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玉华 唐汉卫
新媒体时代学校榜样教育有效性的弱化及对策*
●冯玉华唐汉卫
在新媒体时代,复杂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学校自身榜样教育的不足,致使学校榜样教育有效性逐步弱化,具体表现为传统的道德榜样遭到批判和质疑,榜样教育机械化、单一化、形式化,榜样教育实践中的“知而不行”“知行不一”,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从榜样的选树、榜样教育的层次性、榜样教育的方式、榜样教育的原则、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引导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以期为提高学校榜样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启发和借鉴。
新媒体时代;学校教育;榜样教育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由数字、移动等新技术衍生出的新媒体逐步取代传统媒体而占据主流地位,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电脑等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成为人与人之间提供服务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体形态,即所谓的新媒体。这种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形式,以其特有的技术手段和多功能渠道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将人类送入了信息爆炸、价值多元、偶像泛滥的新媒体时代,学校榜样教育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有效性逐步弱化。因而,如何以新的时代视角重新审视学校榜样教育,深入分析、探讨其教育效果弱化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促进榜样教育的新发展,是摆在每个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学校榜样教育也面临着信息化社会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效果呈现弱化态势,主要表现在:
(一)传统的道德榜样遭到批判和质疑
在当前个人利益普遍觉醒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传统榜样已极少为人们所认同。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教育者在选择榜样、树立典型时,总是认为只有高大、完美、全面的榜样形象才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所选的榜样基本都是失却了人的基本欲求、剥离了基本人性的高高在上的“超人”。而当代青少年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批判意识,他们往往不相信生活中有如此完美之人,从心理上排斥此类虚假、拼凑、抽象的榜样形象,他们质疑这些榜样的道德动机,藐视榜样的崇高精神,批判榜样的先进行为,学习起来也感觉无从下手、不得要领,对道德榜样的认同度大大降低。
(二)榜样教育机械化、单一化、形式化
在学校榜样教育中,教育者通常将自己认为值得青少年学习的形象作为榜样推介给他们,将榜样所体现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以道德知识的形态,以简单、机械的说教形式灌注给学生,于是,本应闪烁人性光辉、充满鲜活生命力的榜样教育演变成了空洞直白的道德说教,而学生则沦落为既定道德教条的被动接受者,于是榜样教育自说自话、榜样阐释听者无意,榜样教育的积极意义大打折扣、榜样难以深入人心。这既是对扭曲变型榜样教育的一种惩罚,也是简单、机械、形式主义的榜样教育的必然结果。
(三)榜样教育实践中的“知而不行”“知行不一”
榜样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学生心中刻画一个虚无飘渺的形象,而是要让榜样从书本上、课堂里深入到学生的头脑、心里,最终能够化为行动、知行合一。但事实上,在学校榜样教育中,许多青少年虽然认可榜样形象、赞同榜样行为,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可以看到:目睹小偷行窃,不少人保持沉默;面对摔到的老人却陷入扶与不扶的纠结,面对歹徒公然行凶,却选择明哲保身……上演着一出出 “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道德冷漠纪录片。
(一)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限制了榜样教育力量的发挥
1.“道德同一性危机”削弱了榜样的影响力
在价值观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中,个体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范式也日趋多元,青少年的价值选择取向也从过去的一维转向多维,义与利、利他与利己等不同价值观陷入争辩与共存的局面,“道德观念同一性的丧失”这一当代社会最深刻的危机由此出现。这一方面导致教育者选树的榜样所代表的主流道德价值观演变成了多元社会、多样并存的价值观中的一种,青少年的自我认知需求成为榜样价值选择的标准,因而榜样也只能被与该榜样持相同价值观的个体所认同。另一方面,这种危机也造成了在剧变的当代社会中,由传统的意识形态所设定的无私、忘我、毫不利己等集体主义道德观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弱化,原来被树为榜样的形象在当代却引发道德争论,或得不到青少年群体的认同,致使这些榜样的影响力被削弱。
2.全媒体格局下“大众麦克风”式的信息传播弱化了榜样的感召力
