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江
(阳光学院人文系,福建 福州350015)
基于回溯追踪流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刘江
(阳光学院人文系,福建福州350015)
[摘要]高校毕业生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受到社会的持续关注,高校正尝试引入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但目前的应对模式存在交易成本过大、引入的用人单位合作动力不足等困境。基于回溯追踪流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校毕业生为纽带,在对人才需求信息全面搜集的基础上,要求提高对人才需求的敏感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扁平化互动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延伸人才培养的周期,形成高校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四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供需结构;回溯追踪;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社会各界对高校人才培养议题的关注持续不断,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高校人才供需失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创新”的讨论不时见诸报端。以人才培养为主业的高校,面对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关注,逐渐作出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行动回应。然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亟需创新思维的引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落到实处。
一、高校毕业生供求矛盾解析——基于文献的讨论
经济学的市场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交易行为中,当买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正好等于卖者所愿意出售的数量时,整个市场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然而,市场供给与需求时常处于不均衡状态,供不应求、供大于求或供求结构失衡等供需矛盾较为普遍呈现于市场活动中。供需矛盾状态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还存在于教育领域,这引起教育研究者们的注意。许进军认为,高等教育产品供求的矛盾表现为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不足的矛盾[1]。胡乃武、姜玲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高等教育供大于求的结果[2]。但也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人才供需矛盾不是简单的高校毕业生过剩问题, 而是供需不能衔接,教育人才供给、个人就业选择与市场需求结构性的不吻合[3]。高等教育在和劳动力市场对接方面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不是“过度教育”而是“教育不足”,这种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能力、技能方面教育的不足[4]。高校和企业分别作为人才的供应方和需求方,在传统的人才市场中,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环节是分开的[5],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导向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事实偏离[6]。
不仅如此,高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最为严重的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具体表现为: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选择、设计和安排上,忽视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经常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教学方法与模式过于强调对预定的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是一种注入式的知识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 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7]。据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武汉两地15所高校近28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学生最倾向的教学方式是“实践式”教学(58.3%)和启发式教学(54.1%), 95%的学生放弃了对“灌输式”的选择, 由此看出现实与大学生所期望的培养方式存在很大差距[8]。
总体来看,教育研究者们普遍比较认同“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实质是供求结构失衡”的观点,供求结构失衡表现在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脱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从而造成一些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就业难)与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用工荒)这两种矛盾现象的同时存在。
二、高校对毕业生供求结构失衡问题的应对及其困境
经过教育研究者及社会公众广泛讨论,基本可达成“高校毕业生供求结构失衡问题客观存在,作为培养单位的高校应承担主责”的共识。近几年来,面对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政府部门出于公共责任出台多项政策力促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有所行动;作为人才培养单位的高校逐渐正视社会关切,以开放的心态倾听各方声音,并启动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的应对行动。为缓解人才培养供求结构失衡的问题,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纷纷“走出去”引入企业资源,比如开展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强化实践环节、实务人才进课堂增强学生与市场的联系等一系列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活动。然而,以笔者作为高校从业者的实际经历来看,高校目前解决人才供求结构失衡问题的应对模式存在诸多矛盾与困境。
首先,高校教师“走出去”与科研教学负担之间矛盾突出。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为促成合作达成交易,寻找交易对象、谈判、签约及履约等活动所产生的支出,称之为交易成本,包括资金支出、时间支出、精力支出等。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企业资源的实际承担者主要为高校教师。为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动用各种关系资源搜寻愿意合作的企业方,联络、走访企业负责人,说服其参与校企合作并达成合作协议,另一方面还要履行校内审批程序。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与时间,高校仅提供合理的经费支持。然而,高校仍沿用以科研教学为核心内容的评价体系考核教师的工作表现,教师参与引入企业资源达成校企合作的活动并未纳入考评体系,甚至不计入教师的年度工作量。工作任务的增加时常让教师感到分身乏术,考评激励措施的滞后往往会让教师觉得得不偿失,从而消减教师持续参与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
其次,校企合作的共识不足,合作中的企业因素存在波动。管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基于共识的合作方能持续、稳定,共识点包括利益、价值等,然而高校推动的校企合作存在共识不足的问题。原因在于:一方面校企目标存在差异,合作动力不足。企业以营利为导向,高校以非营利为导向,即便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也仅仅出于企业负责人的公益考量或熟人关系使然,不具有法律约束效力。一些企业家有投身教育公益的良好愿景,但个人意愿往往不具有稳定性,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难以保证合作的持续性。这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也得以证实,校企合作过程中时常会因企业负责人客观上的职位更替、主观上的合作意愿的变化随时终止合作,此时校企合作中的高校基本上只能被动接受终止合作的事实。
最后,高校规模、周期培养和企业个性化、短期化需求存在协调难题。高校为控制培养成本追求一定的学生规模,尤其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个性化、小批量,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实务人才进课堂等校企合作项目难以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并且,高校人才培养学制基本是固定的,一般四年一个周期,但企业的人才需求计划一般是年度计划,人才供需配置时间差的难题很难在校企合作中得到解决。企业之所以愿意将自身资源导入高校人才培养系统,就是希望高校能够培养出适应其企业文化和要求的人才,但高校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不可避免会影响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
三、基于回溯追踪流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面对高校毕业生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许多高校尝试“走出去”,引入企业资源参与到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活动中来,这表明高校教育工作者已注意到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封闭、脱离社会需求的问题,积极倾听各方意见并用开放、合作的思路和行动回应社会公众的普遍关心和广泛呼吁。当然,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企业管理者及其他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并且引入高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不仅局限于企业,还可包含公共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其他用人单位。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在此仅从高校教师角度提出构建基于回溯追踪流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微观角度探索引入用人单位并建立校企良好互动关系的新路径,以更好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一系统工程。
