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广西民族艺术传承与创新
——以广西铜鼓艺术为例

2016-04-14 11:25:47梁杨帆
大众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铜鼓广西互联网+

梁杨帆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互联网+”时代下的广西民族艺术传承与创新
——以广西铜鼓艺术为例

梁杨帆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广西铜鼓自古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内涵,它是釜具,是乐器,是祭器,是响器,也是重器。铜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品,也是一部民族文化的典籍。铜鼓经历了数千年风雨的洗礼,至今仍在一些地区活跃着,研究铜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现实意义。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本质是在线化和数据化,将广西铜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与互联网平台有机结合,为铜鼓艺术传承与创新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互联网+”;铜鼓艺术;传承;创新

1 “互联网+”与广西铜鼓艺术

1.1 “互联网+”

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配套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并不断释放出数据流动性的过程。“互联网+”对应的英文为“internet plus”,既不是加法(加号),而是“化”(plus)。互联网+各个产业部门,不是简单的连接,而是通过连接,产生反馈、互动,最终出现大量化学反应的创新和融合[1]。

1.2 广西铜鼓艺术

铜鼓艺术是以铜鼓作为物质载体,有多种多样表现形式,如造型艺术、装饰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等。

1.2.1 铜鼓造型艺术

广西铜鼓是一件装饰图案丰富多彩的艺术品,铜鼓上的各种图案反映了当时壮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铜鼓图案是一本内容详实的壮族历史教科书。广西铜鼓的全身分为面、胸、腰、足、耳五个部分。最上节和鼓面相连的叫做胸部,鼓胸之下称为腰部,鼓腰之下叫做足部。在鼓胸与鼓腰之间,垂直嵌置两对鼓耳。虽然不同类型铜鼓的造型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一定的规律,但是却不呆滞死板,花纹和造型各有各的特点。

1.2.2 铜鼓装饰艺术

广西铜鼓表面装饰着各种不同的纹饰,有几何纹和写实图案。最常见的几何纹是云纹、雷纹、水波纹、钱纹、栉纹、细方格纹、羽状纹、菱形纹、同心圆圈纹等等。写实图案是以太阳纹居中鼓面,环绕层层光圈,主晕中布置着翔鹭纹、竞渡船纹、羽人舞蹈纹及其他的变体。

1.2.3 铜鼓雕塑艺术

除了平面装饰花纹,有的铜鼓上还有立体小雕塑,丰富了铜鼓画面的内容和情趣。铜鼓上最普遍、最广泛的是青蛙塑像,青蛙也是铜鼓文化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图腾之一。

1.2.4 铜鼓音乐艺术

铜鼓音乐就是指单独演奏铜鼓和用铜鼓与其他乐器配合演奏形成的音乐。广西铜鼓音量宏大,音色优美。根据不同民族的不同习惯,在演奏时呈现不同的悬置方法,如有正置于地的,有侧置平台的,有悬侧于架的,也有正悬于架的。还有的民族在击打鼓面的同时,以另一小棍击打鼓身作为配音,而有的民族则于正悬铜鼓之下,置盛器以助音,或在侧悬铜鼓后面用木制共鸣桶以助音,控制音量和余音的长短。

1.2.5 铜鼓的舞蹈艺术

铜鼓是由炊具铜釜演化而来的。最初的铜鼓舞是人们从铜釜内取尽食物后,将铜釜翻倒过来,用木棍敲打,在简单的节奏下,重现狩猎、采集或农耕中的某些精彩动作。当铜鼓舞形成以后,铜鼓舞就作为一种独立的舞蹈形式广为流传。

2 广西铜鼓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广西铜鼓是壮族的文化瑰宝,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铜鼓是象征权力与财富的重器,是沟通人神的祭器,又是娱神娱人的乐器,还是指挥军降的响器……可以说,铜鼓是名副其实的“大器”。