当今的青少年作为“网络世代”,喜欢并习惯于从网络中获取信息。但是,“大众麦克风”时代下的网络信息善恶、美丑错综交织,正负信息交叉传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榜样教育的效应:首先,教育者往往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教育需要对榜样形象进行包装、美化、加工,甚至不惜夸大、拔高榜样事迹。而当真相被揭露并借助微信、微博等超时空新媒体快速传播时,榜样原有的先进事迹甚至社会树立的其他榜样都会遭到青少年的质疑。其次,网络宣传中既有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等先进榜样人物,也充斥着大量贪污腐化、道德堕落的负面形象。这种正负信息之间的冲突致使青少年在思想上认为榜样只是“凤毛麟角”,常人可望而不可及,榜样感召力相应减弱。
3.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众传媒娱乐化解构了榜样的崇高性
近年来商品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呈现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诸如雷锋之类的传统榜样人物的英雄事迹、思想道德在一些媒体中非但得不到正面宣传,反被变着花样 “恶搞”,传统的榜样人物形象遭到丑化甚至重塑,榜样的崇高性被娱乐解构,这无疑会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误导。而对于铺天盖地的各路偶像、明星,媒体却专注于孜孜不倦地炒作其丑闻、绯闻和花边新闻,大肆宣扬明星的豪车、豪宅和奢华婚宴等,对于其成功背后的艰辛与努力却鲜有报道,于是乎,大众传媒的价值引导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慢慢被纯粹的娱乐和感官愉悦所取代,广大青少年既不能从偶像形象中获得积极的精神激励和道德引领,亦不能正确地认知传统榜样,榜样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远不如前。
(二)青少年群体的特殊性增加了学校榜样教育的难度
1.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导致青少年对榜样的怀疑与否定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尚不成熟、心理发展不健全,加之经济条件等诸多限制因素使其仍处于成人监护之下,但内心表现自我、摆脱控制、获得认可的欲望却异常强烈,并试图以反叛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来。这反映在榜样教育中,则是当教育者试图以榜样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来感染、激励青少年、促发其进步行为时,结果却适得其反: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英雄在他们眼中成了爱逞能、好表现的“傻子”;勤学苦读、潜心钻研的学者却被认为是不会享受、不懂生活的“书呆子”等等,有时为了标榜自我、表示反叛,他们甚至会对一些非主流的网络红人、口无遮拦的明星表现出盲目的崇拜。这对于青少年的道德和心理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2.思想言行的时尚性使青少年对传统榜样教育失去兴趣
当代青少年所推崇和欣赏的是个性、时尚的榜样形象。这种取向以自由、自我、个性等的混合体形式存在于思想观念中,而以标新立异的装扮、特立独行的举止展现于行动中。因而,外表酷酷、声线独特的周杰伦被众多青少年视为心中偶像,而年轻帅气、阳光活力的TF-Boys备受青少年喜爱,暂且不说二者是否适合作为榜样而被效仿,但无疑是青少年所崇拜的偶像,因其能够主动参与流行时尚、积极引领潮流文化而与青少年有着更多的同质性,所以也更具感召力和吸引力。而传统的学校榜样教育,在习惯于将榜样塑造成完美存在的同时,又习惯性地认为青少年自行选择、确立的偶像形象难以提取教育价值,未能将偶像崇拜这一“新鲜血液”及时注入学校榜样教育,致使偶像与榜样脱离,青少年对这种过时、呆板的教育逐渐失去兴趣。
(三)学校榜样教育的不科学弱化了榜样的德育功能
1.榜样选树的完美性难以引发青少年的认同和效仿
学校榜样教育中完美的榜样虽能够体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但也失去了榜样的一个重要特征:可效仿性。因为榜样的完美性一方面造成了青少年与榜样之间的心理差距太大,难以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感受榜样的心理,体察榜样的态度,也就无法与榜样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从个体行为模仿规律可以得知:当被模仿者与模仿者在社会地位、知识能力、职业角色等方面存在适当的位势差则更易引发模仿,这是模仿行为产生的基本条件。但如果榜样与学习者之间的位势差过于悬殊而不具可比性时,学生则更容易选择敬而远之。因此,学校榜样教育以圣人化的宣传和理想化的人物介入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其神圣性和不真实性导致青少年不愿、也不能效仿榜样,甚至否定整个榜样教育的意义。
2.榜样教育过程忽视青少年的主体性,难以引发榜样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榜样教育不仅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青少年习得榜样行为、内化榜样精神的过程,也是青少年主动寻求、选择、学习榜样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育中学生的这种主体性被却忽视了。第一,青少年对榜样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得到重视。榜样教育是一种因情境而变、体现个体性的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关注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时间段的青少年榜样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由此确立不同的榜样类型、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然而,个体与榜样的匹配性问题既缺乏理论上的探究,又忽视实践中的操作,榜样教育的效果也就不尽人意。第二,青少年在道德层次上的个体差异被忽视。青少年这一群体跨越了儿童、少年和青年三个年龄阶段,不同年龄层级的学生不仅需要不同层次的榜样,即便是相同的榜样,其效仿的重点和学习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而学校在实施榜样教育时没有顾及人与人之间的纵向发展的个体差异,学习要求统一,榜样类型单一,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也因此被削弱。
