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玲,林子华
(1.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
林惠玲1,2,林子华1
(1.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供给侧”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理念陈旧、办学体制不健全、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出现“用工荒”现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当前困扰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拆除体制上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藩篱。通过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创新管理体制,构建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挑起培养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所需的大批高技能人才的重担。
[关键词]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李克强总理17日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2]。之后,“供给侧改革”成为高频词汇见诸各大报端,在学术界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诚然,国家领导人是从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层面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但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仅只是针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临时性举措,而是面向经济社会的战略性部署。在改革步入深水期、经济转型步入关键期的中国,一个重要问题亟待解答——中国职业教育体系能否挑起培养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所需的大批高技能人才的重担?
各大职业院校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直接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的“供给侧”,其供给的技能人才能否满足“需求侧”,即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要求,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一边是企业大面积出现“技工荒”,一边是职业学校每年培养的毕业生看似不少,但能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总量却远远不足,技能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呼喊职业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
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在倒逼压力之下,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了更高要求和更多希望。然而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供给侧”的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理念陈旧、办学体制不健全、教学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技工市场的需求,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职业教育同社会需求出现严重的脱节与偏差,进入恶性循环,也影响到职业教育的继续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脆弱
造成我国县域范围内中等教育结构失衡、普职在校生比例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传统的“重普教、轻职教”的社会观念根深蒂固,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基础条件,盲目跟风助长“普高热”;相当部分中职学校教育理念滞后,办学条件不足,办学规模偏小,专业设置与教育内容和社会需求脱节,导致质量低下,缺乏吸引力;一些县(市)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区域内中等教育结构缺乏统筹和调控,个别县(市)下达的普高招生计划甚至超过了当年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数。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二、三线城市发展较快,一些县(市、区)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极不相称,有的县(市、区)甚至没有公办中职学校,或是仅留空壳,徒有其名。三是整体基础能力薄弱、区域核心竞争力不强。从总体上看,受部门、条块和学校类型的限制,全国中职教育不能形成整体优势及规模化发展,亟待对现有的中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重点建设,以形成区域优势及核心竞争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发展理念相对滞后。普遍存在重外延扩张追求规模、轻内涵提升提高质量,重校园硬件建设、轻内部管理改革创新,重职业技能培养、轻职业素养提升等问题,从而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多数集中在“订单式”人才培养、顶岗实习等方面,缺乏对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三是社会服务能力较弱。我国高职院校在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开展教育培训、技术研发、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建立,服务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高[3]。
(三)支持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措施不到位
一是从政策支援力度来看,职业院校普遍缺少外聘专业教师的专项经费;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流动挂职锻炼的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在专业教师招聘、人才引进等方面缺少政策支持和自主权;民办职业院校教师队伍难以稳定,流失率居高不下。二是实训基地建设上普遍存在建设主体单一、整体水平不高、脱离生产实际和区域共享度低等突出问题,使得学生参加训练岗位的技术系列不完整,基础不扎实,生产性实训环节欠缺,动手能力和就业适应性不强。三是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学校信息化水平整体滞后。从全国来看,由于市、县两级政府主要部门对推进中职学校信息化重视不够,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经费投入不足,中职学校信息化水平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不仅设备陈旧、数量不足,而且相当部分教师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难以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四)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建立
职业院校的职能和任务决定其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4]。尽管我国职业院校均在进行专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但受本身条件和信息资源的限制,其预测的质量和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准确反映人才需求。而目前,我国人才需求预测工作相对薄弱,尚未构建人才需求预测信息共享平台,企业的用工情况、人才需求未能得到较科学准确的统计、分析与反馈,职业院校无法根据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及时、有效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五)校企合作和行业协会指导机制不健全
由于校企合作双方权利和义务不明确,企业主动性、积极性难以调动。教育、人社、经贸、科技、财政、税务等有关政府部门仅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开展工作,面对一些需要多部门共同解决的问题,缺少统一协调和相互配合,推动力度有限。同时,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设备较为落后,师资、技术力量不强,学生素质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难以吸引企业与其合作[5]。不仅在校企合作上存在问题,我国大部分行业协会也没有充分意识或尚未意识到其参与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发展以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些行业协会虽然认识到自己应该参与职业教育,但却不知道如何参与,缺少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6]。行业指导的缺失,必然使得职业院校对市场发展和技术更新的信息不对称、不通畅,也导致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管理方面,缺少有效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的指导,教育内容滞后于生产实践,学生所学专业不能真正适应行业技术发展的要求。
