大,有人佩服母狼紫岚对梦想的追求,有人伤感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鼓励家长跟帖,带孩子咀嚼书中的语言,讲述书中的背景,比较同类书的异同,这样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的合力,久而久之,大家在读写中共同进步,在互评互赞中快乐成长。“博客跟帖”以“读”促“写”,并在“写”中推动“读”的深入,凸现了以“写”助“读”的实效。
“互联网+”让教育也让课外阅读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且速度快得惊人。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摒弃呆板的阅读模式,巧用网络资源,拿起信息技术这把钥匙,开启学生心中的阅读之门,引领学生乘坐上阅读快车,到达胜利的阅读彼岸,提升课外阅读的实效。
[1]王艳.“光影阅读”:一种抵达儿童心灵的阅读方式[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5(11).
[2]葛煜斐.微信在低学段课外阅读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4).
(责任编辑:左小文)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性的研究”(项目编号:FJJKCG14-3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