3.榜样教育方式机械、陈旧,导致榜样教育与生活脱节
在榜样教育中,说理、讲授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榜样形象,但道德在本质上是处于生活中的,榜样教育说到底更是一种经由情感体悟和行动实践而实现的知行合一的教育。在传统榜样教育过程中,榜样的树立常常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完成,学习谁、怎样学都由教育者选择、决定。但是当代青少年追求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对榜样也有特定的学习需求和自身的选定标准,教育者推介的榜样如果不立足于此,则会造成青少年与榜样之间的隔阂与距离,那么学校榜样教育既不能很好地发挥道德的引导、示范作用,也阻止了受教育者对榜样行为的进一步效仿。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学校榜样教育有效性弱化的难题,我们必须积极思考对策,切实提高学校榜样教育效果,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科学把握榜样的选树标准,整合多方教育资源
1.以真实的榜样介入青少年的道德生活
值得追求和仰慕的形象须以真实性为基础,这是榜样树立的首要标准。榜样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而不是完美的神,榜样之所以值得效仿和学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榜样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抑恶从善、能从自我走向他我,即真实的榜样是符合人性的。而榜样形象越具体、榜样事迹越真实、榜样精神越可感,那么榜样的影响就越强大,最终被学生认同和效仿的程度就越高。因而,学校榜样教育应充分发掘青少年群体中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代表,整合来自青少年生活经历中的榜样和偶像,将其锻造成真实、有人情味的、有个性的榜样经典,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广大青少年心向往之,进而乐意为之。
2.以先进的榜样引导青少年与崇高对话
作为榜样,最重要的特质就在于其本身具有的典范性和先进性,这也是榜样选择的主要标准。当榜样的先进和优秀折射出社会、人类的长远利益及发展方向时,这种先进性就达到了最高层次:崇高性。这种崇高的行为和精神所具有的深刻美感能够使学习者心存向往、心生敬佩,进而调动潜能、发动学习。由此,在选树榜样时,要坚持生活化与崇高性相结合,既要引导青少年善于发现身边人的优点,也要倡导他们与崇高对话,引导其寻求引领社会发展、体现人类崇高精神的英雄、伟人等,并从榜样行为和榜样精神中汲取前进的动力,获得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唯如此,才有可能使青少年在崇高的引领下逐步迈向更高的精神台阶。
3.以具有时代性的榜样引领青少年张扬时代精神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榜样,而每个时代的榜样也是该时代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正如说起雷锋自然想起了五六十年代,提到张海迪就想到了八十年代一样。因而,值得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其思想、行动应充分体现时代精神,这也是榜样时代性最基本的要求。当今多变的新媒体时代,更需要“以多元并存为核心的包容精神”、“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仁爱精神”、“以社会参与和担当为核心的责任意识”,因此,新时代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应该是敬畏、尊重生命的人;应是包容、开放和拥有世界情怀的人;应是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勇于担当的人,这也是新时代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新要求。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特点去开发那些富有当代精神的新的榜样资源,引领青少年张扬时代精神:比如,以优秀的贫困学生典型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自立、自强、乐观、坚毅的品格;以优秀的志愿者榜样,引导青少年树立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服务他人与社会;以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企业家形象,激发青少年发明创造潜能,树立造福国家社会的崇高理想等。
(二)突出榜样教育的层次性,契合青少年个性化发展需求
青少年在年龄层次、心理水平、道德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榜样学习需求的层次化。因此,在榜样教育中,应选择和提供不同层级的榜样供学生效仿:首先,同年龄、同经历、同时代的先进典型可作为低层次的榜样,其言行对青少年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因其在与人相处、打拼事业、建设生活、造福社会等方向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行、高尚道德能够更好地引导青少年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属较高层次的榜样;而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伟人,以其远大的志向、崇高的人格激励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奋发有为,可作为最高层次的榜样。如此以来,青少年便能各取所需,满足个性化发展要求。