最早的铜鼓出现于云南中部偏西的洱海—礼社江流域,随着民族的迁徙和文化交流融合,铜鼓铸造技术和信仰习俗逐渐向外传播扩散。到战国时期,传入广西右江流域,受到岭南地区部分骆越人的欢迎。到汉代,骆越人自己掌握铸造铜鼓的技艺,自西林、隆林、百色,经田东到南宁、贵港,东至贺州都有较成熟的铜鼓出土,铜鼓在广西的分布范围从右江流域扩大到郁江、黔江、浔江流域,甚至贺江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广西铜鼓的大发展时期,不但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泛,而且铸作精良,铜鼓文化登峰造极。隋唐以后,由于民族的融合,铜鼓文化在广西东部地区急剧衰落,而在西部地区继续繁荣[2]。

铜鼓从产生发展到今天经历了釜具、乐器、神器、重器的过程。铜鼓自身的历史也是扑朔迷离,广西的壮族、瑶族、彝族都有关于铜鼓来源的传说。

由于铜鼓具有乐器和神器的社会功能,古代一般都是民族和部族的首领或是富贵人家主持祭祀和指挥军阵,他们掌握铜鼓数量的多少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铜鼓也就自然成为象征权力和财富的重器。20世纪后半叶,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铜鼓逐渐没落。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因此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得以重视。

3 广西铜鼓艺术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铜鼓艺术受众面狭窄

如今,铜鼓多是作为一种收藏品或民族工艺品而存在,陈列于民族博物馆里。少数散落于民间收藏家手里的铜鼓也只有在特殊的民族节日中才会拿出来使用。铜鼓艺术作为广西民族文化瑰宝、壮族乃至广西的地区文化名片,却没有很广泛地深入基层群众生活中,铜鼓艺术只有在一些壮族节庆表演活动和特定场合中出现在寻常百姓的视野中。

3.2 铜鼓艺术传承受限

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冲击,铜鼓艺术也不例外。尽管铜鼓艺术种类众多,但由于铜鼓艺术受众和传承范围不够广泛,且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逐渐降低。许多广西年轻人对铜鼓艺术只知其名,不明其意,这使得铜鼓的艺术传承受限。

3.3 铜鼓艺术传承人才缺乏

以铜鼓打击技艺与舞鼓艺术为例,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广西壮族本土的年轻人会打铜鼓的越来越少,会打的也几乎都是40岁以上,而且能打的鼓点非常单调。现在的年轻人对打铜鼓兴趣不大,对于祭鼓、赛鼓、舞鼓等习俗习惯更是知之甚少。长此以往,铜鼓打击技艺与舞鼓艺术将面临失传危险。

同时,在铜鼓文化研究领域也出现青黄不接局面。由于没有年轻人接手,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会长、广西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已到了古稀之年,却不得不继续担任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会长一职。另外,铜鼓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考验,铜鼓文化的传承发展岌岌可危。

3.4 铜鼓艺术的自身缺陷

以铜鼓音乐为例,其有音域窄、音阶不全的缺点。另外,铜鼓艺术种类虽然众多,但没有将其形成一种文化的系统来深入挖掘、开发和传承,没有形成经得起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考验的文化传承品牌。要想将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下去,必须将其打造成文化品牌,让别人一说起铜鼓,就会想到铜鼓艺术,想到铜鼓文化品牌;反之,只要想到铜鼓的某个艺术种类,就会触类旁通地想起铜鼓艺术的其他种类,融会贯通地想起铜鼓这个传统文化品牌。

3.5 相关部门合作待加强

现今能够提供铜鼓艺术展示舞台的是政府或相关部门组织的大型活动,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壮族“三月三”民俗节日等。如何将铜鼓艺术通过一定渠道与流行艺术和民族节庆活动通力合作,通过更广的渠道让民众接受和认同铜鼓艺术,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民众文化需求及铜鼓艺术现状加以合理引导。只有加强铜鼓文化的开发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的意识,加大宣传力度,为打造铜鼓文化品牌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才能让更多人自觉参与到保护传承和创新铜鼓文化的活动中来。

