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虹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325000)
近代福州茶叶对外贸易下的城市发展
林楠虹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325000)
[摘要]随着福州通商口岸的开放,福州的茶叶贸易有所发展,进而影响到福州城市的近代化。近代福州茶叶贸易的发展经历了沉寂、兴盛、衰落三个阶段。茶叶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对福州城市的金融、国际海运、近代文教事业及西学传播、城市中心转移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城市的发展单靠外力是维持不久的,当外力不在了,过去的发展就只是昙花一现。只有依靠内力,城市的发展才能持久。
[关键词]福州茶叶;对外贸易;城市发展
福州城市的近代化始于19世纪中叶,经历了产生、发展到停滞的曲折过程。开放福州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外力是福州城市近代化的直接动力。在开放通商口岸后,由于茶叶贸易的发展,福州被卷入世界市场,并在金融、海运、文教事业、城市中心等方面深受其影响。
一、福州茶叶贸易的发展
(一)1844-1852年福州茶叶贸易的发展
福州既近武夷山产茶区,又拥有以广大的腹地为依托的消费市场。在鸦片战争以前,武夷茶在世界茶叶市场上就久负盛名。福建“茶产不一,崇、建、延、泉随地皆产,唯武夷为最”[1]。由于英国人很喜欢喝红茶,红茶的重要生产地是武夷山,因此,在中外茶叶贸易中,欧洲人“以武夷茶为中茶之总称”[2]。将武夷山茶以原来的路线运输到广州,得花费将近两个月才能走完全长将近一千五百公里的路程。当时的运输费是每一百斤银三两六钱五分,沿路设有关卡,茶路越长,所交的茶税越多。漫长的运输路途又影响了新茶在市场上销售的时间和质量,因此需要开辟一条新的运输路线。英国政府在18世纪80年代就开始派人寻找靠近茶叶产地的通商口岸,经过考察,福州被相中。若从福州把茶叶运输到广州,每担运输费可节省银四两。同时闽粤商人也希望缩短运输茶叶的路程,但由于清政府的原因,这条路线遭到禁止。英国人对福州开埠寄予很大的期望,但在开放通商口岸初期,福州港口贸易并没有按英国人想象的那样发展起来。福州开放通商口岸后的第二年,英国商人记连抵达福州,在“用几个星期的时间研究地方情况后,肯定地认为前途顺利”。同年十月,记连在福州开了一所洋行,“办来了大批英产布匹,同时遍查福州市场,要选择合适的茶叶出口”。 次年,记连“在极度反感的情况下放弃这个地方,誓不再来”[3]596。 1847年英国领事若逊(R B.Jackson)沮丧地说:“关于英国或其他外国在这个港口进行贸易,目前还看不出任何有希望的前途,同时当商人们看不出这里有任何吸引力值得他们再做一次冒险时,他们的勇气也不会长久保持下去。1845年夏季和福州建立直接商业关系的企图,从头到尾是极不幸运和极使人灰心的。”[3]602在1846-1852年间没有西方商船开至福州,“唯一开到这个商港的外国船只仅仅是驶到江口的鸦片船”[4]。由1844-1849年中英贸易五口所占的比重表数据可知,福州港与英国的贸易,除1845年仅占0.89%外,其余几年皆无贸易,可见景况之差[5]。福州港贸易情况的不佳,使英国人对其失去了信心,甚至提出要更换港口。
(二)1853-1889年福州茶叶贸易的发展
在英国商人对福州茶叶市场看不到一丁点希望、即将撤出福州茶叶市场时,局势发生了变化,促使福州茶叶贸易发展起来。1853年,武夷红茶运往上海的新通道被上海的小刀会起义切断,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使武夷红茶运往广州的旧通道被切断。美国旗昌洋行的人在这一年中到武夷山茶区收购第二年的茶叶,并将收购的茶叶沿着闽江流向运送到福州。这种尝试在以后几年里一再被模仿,经过多年的沉寂,福州这才发现自己的地位,同时外国商人看到了福州港蕴藏的潜力。当时,如果从崇安运茶至上海,通常需要二十八天左右,运到广州则要一个月或者两个月,而最快只需要四天就可以运到福州。由于靠近茶区,路途短、运输所耗时间少、运费少,茶叶成本降低,也就吸引外商到福州收购茶叶。其他洋行如怡和、宝顺、琼记等纷纷参与收购茶叶。此外,这时候福州茶叶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是茶禁解除了。闽茶由上海、广州出口的通道受阻,清镇府只好开放茶叶自福州由海道出口。解除了严厉的茶禁后,福州的茶叶出口量大增。1853年,至少有6艘船运载茶叶出口,次年有35艘船运载13万担茶叶出口。1855年“有不下157397700磅茶由5个经营茶叶的外国商行运往国外市场;在1856年其数量增加至40972600磅,其后三年的平均数是35476900磅”[6]。
1870年后,福州茶叶贸易因受到国际运输业和通讯的刺激而有了进一步发展,茶叶运到外国所用的时间大大减少,由于外商获得茶叶相关信息较及时,从而增加了茶叶出口量。据闽海关历年年度贸易报告统计,1870年至1879年,福州出口的茶叶多在六十多万担,1875年一度达到七十二余万担,1880年更是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八十八余万担。1880年以后,福州的茶叶出口大部分年份还保持在六十万至七十万担。
