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龙嘎(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鄂尔多斯017000)
少儿器乐教育开发探讨
苏龙嘎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鄂尔多斯017000)
少儿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音乐文化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同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文化教育。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在实际音乐教学和活动指导中,一定不能忽视开展器乐教育,培养个别有音乐爱好和才能的孩子,使他们的器乐技能得到较高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
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将学生演奏乐器技能技巧的高低作为评价音乐教学的主要标准,甚至以培养学生的独奏水平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行为虽然出于良好的动机并富有高度的热情,但还是与器乐教学的性质与任务是有距离的。所以,作为器乐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器乐教育对少儿的多方面作用,才能自觉地把握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自觉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少儿器乐教育充分发挥整体素质教育的作用。那么少儿器乐教育对少儿的成长有哪些作用呢?
器乐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从学生心理角度来讲,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等特性,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源所在,而器乐教学则符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因此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副串铃、响板或小铃鼓,虽小和平凡,但可一下就抓住学生的心。通过自我接触,自我运用,不知不觉就会跟上老师手中那根无形的指挥棒。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多方面良好的兴趣,树立高雅的美感,提高了素质教育,并从中更好地去体验生活。
器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自我表现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创造力。器乐演奏是再现音乐的重要方式,也是音乐的二度创作。学生通过这一学习,开辟了一个表现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音乐的新天地,具有较大的开放空间,包容性较强。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在演奏上自我创造,在自制乐器中也各有新意。
器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器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足多种器官得到协调发展,故而提高了学生识谱、视奏、视唱等能力。根据有关调查显示:6~7岁的儿童口唱音高方面已较准确,到了8~9岁,节奏、旋律的记忆力已有改善、提高,并能感知双声部旋律,10~12岁基本完成识谱。所以,器乐教学中的口风琴、竖笛、口琴、手风琴等无一不与学生的识谱、听音、视唱、演奏、想象挂钩。当然,也就充分发挥了大脑两个半球交替与协调的作用,使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能以思维的多向性来协调运作,使之成为优化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通过学习音乐使孩子能掌握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人的大脑分两部分,左半球专管对语言的处理和语法表达,如词语、句法、命名、阅读、写作、学习记忆等。而空间技巧与右半球相关,如对三维形状的感知、空间定位、自身打扮能力、音乐欣赏及歌唱等。可以认为左半球是科学性的,而右半球是艺术性的。简单一点说左脑管思维方面多一些,右脑管运动和艺术多一些。例如:学习乐器必须要全面动用脑的两个部位。你练习乐器的时候,右手要动,左手也要动,眼睛要看乐谱,耳朵要听音准,脑子里还要记乐谱背乐谱,可以说是真正的一心多用。在此时,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都被调动起来,左脑和右脑同时工作,既调动思维又调动动作,这是对于脑部功能的最好锻炼和平衡。而且在这种一心多用的状态下,无法再分心于别的事情,这对于培养人的注意力的集中也是大有好处的。
学习器乐要接触和阅读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作品的熏陶,不仅可以使孩子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而且对孩子优良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及个性特点产生重大的影响。无数事例证实,从幼年开始学习器乐的孩子,入学后,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显著高于一般孩子,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孩子早期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结果。
学习器乐可以充实精神生活。音乐艺术与儿童的天性最为吻合,也是年幼一代最广泛热爱和乐于接受的艺术。研究发现,5岁儿童可以做到十分专注地聆听适合于他们接受的乐器,并能大致分辨不同乐器的性质(悲哀的、欢乐的、雄壮的等)。幼儿学习器乐等于打开一个新的天地,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结合起来。
少儿器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乐器的认识不够透彻,开始学习时,往往受好奇心的影响,对乐器的形状、结构、音色、演奏方法等处处感觉新鲜,学习兴趣很高,但这种兴趣往往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不管是哪种乐器,在演奏技巧学习时都会有很多困难摆在学生面前。若学生意志薄弱,而教师不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就会使学生对这种乐器产生厌倦感。所以,少儿器乐教学要有好的效果,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少儿的学习兴趣。
1.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少儿的学习兴趣。不能让孩子刚接触器乐就产生厌学心理,不能一开始就用考级教材。许多老师、家长片面追求社会音乐水平考试级别的高低,以此来衡量学生学习器乐的成果,而疏忽了对学生音乐感觉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发展。甚至有些不负责任的老师也偏去迎合家长的这种不成熟的心态,这样很容易把孩子刚刚萌发的兴趣扼杀在摇篮里。可喜的是,我国现在的教材有了很大改进,这些教材图文并茂,印刷精美,配上幽默风趣的各种卡通图案,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绝对不会对教材产生枯燥的感觉;视听结合,绝大部分的练习曲以及乐曲配有制作精良的CD示范和伴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编排科学,从音域到指法,从演奏技巧到乐理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达到学习目标。
器乐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必须有不同的侧重,才能使学生逐步内化吸收各种演奏技巧。在教学中,不能一次给学生提出许多要求,这样急于求成,他们记不住、做不到,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烦躁、惧怕和反感的情绪。因此我们要有一个完整的器乐教学计划,整体上把握好器乐学习的进度与节奏。在每节课中,只能确定一个练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乐曲的时间也最好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2.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少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但自控能力较差,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经历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过程。
3.教学语的设计
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生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少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少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少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手势语,即老师用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及歌曲的内涵;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
少儿器乐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少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少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少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少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地注重技巧训练。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总之,不能把音乐教育视为一种“知识教育”或“技术教育”,把音乐教学变成一种枯燥的技能训练过程。少儿器乐应该立足于少儿音乐兴趣的开发,应该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思想品德的熏陶和感染。
[1]《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铃木镇一,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