4 “互联网+”时代下的广西铜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4.1 互联网+文化旅游

铜鼓艺术如何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才不会走向濒临灭绝的窘境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铜鼓艺术能够广泛深刻地融入到生活中,就不用担心它们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不必质疑它们是否有光明的未来。当铜鼓艺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就不会面临传承危机。在我们认同和传承铜鼓文化的同时,通过宣传推广,也可能会吸引国内外人们的兴趣和喜爱。例如东兰县铜鼓文化仍在当地广泛流传,就是因为铜鼓文化融入了当地民众的生活习俗,成为活态文化。将铜鼓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在铜鼓文化遗址附近建设文化旅游体验区,保持铜鼓艺术的原真性,满足旅游者的铜鼓文化体验需求,让旅游者在体验旅游的同时学习铜鼓艺术,实现铜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近年来大众消费能力、旅游消费意愿的增强,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渗透,旅游服务从线下迁移到线上,并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3]。在大力发展铜鼓文化旅游的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铜鼓艺术旅游辐射地的酒店服务、线上度假服务、线上门票服务和线上周边游服务等,拓展互联网+铜鼓文化旅游的各种服务,实现铜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4.2 互联网+大数据应用

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其目的是数据化。数据是静态的历史,历史是动态的数据。人类记录历史的手段,无非就是数字、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所有这些形式都是数据。数据越丰富,越可以更好地再现昨日的社会、分析当时的情境。就此而言,历史的碎片,就是游离的数据;历史的迷雾,就是模糊的数据;历史的盲点,就是缺失的数据。当历史和现实都可以用数据重建、分析和解构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在迷雾中看清问题、发现盲点、把握未来[3]。

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将铜鼓艺术的数据与互联网结合,把过去、现在所搜集整理的资料整合数据化,建立“铜鼓艺术数据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多渠道进行互联网传播,防止铜鼓艺术逐渐消逝与失传,保证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3 互联网+教育

在“互联网+”时代下,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手段,传播铜鼓艺术常识,培养爱好铜鼓艺术的间接传承人,提高人们对铜鼓艺术的认识。

铜鼓艺术间接传承人是指铜鼓艺术的收藏者、研究者、出版者、工作者和爱好者,他们从各自的关注点出发,从不同方面参与铜鼓艺术的传承。尤其是铜鼓艺术爱好者人多面广,通常是散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的普通民众。利用互联网+教育的形式来提高他们对铜鼓艺术的认识,从而使他们对铜鼓艺术感兴趣,有意愿参与到铜鼓艺术活动中。通过在线教育形式,让有学习铜鼓艺术愿望的人能够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优质铜鼓艺术教育资源,低成本或免费学习。在人们了解铜鼓艺术知识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铜鼓艺术的兴趣和对铜鼓文化的认同。在达到传播铜鼓艺术目的的同时,培养间接传承人,减少铜鼓文化被现代化同化或缺乏传承者的隐患。

4.4 互联网+铜鼓文化品牌打造

要打造铜鼓文化品牌,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对铜鼓进行市场定位和受众分析,满足人们对铜鼓文化产品的需求。铜鼓艺术有造型、装饰、雕塑、音乐、舞蹈等表现形式,将各种铜鼓艺术形式变成文化市场产业链,打造成铜鼓文化品牌,可以提高铜鼓的知名度,让铜鼓文化广泛深入现代生活中,有利于铜鼓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互联网+铜鼓文化品牌打造的形式具体有:

(1)互联网+音乐

铜鼓音乐不仅用于壮族日常的婚丧嫁娶或民族节庆传统表演,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研发现代流行铜鼓音乐。将传统与现代音乐有机结合,保留传统铜鼓音乐的古雅神韵,把铜鼓音乐的神秘和内涵结合现代流行音乐因素,让人们在铜鼓音乐中体会壮族历史和人间悲欢离合。在“互联网+”时代,让具有代表性的铜鼓乐队把铜鼓音乐最精华的部分在互联网平台上展现,还可以制作成纯互联网音乐专辑,借助互联网力量和音乐产业来传播铜鼓音乐艺术,打造铜鼓音乐品牌。

(2)互联网+影视

铜鼓是古代民族创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物,反映民族历史的一个重要器物。它有自身传说和故事,在古代运用非常广泛,歌舞、祭祀、战争、进贡、权力、财富等,在每个不同领域充当不同角色并有不同内涵;它充斥着各种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涵盖了艺术、文学、社会学以及宗教学等各个领域。人们一般喜欢研究与自己不同的其他人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通过研究别人来审视自己的现状和未来。在“互联网+”时代,拍摄一部铜鼓的网络电影,作为记录和描述,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文明;通过和电商的合作,在电影放映的同时,推出铜鼓电影周边衍生品;在推广铜鼓文化的同时,提供铜鼓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达到传承和创新铜鼓艺术的目的。

(3)互联网+演出

通过市场调研,策划铜鼓艺术演出系列,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造势、售票等,演出的同时,在互联网同步直播,让更多人了解铜鼓艺术。在演出结束后,可以在互联网上搜到高清演出视频,可循环反复播放,作为长期有效的宣传、传播手段。

4.5 互联网+政务

铜鼓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支持,在“互联网+”时代,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官方网站宣传铜鼓文化,将对铜鼓文化传承的官方政策法规通过官网发布,并以此来招商引资,为铜鼓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良好且稳定的官方平台。

另外,铜鼓艺术的研究者、工作者或基层接触铜鼓的普通百姓,如果在实践过程中找到传承和发展铜鼓艺术的途径,可以通过官方平台与政府部门进行初步反馈,利用互联网便捷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在互联网+时代,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用户众多的网络社交平台来吸纳来自各方的意见建议。通过互联网+政务,政府、商家和研究者等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促进铜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5 小结

广西铜鼓艺术历史悠久,至今虽然仍在一些地区活跃,但是铜鼓艺术在传承上面临着威胁。互联网+广西铜鼓艺术传承与创新,通过现代化先进手段,为广西民族艺术传承与创新开拓更多渠道。针对广西铜鼓艺术在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运用互联网+文化旅游、大数据应用、教育、文化品牌打造、政务方法来解决铜鼓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所遇到的问题,在“互联网+”平台上近一步传承与创新广西民族艺术。

[1] 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 蒋廷瑜,廖明君.广西铜鼓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3] 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Internet plus" era of Guangxi national art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Taking Guangxi timbal art as an example

Guangxi ancient bronze drum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have different connotations, it is a kettle, a musical instrument, is ceremonial vessels, it is ringers, also weighing. Tonggu is a comprehensive art, also a national culture of books. Tonggu experienced several years of wind and rain baptism, is still active in some areas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onggu artistic heritage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Prime Minister Li Keqiang "Developing 'Internet +' Plan of Αction," in 2015 government work report nature of the Internet + "is online and data of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Αrt and the Internet platform Tonggu combine artistic heritage for the bronze drum and innovation to provide more favorable conditions.

"Internet +"; Tonggu art; inherited; innovated

J02

Α

1008-1151(2016)06-0142-03

2016-05-08

梁杨帆(1992-),女,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管理。

猜你喜欢
铜鼓广西互联网+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大众考古(2017年6期)2017-11-09 00:42:47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快乐的小铜鼓
黄河之声(2016年15期)2016-12-17 14:59:54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
藏天下(2016年6期)2016-08-10 09:52:52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6
敲响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铜鼓
含笑花(2012年6期)2012-04-29 00:44:03
广西追歼战
军事历史(1984年1期)1984-08-21 06: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