(三)1890年后福州茶叶贸易的衰落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福州的茶叶出口量比以往减少很多,茶叶贸易明显衰落。福州1886年出口的茶叶达到66万多担,1888年降到55余万担,1889年再降到45余万担。福州茶叶出口量在1890年后持续下降,根据闽海关年度贸易报告,1890年福州茶叶出口约三十四万担,1891年为约三十四点八万担,1892年为约三十六万担,此后虽有回升但大致维持在三十多万担的规模。到1915年,茶叶出口仅约十万担,茶叶出口数量少了如此之多[7]!又有资料显示,1867年茶叶仍然在中国出口货物总值中贡献百分之五十九的价值,而到了1905年百分比降到百分之十一,可见十九世纪90年代后茶叶贸易的衰落。茶叶出口减少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国内和国际上茶叶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国际上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生产新茶的国家争夺世界的茶叶市场,茶叶在国际上供过于求,严重打击了福州茶叶的出口。印度红茶出口从1886年的54666864磅增加到1889年的80509995磅,锡兰红茶1866年的5207290磅增加到1889年的26099840磅,增长速度很快(见福州海关《1889年福州贸易报告》),世界市场由原来福建独霸到后来多国抢占;其次,清政府看到茶市兴起、茶叶获利多后,便不断增设税局,增加厘卡,在武夷茶所运经的每个地方增设税卡,从利润中分一杯羹。茶税不断上升而茶价不断下跌,势必对茶商和茶农打击很大;再次,福建制作茶叶的技术落后,茶叶的质量低;最后,制度的变迁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早期茶叶贸易过程中的内地采买制度、优先取舍制度、合同制等发挥了积极作用,而晚期茶叶贸易过程中的中间商人制度、税收制度等发挥了消极作用。
二、近代福州茶叶贸易对福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福州近代金融出现
在福州开放海禁之后,茶叶的利润有所上升。“自开海禁以来,闽茶之利,较从前不啻倍蓰。盖自上游运省,由海贩往各处,一水可通,节省运费税粮不少,是以商利愈厚。”[8]质量好的茶叶在那时每一市担可卖到三十至四十银元。由于有利可图,福州茶市行情越来越好,出口量越来越大,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福州每一年出口茶叶数量为八十多万市担,一年下来值二千多万银元。1880年达到最高值,福州输出茶叶10612万磅,换算成市担为97万,大量的外汇流入福州。1871年至1873年,平均每年中国茶叶出口占中国出口总值的百分之五十二点七,而全国茶叶中福州港口输出的茶叶价值占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之四十四,这样一来,在全国出口总值中福州茶叶出口占了百分之二十左右[9]。随着茶叶出口量的增加,资金的流动加大,金融市场成长迅速,银行、钱庄等构成了金融体系。
在福州开放通商口岸初期,还未出现专门的银行,这时主要由洋行代理相关银行事务。到19世纪60年代后,保险业和外国银行才在福建出现。1862年,汇隆银行在福州设立代理处,主要办理汇兑业务,四年后停闭[10]。1866年,丽如银行(亦称东方银行)在福州设立分行,业务范围还是以汇兑为主[11]。此后还有其他外商银行在福州设立,从事金融活动。汇丰银行1864年将总行设于香港,汇丰银行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分理处,地址位于南台大岭顶汇丰弄,两年后升级为分行。上海于1883年发生金融风潮,波及许多在华银行。丽如银行靠增加资本站稳了脚跟,顶住了风潮的袭击。1884年,丽如银行歇业整理,银行以新丽如的名义再度成立,但己不如当年,于1892年再度停业[12],在福州所设立的分行也因此停业。1882年在福州有七家外国银行,随着茶市的衰落,十年过后只剩下一家[13]。外国银行的业务包括借贷给中国政府及关税、外汇收入的保管业务、发行纸币、金银买卖、投资和汇兑这几项,虽然业务涉及的范围较广,但实质上并没有完全展开。这时主要是钱庄与一般华商进行金融联系。当时的福建商务议员吕渭英就指出:“查城台流通银币之总汇,本有英商汇丰、渣打两银行,然信用只及各洋行。而各洋行贷用之款又以转贷茶帮为巨数。每年茶市将起,茶客入山,则贷款于闽粤各商之茶栈。茶栈则贷款于英、德俄、商各洋行。各洋行则转贷于汇丰、渣打以资周转。”
贩卖茶叶的商号需要钱庄支持经营,因此在福州出现了很多钱庄。钱庄不受政府的监管,任何人只要有资本都可以开钱庄发行钱票。为了防止假钱票,在钱票上设计了许多防伪的地方。19世纪80年代,位于下杭的裕大钱庄誉满榕城,由于该店的资本有一百余万银元,店主朱积斋被人称为朱百万。在下杭路还有一个资本殷实的陈姓闽北人开了一个特大的钱庄,店号“奭余”,因奭字有两个百字,其意该店资金有二百余万银元。下杭街除了这两家开设钱庄的店号外,还有宝源、祥泰、永记、坤泰、恒和、源生、厚光、祥康、瑞泰。开设上杭街钱庄的店号有泉裕、鸿记、隆慎、崇吉、厚坤、恒新、新隆。外国在华设立银行对中国金融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出现了近代民族银行。1853年在福建设立“永丰关局”,其后分局在福州南台、厦门以及汀州、台湾、福宁、建宁设立。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福州开设福建官钱局,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改为福建官银号,民国3年(1914年)又改为福建银行,地址在台江下杭街,属于官办的钱庄。钱庄分为出票店和钱样店[14]。1908年,清政府颁布《银行通行则例》对新旧金融机构进行规范,传统钱庄、票号、银号等机构初显新金融机构的某些特征。
