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舞和藏族舞审美风格之比较

2016-04-14 20:29锡林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呼和浩特010000
内蒙古艺术 2016年1期
关键词:动律体态蒙古族

锡林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呼和浩特010000)

蒙古舞和藏族舞审美风格之比较

锡林夫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呼和浩特010000)

蒙古族和藏族,是我国的两个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蒙古族是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而丰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一个自强不息、富于开拓精神的民族,她为祖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光彩夺目、独有风格的文化珍宝。蒙古族文化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历史上吸取了藏文化的很多精华,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蒙古族舞蹈和藏族舞蹈有着高度相似的地域性特征,丰富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类别。本文仅就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比较,来看待其审美特征的联系与区别。

一、蒙古族文化和藏族文化的交融

13世纪时,西藏萨迦派第五祖八思巴归附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被忽必烈封为“国他师”,并在西藏设官封职,以八思巴为最高政教首领,从而使萨迦派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教大权。从此,萨迦派教义传入蒙古地区,蒙古族统治者几乎全盘接受了西藏佛教文化。为了制备一代制度,学习和吸收藏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先进文化,“译写一切文字”,忽必烈又命令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字”)。八思巴受命制字之后,仿照藏文创制了42个字母,用来拼写蒙古语,这些规则基本上表达出了蒙古语元音和谐规律等方面的特点。

蒙古族书面文学作品从其产生之日,就一直从广泛的民族文化交往中汲取着营养。藏族经典文献、民间故事,以及藏译的梵文作品都被大量地翻译成蒙古文,在蒙古族地区广为流传,成为蒙古族书面文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蒙古族的著名英雄史诗《格斯尔传》,也是脱胎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这部史诗大约在16世纪前后传入蒙古地区,逐渐成为一部独立的蒙古族书面文学作品。此外,在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藏族对蒙古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就拿医学来说,现在蒙医的发展是和汉、藏两族医学的传入分不开的。

二、“查玛”舞的蒙古化

由于藏族和蒙古族都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其民间舞都受藏传佛教的影响。13世纪初,藏传佛教的舞蹈“查玛”传入蒙古草原。这种宗教舞蹈在蒙古草原上进一步和草原文化相融合,形成现在独特的蒙古族舞蹈“查玛舞”。据说“查玛”最初传入到蒙古的时候其方式很多,有的是藏族喇嘛来传授的,有的是蒙古族喇嘛去西藏学习回来进行教授的,而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字记载传入的。文字有的写在纸上,有的写在木板或是羊皮上。大部分的寺庙只能以记载的不细致的舞谱为基础,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出具有自己庙宇和地区特点的“查玛”。编排这些舞蹈是由“查玛”的老师和编导“查玛喷”负责,而这些“编导”绝大部分是本地的牧民或是农民的子弟被送去当喇嘛的,他们对乡土的风俗习惯、娱乐形式都非常熟悉,于是就大力运用了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宗教服务。因此蒙古族的民族民间舞蹈曾一度被黄教的“查玛”所吸收和删改。从西藏传入内蒙古的佛教舞蹈,经过多年的不断修改、丰富以及与草原文化的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蒙古族特点的“查玛”舞了。

“查玛”舞即有藏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积淀,代表动作为原地左右甩臂半翻身及演变动作,又有蒙古族传统舞蹈文化中自上而下前后左右始终围绕着圆的韵律而舞的特色,整体风格端庄凝重而古朴,表现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原始性和代表性。

三、舞蹈风格的共性与差异

由于两个民族都以游牧生活为主,所以其舞蹈的风格都具有游牧文化的特点。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草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蒙古族民间舞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等,展示蒙古族民间舞蹈节奏鲜明、热情奔放的基本风格特点,富有草原浓郁的生活气息。

藏族舞蹈也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但藏族民间舞蹈形式同时具有农牧文化结合的因素,又受到农耕文化影响。如四川巴塘的“弦子”表演时,农耕生活的气息更浓。对唱问答歌词近似,但模仿孔雀起舞时,其形象则明显不同。中甸锅庄“孔雀吃水”表演到最后,演员还要将双手背于身徐缓下蹲,俯身用嘴将地上的碗衔起,用左手接碗起身立直后,右手沾些碗中的水弹出,高呼“其林当巴萧”(“祝福”之意),大家随之高呼“哦呀”(好啊),随即互相扶腰,齐跳《其林皆模》的舞蹈,两脚交换作“低跨腿快踢出”的动作,以抒发欢快的心情。

四、体态动律特征之比较

蒙古族鲜明的体态动律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而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的舞蹈动作,更造就了蒙古族舞蹈挺拔豪迈,步伐轻盈、洒脱奔放的刚劲有力之美,展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

例如,群舞《奔腾》就充分展现出了蒙古族的体态动律特征。既有气壮山河、骏马狂奔;也有疾驰如风、松弛舒缓。它追求腿脚迅速有力、目光炯炯、体态微伏、激情外显、昂首挺胸、体态挺拔、激情内敛,并根据作品的内容需要交替展现。除此之外,该作品还在传统的马步基础上,融入了一些具有动感的动作,如蒙古族的摔跤、射箭、投掷、腾空大跳等,使整个舞蹈在进行中塑造了蒙古族青年牧民们策马奔腾的英俊形象,其优美的身法和韵律,使牧民们豪迈的气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得到充分体现。它的艺术语言主要是手、腕、臂、肩兼用,以胯为轴的上身左右摆动,始终保持动感,加上每个部分既有松弛、又有张力,并且在松弛和张力之间是以内敛、外显的方式交替出现。

藏族民间舞蹈,松胯、弓腰、曲背是常见的形象,它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礼仪及习俗有密切关系。跳舞时,这些动作会自然地体现在舞蹈中,使动态形象带有明显的宗教心理因素。从舞蹈角度来看,具有另外的一种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带有艺术性的创造。如中甸锅庄舞者腰部多合着节奏,规律地起伏颤动,给人安详和谐的美感;膝部松弛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虽然随着宗教意识逐渐淡薄,但这种舞蹈的动律、风格已成为民族的审美特征保存下来。

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就将藏族民间舞蹈的体态动律和风格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把藏族文化很巧妙地融入舞蹈里,独特地阐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的场景。舞蹈描述了西藏人民在政府领导下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百万农奴的主题,以束缚、解放和释放的三段情感结构,表达了西藏农奴内心的真挚情感。这其中的体态动律风格突出鲜明,舞蹈以松胯、弓腰、曲背等动作表现了农奴受压迫的形体特征;洒脱豪放、悠扬舒展的体态展现了农奴们被释放后的喜悦心情;而连绵不断、缓缓流畅的动律,表达了农奴们绝不放弃的思想内涵。“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特征,在作品中体现出了飘逸而沉稳的感觉。在被受束缚的段落里,舞蹈演员的体态动律表现在低矮、缓慢、沉重的形式中;而在解放和释放的段落中,演员们豪放、洒脱、雄狮般的情绪将舞蹈推向高潮,展现了藏族舞蹈另一面气宇轩昂的体态动律。

综上所述,蒙古舞与藏族舞有着共同的游牧文化背景,有着藏传佛教的共同信仰,所以其舞蹈有很多共同之处。但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别,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认识二者在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风格方面的联系和区别,对于我们学习继承两种民族舞蹈是非常重要的。

[1]《斯琴塔日哈蒙古舞文集》,斯琴塔日哈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纪兰慰,邱久荣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于平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猜你喜欢
动律体态蒙古族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评《Smoke》
钢琴基础教学中的歌唱和体态律动
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