(六)激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是多元办学格局亟需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当前,我国民办职业院校同样处在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型关键期,除了面临生源竞争、经费不足的压力外,更多的是来自体制、机制、政策方面的困惑和限制。二是由于民办职业院校法人财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实践中导致民办院校产权模糊、财务制度不健全,使得民间资本进入和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政策难以推进。三是公共财政支持和社会融资政策不健全。目前,财政对民办职业院校的支持,除学生评优、评先及助学、讲学与公办院校一视同仁外,仅有一些单项的项目支持政策,还没有对民办教育依据其公益程度予以财政支持的法规和政策,社会融资政策(包括投资)也不够健全,使得民办院校的投资来源比较单一。四是目前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的方式仍然单一,主要是民营企业采用直接资金投入方式举办职业教育。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看,民间资本或者是民营企业办职业教育,更多的应该是采取实训基地共建、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这样既可以解决职业院校(包括公办职业院校)的资金短缺难题,又可以为院校提供来源于企业一线的先进经验和优秀的专业教师,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校企脱节问题。
三、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供给侧改革”的几点建议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当前困扰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从表象上看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不强,教育质量和服务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但从深层次分析,更多的是综合改革力度不大,体制机制不畅,缺乏生机活力和吸引力。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供给侧改革”,必须由表及里、综合推进,找准突破口,拆除体制机制上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藩篱,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一)强化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
根据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重点研究制定扶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与名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组队参加国家、省级技能大赛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相关的专项经费投入政策。以建设“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为目标,着力提升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访问工程师”进修与企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的双向流动制度。加强职教名师专业团队建设,启动职业院校名师引领工程,建设市、县、校三级“名师工作室”,推广“名师带徒弟”的做法。以建设区域性共享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突破口,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建议根据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特点,由市政府牵头,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
(二)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
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促使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共同探索联合培养学生,在专业对接、课程体系衔接、教材编写等方面作出一定实践性成效。强化省、市政府对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功能,基本稳定现有高职院校数量,办好现有高职院校。支持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调整改造或重组,强化品牌学科建设。支持本科院校和示范性高职院校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积极探索民办机制下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建设的办学模式和机制,引导和鼓励民办本科院校充分发挥灵活高效办学机制的优势,立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在专业设置上错位发展,在校企合作上积极创新,办出特色和优势。
(三)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统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推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合理安排各级财政支持的培训项目,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的服务和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和社会效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经验,引导各县(市、区)主动对接区域产业,突出办学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构建全国各省整体推进与县(市、区)先行先试有机结合的工作格局。
(四)探索构建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也明确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地位[7]。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合作层次不高、难以持续等突出问题,建议各级政府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经贸委、财政等部门根据中央、省出台的政策,参照先进地区做法研究校企合作激励政策,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创新校企合作工作机制。
(五)建立和落实民办职业院校的扶持政策
按照营利性、非营利性对民办职业院校进行分类登记管理。对办学条件达标、内部管理规范、教师薪酬不低于本地区同类公办职业院校的非营利性民办职业院校,各级政府按照公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通过专项经费间接地将财政资金补贴给民办职业院校,主要用于教师培训提高和实训设备建设补助等。建议设置民办高校发展专项基金,通过奖励先进的方式,给予民办职业院校一定数额的资金[8]。组织力量开展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政策研究,研究出台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具体办法和监管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5-11-11(001).
[2]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科学编制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5-11-18(001).
[3]陈小梅.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策略[J].价值工程,2015,(10):243-244.
[4]王建华,张建平. 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75-78.
[5]向继平. 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项目化校本课程管理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5,(02):39-41.
[6]秦素粉.利益博弈下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重庆高教研究,2014,(02):53-56,88.
[7]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J].教育发展研究,2014,(Z1):66.
[8]焦燕灵,罗煜. 民办高校实施内涵式发展的政策环境优化建议[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05):9-13.
(责任编辑:练秀明)
Supply-side Reform in China’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LIN Hui-ling1,2LIN Zi-hua1
(1. School of Economic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2. Zhangzhou City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China)
Abstract:Due to old education philosophy, deficiency of school system, and lower teaching quality, supply side college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and causes labor shortage phenomenon. To construct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e should re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 in supply side reform, strengthen the basic capacity building, innovate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highly skilled talents in China.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 side; reform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简介:林惠玲(1982-),女,福建漳州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16)02-0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