外国近代金融机构在福州设立,对福州旧的金融机构向近代金融组织过渡起到了引导作用。旧式金融组织被卷入因外国银行设立而出现的新的金融市场,进而开始踏上了它们自身缓慢的近代化过渡之路。
(二)国际海运业发展
随着茶叶贸易的不断扩大,海上各船只之间运茶竞争力加大,各国改进自己的造船技术,海运业得到快速发展,东方大商船的海上时代被快帆船时代所取代。快帆船像东方大商船那样,具有三个桅杆和方帆,但它有更低的流线型船体和船首的斜桅杆,帆更多,时速在顺风时可达18 海里,速度胜过了新发明的汽船。当时伦敦向最早运来当年茶叶的船只提供高价和奖金,导致竞争的出现。可以说,中国茶叶贸易造就了第一艘快帆船。1889年7月25号,著名的“咔提萨克号”快帆船以“大约17海里的时速”超过了汽船邮轮“大不列颠”号,率先进入悉尼港。从这次比赛可以看出因为茶叶竞争而引发的海上航运技术方面的改进,航速提升之快让人惊叹。
(三)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以及西学的传播
福州茶叶经济的发展为福州文教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首先表现在报纸的创设。1858 年10 月,外国人在福州办起了《福州府差报》。此后,在福州相继发刊的有《福州广告报》《福州每日回声报》《福州捷》和《闽报》等。这些报纸都各有自己的立场,读者主要是外国人,也有教会学生和华人阅读,报纸上随处可见广告。甲午战争之后,在福州出现国人自办报刊。到1911年为止,中国人共自办了七家报纸,分别是《福建日报》《福建日日新闻》《建言报》《福建公报》《福建新闻报》及《商业公报》等,其中以《建言报》影响最大。这些报纸或是针对时政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是宣传新思想、鼓励进步,在当时开化风气、启迪民智、开拓民众视野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福州开埠以后,外国传教士创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校,打破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为近代教育事业注入了一股新气息。外国传教士在福州开埠后短短几年内就创办了福州书院、鹤龄英华书院、三一书院等教会学校。美部会办一所女子学堂为“保福山女书院”,后改名“文山女学”;同时美以美会也办一所女子学堂为“太茂女塾”,后名“毓英女书院”。继之而后的还有各种学校,生源不断增加,教师队伍扩大,教学设备不断完善。虽然教会学校初期是为了培养在华传教士,后转向培养西方各国在华机构所需人才,但其创办在客观上带动了福州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西文化间交流的桥梁,主要表现在:一,开设了与以往不同的课程,教育内容涉及范围广;二,促进了福州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的发展,从物质形式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三,引入西方学校教育模式,对近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四,女性的受教育权得到重视,改变了以往只有男性拥有受教育权的状况。
福州船政局的创办培养了一大批新型人才,传播了西学。福州船政局建于19世纪60年代,衰败于20世纪初,在时间上和茶叶贸易的兴盛与衰落不谋而合。当时创办船政局需要大量资金,左宗堂曾经上书清政府从闽海关中拨款,而后清政府同意了其请求。而闽海关收入中茶税占很大部分,一旦茶叶贸易衰落,船政局的经费自然就受到影响。船政局一边着手兴建船厂,一边创办船政学堂,招收考试合格的学生入学,前堂聘请法国教师教法文,学习船舶制造,后堂聘用英国教师教英文,学习船舶驾驶。学堂不仅设有外语、几何、数学等公共课,还根据所学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此外,船政学堂还选派了著名的翻译家严复、陈季同,外交家罗丰禄以及监造船只的魏瀚、陈兆翱、郑清濂等人出国。福州船政学堂培养出了大量的精英,包括海军将才、外交官、思想家、教师和科技人才等,在其各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城市中心向外转移
福州茶叶贸易兴起后,商业不再局限于城内而是延伸到城墙之外。闽江两岸开着多家茶叶店,南台地区是进行茶叶交易的重要场所。上下杭属于南台地区。在下杭街有恒元堂、毛茶帮等十几家经营茶叶,其中称得上毛茶帮之王的非生顺莫属。茶行最盛时期有六七十家,分布于苍霞洲、福全社一带,出名的茶行有福茂春、庆林春、协顺隆等,最大的是洪怡和、福胜春、洪春生三家[15]73。台江至马尾岸线长16.4公里,江面展宽1000米~2000米,为全省水上交通大动脉。上溯水口可行60吨轮船,下达马尾可通千吨轮船,成为福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15]13。南台的货物无法通过大货轮在闽江逆流而上运至南台,因此只好先把货物运送到马尾港,在该地把货物卸载到小船再运到南台,这样一来福州的贸易功能也就延伸到马尾港了。由此福州商业的中心地就转移到马尾港和南台地区。
三、结语
