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对张培基先生和刘士聪先生对《落花生》的英译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原文的写作目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从而对翻译的分析打下良好基础。举例对翻译的段落进行了对比分析,反映了译者的期待视野影响翻译目的,职业经历和翻译的基本观点影响期待视野。这一点对于文本不确定性和语义空白点的具体化十分重要。
【关键词】 《落花生》;张培基;刘士聪;接受美学;翻译对比
一、原文的介绍
《落花生》是中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具有深远意义的散文。他回忆了童年时发生的一件小事。父亲通过一件关于花生的小事讲述了生活哲理。
原文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1、信息功能:它描述了童年发生的一件事及花生的特点和用途。
2、审美功能:文章的语言简单朴素清新自然。语言特点,内容和风格相得益彰,形成了浓厚的艺术吸引力。
3、表达功能: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即便是在动荡浑浊的旧时代,还应保持个人节操。
4、祈使功能:虽然描写的是不起眼的花生,却在字里行间向大家传递了人生哲学。那就是“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二、两英译本对比分析
张先生和刘先生在翻译时都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特点。但他们的翻译风格还是有些不同的。
他们的期待视野影响其翻译目的。他们的职业经历影响他们翻译期待视野。张先生和刘先生都曾在出版社做过编辑,都潜心研究翻译事业。但是不同的是刘先生还有翻译教学的经历。和张先生相比,他更算的上是一个翻译教育学者。他投身于翻译教学和其他英语相关的学科研究中。从以上可以推断出,可能刘先生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规则更加严格,并且会更加的客观,也就是说学术的客观性会比较多,在翻译中自己主观理解的加入可能较少。这里有一个例子。原文: “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刘先生译文:“The weather was not very good that night but,….”张先生译文:“It looked like rain that evening,….”而“天色不太好”并不代表就是要下雨了。虽然对于这一句的翻译并不影响整体,但是作为一个翻译来说,并不应该加入过多的理所当然的想象。
除了翻译家的职业经历会影响他们的翻译表现和态度,他们对于翻译的基本看法,也会影响翻译工作。刘先生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对原文韵味的再现。译作“韵味”就是原作的艺术内涵通过译文准确而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时所蕴含的艺术感染力,这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共鸣。除此之外,刘先生还强调要把译文作为独立的文本来看待。具体说来就是对译文美感和韵味的展现虽是从词句入手的,同时还应注意译文包括内容和风格的整体效果。当两者有了矛盾,要变通前者来适应后者。从以上不难看出,刘先生在翻译时非常注重两方面,一是对原文韵味的保留,也就是原文内容中所蕴含的艺术吸引力的保留,另一方面就是对翻译整体效果的追求要超越对词语句子的效果的追求。
而张先生认为通过带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来传递中国文化在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他从来不迎合英语国家人们的口味而使得中国文化失真或者扭曲。每一个词语都是经过仔细推敲而精准选择,并且传递了饱满的思想感情。对于《落花生》的翻译,从整体上来说,张先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采用的字对字和句对句的翻译策略,只是对于一些句子来说,出于对英语语法的考虑,一切相关术语添加了进去,或出于对英文表达习惯的考虑改变了一些句子顺序。然而对于刘先生来说,在《落花生》翻译中最为重要的是译文整体语篇的效果,对于一些句子和词语的适当调整使得译文读起来更加清新自然。
接下来就是几个可以体现上述分析的例子。
例1:原文: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
张译: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rvant girls as well, and soon we started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
刘译: At that my brother, sister and I were all delighted and so were the young housemaids. And then some went to buy seeds, some began to dig up the ground and others watered it
分析:
在中国文化中, “小丫头”有两层意思。一是长辈用来称呼小辈来表达关爱的词。二是仆人或女仆,也就是刘先生所用。中国人通常把他们的仆人看作家人的一份子。那么 “girl” 这个单词在文化层面就增加了一些色彩.。因此,张先生 “servant girls” 的选用是基于对文化对全文的精准理解而来。
对于“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 这句话的翻译,张先生用“start doing something” 这一模式。然而,这并不能充分表现出那一情形的“韵味”。刘先生用“some went to do something, some went to do something, some…” 这一表达来重现原文孩子们精神饱满,人人快乐去做之情境的“韵味”。
例2:原文: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
分析: 对于“让它荒芜着怪可惜”的翻译, 张先生翻译为“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 但是刘先生译为 “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idle like that,”. 这两翻译之间除了“like that”之外没什么区别。这一小小的短句“like that” 与前面的句子自然相接并且给读者形成了浑然一体的感觉,就好像读者们能看到“that” (那片)土地一样.。虽然张先生的译文在词对词层面更接近原文。
例3:原文: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 非得等到你接触他才能知道。”
张译:“… tiny little peanuts bury themselves underground and remain unearthed until theyre ripe. When you come upon a peanut plant lying curled up on the ground, you can never immediately tell whether or not it bears any nuts until you touch them.”
刘译: “… peanut buries its fruit in the earth. It does not show itself until you dig it out when it is ripe and, unless you dig it out, you cant tell it bears fruit or not just by its frail stem quivering above ground.”
分析:对于“小小的”的翻译, 张先生用 “tiny” 来描述不起眼的花生。而刘先生甚至都没有翻译。然而花生不起眼但是有用的特质正是其父亲所提倡的。此外,对于 “瑟缩地长在地上”的翻译,可以看到原文作者并不想说花生多么脆弱而是想说爬在地上多么的不起眼。可以看到张先生在选词方面略胜一筹。然而刘先生倾向于在译文中加入一些元素并把译文整体语篇作为重点。
除了对原文深入的分析有助于高质量译文诞生,译者不加入过多主观理解的翻译也很重要。对于文本的不确定性和语义空白的具体化更是重要。译者应该传递原作者想要传递的内容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线索。在原文中,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Do you mean,” I asked, “we should learn to be useful but not seek to be great or attractive?” (刘译) “Then you mean one should be useful rather than great and nice-looking,” I said. (张译). 这篇散文旨在要通过不起眼的花生来告诉孩子们生活中的一些美德—一些事情虽不起眼但是非常有用。然而对于伟大和漂亮的追求也是值得的。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可能是在一些人生决定中有用可能比伟大耀眼更加重要。
三、结语
总体来说,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倾向于尊重原文并且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站在原作者的角度立场,原作者的艺术概念和涵义在译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对比来看,刘士聪先生在译作中用了许多简单词语注重译文整体而且译文风格流畅使得读者易于接受。译者严谨的译作风格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
这两大翻译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并不能判定谁的翻译更好。我们赏析对比翻译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其好的地方,发现其不足,然后运用到之后的翻译中去。
【参考文献】
[1] 丁如伟,董会庆.刘士聪译本落花生的韵味再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1).
[2] 汪燕华.论译者对原语文本“空白点”的填充和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系.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1).
[3] 张保红.美的感悟、传译与创造——以刘士聪《落花生》英译文为例谈散文翻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1(3).
[4] 郑敏艳.赏析《落花生》译文中对中国文化的传递.商情,2013.43.
【作者简介】
韩艳娜(1990-)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大学2014级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