(一)基于回溯追踪流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基于回溯追踪流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高校教学单位引入用人单位耗费时间精力过大、与用人单位合作互动力度不足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以高校已培养的毕业生为纽带展开用人单位的引入与合作工作。通过回溯追踪毕业生,挖掘出丰富的用人单位资源,从而减少高校教师捕捉合作方所需的搜寻成本,较为便捷地与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管理者建立联系;借助毕业生在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双向联系,可用较低的谈判、缔约成本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校外实践和接触用人单位的机会;通过充分发挥毕业生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良好的衔接作用,最大限度降低用人单位在合作中的波动因素,以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沟通模式,实时收集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和期望信息,以便对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再思考和再设计;高校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密切互动,实时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动态与表现,并对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指导,打破传统高校四年一个周期的培养模式,拓展人才培养的生命周期,提升用人单位参与合作的动力。通过上述努力,基于回溯追踪流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有助于实现高校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四方共赢。
(二)基于回溯追踪流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设计
1.以回溯追踪方式搜集人才需求基础数据库,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条件
回溯追踪高校毕业生,并以毕业生为中介桥梁联络用人单位,可将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三者有效串联,以更好地理顺高校毕业生供求关系。为实现这一目的,首要的工作是确保高校毕业生供求信息的充分对称,人才需求信息完备有助于让高校明确人才供给方向。
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信息、人才培养质量期望信息和人才质量社会需求信息等内容。通过回溯追踪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动态,挖掘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信息,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对其现有工作表现的影响力信息,构建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数据库;借助毕业生的中介桥梁,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互动交流,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回溯追踪用人单位的主管领导、同事对毕业生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及工作期望,构建人才素质期望数据库;回溯追踪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高校在专业定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社会需求数据库。三个子数据库共同构成人才需求基础数据库,在人才需求信息充分完备的条件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将更有针对性。
2.基于回溯追踪流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在人才培养质量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高校与毕业生、用人单位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修订机制,提高对人才需求的高敏感度。基于人才需求基础数据库,高校应对就业市场及社会的人才需求有一定的预测意识,并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充分交流,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修订的操作性指标,指引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定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动态修订,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敏感度。
(2)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借助高校与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良好的互动关系,探索“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毕业生所在单位共建“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定期选派高校教师到这些基地相关岗位进行实践,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专家讲坛、学术沙龙等方式直接向在校学生传授实务操作知识。
(3)横向拓展教学过程的参与主体,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建立扁平化互动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能仅依靠高校教师,应拉近与用人单位的距离,拓展教学参与主体,可聘请部分优秀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管理人员参与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专题研讨会等活动中来,为在校学生提供全真化的实践操作机会,并与在校师生建立扁平化互动机制,实时分享他们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意与思路,以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落实到常态化的教学实践中。
(4)建立紧密联系型校外实习基地,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根据人才需求基础数据库,充分利用毕业生现有工作单位资源,洽谈建立紧密联系型校外实习基地,既为操作类课程、调查类课程找到实践锻炼平台,又为在校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探索高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在校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及社会适应力;这还可为用人单位提供后备人才,让用人单位感受到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动的潜在价值。
(5)提供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延伸人才培养的周期。在人才素质期望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毕业生的工作动态,对毕业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辅助其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现实需要,探索延伸式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四年制校内培养的局限,延伸高校人才培养的周期,让用人单位看到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动的直接利益,从而确保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许进军.高等教育供求矛盾及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09):109-110.
[2]胡乃武,姜玲.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缺口的经济学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2):1-4.
[3]严鸿雁.高等教育人才供需矛盾的市场供给信息因素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8):21-25.
[4]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5]屠春飞.企业资源导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瓶颈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29):144-145.
[6]孙翠花,孙爱真.高校专业设置偏离社会需求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4):29-31.
[7]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1):127-129.
[8]卫佳等.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北京、武汉高校人才培养状况调查结果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09):177-179.
(责任编辑:练秀明)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Backtracking Process
LIU Jia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Yango College, Fuzhou 350015, 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graduates’ structur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society. Universities are introducing the employer involved in talent training, but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such as higher transaction costs, the employing unit lacking of cooperation initiative. This paper collects information on the demand for talent, suggests to improve sensitivity on talent dem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build flat interactive mechanism, extends talent training cycle, in order to develop a training mode which benefits university teachers, students, graduates and employers.
Key words:university graduates;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backtracking; training mode
收稿日期:﹡2016-01-22
基金项目: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回溯追踪流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再造研究”(JAS14807)。
作者简介:刘江(1981-),男,四川南充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政府回应。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16)02-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