在茶叶贸易发展的背景下,福州城市旧的金融机构开始转型为近代金融机构,市场上资金流通加快,出现了外国银行设立的分行或代理处;传教士创办初等、中等、高等学校,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于传播西学以及教育的近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由茶叶兴盛所带来的国际海运业的发展,使海上航运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此时,城市中心发生转移,向外扩张。但是,在城市的近代化过程中,单独依靠外力来发展是维持不久的,一旦外力不在了,过去的发展就只是昙花一现。因此,城市的发展要依靠内力,只有这样,发展才是持久的。
参考文献:
[1]董天工.武夷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2]刘超然.崇安县新志(民国三十一年版)[M].台湾:成文出版社,1996.
[3]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卫京生.福州开辟为通商口岸早期的情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2.[5]郑元钦,等.福州港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6]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7]徐晓望.福建通史(第五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8]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9]林庆元.福建近代经济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10]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一1894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 《福州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福州金融志[M].福州:金融志编撰委员会出版社,1995.
[12] 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吴亚敏,邹尔光.近代福州及闽东地区社会经济概况[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2.
[14] 福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台江区志[EB/OL].(2013-09-10)[2016-02-23] http://www.fzdqw.com/ShowText.asp?ToBook=1110&index=536.
(责任编辑:杨成平)
The Urban Development under Foreign Trade of Fuzhou Tea in Modern Times
LIN Nan-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opening of Fuzhou port, the trade for Fuzhou tea has experienced a development, which promotes the modernization of Fuzhou city. In modern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Fuzhou tea trade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emergenc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 trad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 a certain extent, which has an influence on finance, international shipping, modern culture and education, the spread of Western culture, the transfer of city center. Urban development not only requires external force, but also relies on internal force, so as to gai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Fuzhou tea; foreign trade; urban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6-03-04
作者简介:林楠虹(1991-),女,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方向: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F7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16)02-0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