(三)创新榜样教育方式,推动“上下结合”的榜样教育机制互动
随着社会自由度的增加、信息量的增大,青少年的主体性也高度觉醒,体现在榜样教育中则是他们既可以自主寻求和确立崇拜的偶像,也可以自由认同或否定所谓优秀的榜样。在此种情况下,学校榜样教育想要很好地发挥道德的引导、示范作用,就要积极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互动教育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改变单通道的、“自上而下”的榜样教育方式,从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现实需求出发,教师可鼓励青少年自行推选值得效仿学习的榜样人物,并与教育者树立的榜样一起组成供青少年选择的“榜样库”,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条线路互动。而榜样学习的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组织,教师则充当协助者和指导者角色,师生共同深入挖掘榜样事例,完整而生动地呈现榜样内涵。另一方面,“线上线下”双向布局,形成网上网下榜样教育的合力。学校榜样教育要积极占领和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教育阵地,充分利用博客、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自媒体平台,进行榜样推荐、师生在线交流与道德对话等,全面、及时地了解和关注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情感以及矛盾与困惑等个性发展需要,从而使榜样的培树和传播更有针对性。
(四)明确榜样教育的生活化原则,帮助青少年获得德性智慧
生活世界作为青少年成长、发展、成才的现实情境因各种交往而鲜活、生动,它既是学校榜样教育的背景预设,也是活生生的社会存在基础。榜样教育是直接指向青少年生活本身的。因此,道德源于生活中最终也要融入生活,回归生活的榜样教育要将抽象的道德概念与鲜活的人性化合为德性、并通过与现实生活中特定的人物或事例相联系的、具体可感的道德行为来影响人。由此,首先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近有榜样、学有方向”的朴素榜样学习观,引导他们在真实自然的生活中从身边生动、可感的个体开始择树榜样。身边的榜样由于其成功的经历会引起青少年真正的情感共鸣,所以更易得到他们的心理认同,进而愿意在生活中效仿和实践。就这样,身边榜样以日常化的形态有效融入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并在不知不觉、耳濡目染的状态下实现自然转化和定型,实现了青少年的内心追求和实际行动在其生活实践中的无缝对接。其次,要注重引导青少年,使之从内心深处产生以人物精神特质而非以人物本身为核心的、对榜样和榜样精神的信服、敬佩等情感认同体验,并由此逐渐内化为自己行动的决心、信心和意志力,继而追求、效仿和再现榜样行为。
(五)强化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在新媒体手段广泛应用的今天,大众传媒日益成为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而,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平台助力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大众传媒要结合当代青少年的发展需求、个性特点等对传统的英雄、模范、政治领袖等榜样精神进行新的阐释,挖掘其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从而使传统榜样以一种平凡的、亲民的姿态真正走进青少年的视野和生活世界。其次,大众传媒要坚持榜样人物宣传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一方面做到不随意质疑、也不刻意夸大和拔高,既不能有意识地掩饰榜样的缺点,也不能因为榜样现时的一些缺点就否定其先进性;另一方面,在叙事之外也应注重榜样精神的提炼,以真实的事迹为载体向青少年明晰、准确地传递和宣扬榜样精神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观。再次,大众传媒应牢记和遵守自身的道德底线,坚持社会效益取向的正确宣传导向。在榜样宣传过程中,尤其涉及一些影视明星、公众人物等青少年的偶像时,要分清大众媚俗心理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界限,着力塑造明星偶像的阳光健康形象,凸显其身上所蕴含的道德精神和高贵品质,竭力在学校榜样教育外围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和信息环境。
[1]李祖超,邵敏.青少年榜样教育困境与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2]董鹏,张育民.当代大学生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及对策[J].新西部,2015,(12).
[3]夏芳丽.当代青少年榜样教育有效性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肖华.当代大学生身边榜样教育的有效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
[5]邹欣.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冯永刚)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品德课新课改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基于生活德育的视角”(BEA120029)的研究成果之一。
冯玉华/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唐汉卫/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