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峰
谈语法在初高中语文衔接课中的教学策略
⌾董峰
在全国各省的中高考语文考试中都存在着明显的语法断层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便是学生语法知识的欠缺。笔者认为语法知识应该是初高中语文衔接的一大必修课,是高一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阅读教学需要语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文言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同时,中考古诗文阅读篇目都属于课内的。所以初中阶段学生无论是阅读现代文还是阅读古诗文仅靠语感和死记硬背似乎便可以了。由此可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会更加急功近利、直指中考,即不考的内容则不教,如此导致学生对语法知识、语法概念一无所知,诸如名、动、形、数、量、代等词类及主、谓、宾、定、状、补这些句子成分,他们知之甚少,至于文言词法、句法等语法知识更是鲜有闻。
但是,进入高中,语文学习时时处处离不开语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选修课程)阅读语言文字著作,学一点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现象,学会辨析和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错误。”可见,即使是进行现代文阅读,语法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文本的信息,体会其深刻内涵。
2.写作教学需要语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就需要讲到语法知识。然而,近些年来语法知识并未直接现身于河北省中考试卷,只是略有渗透,如辨析并修改病句、句子仿写和作文题稍有涉及,这样的题学生凭借语感即可解答,语法知识并不能得到运用,自然就得不到重视。
但是,高中阶段的表达与交流却频频用到语法知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这样的评价建议:(选修课程)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注意考察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考察学生发现他人语言表达的语法规范、逻辑层次和修辞效果的敏感性。”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无论是进行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无论是写800字的大作文还是解答信息整合、图文转换和句子仿写等短篇表达题,都需要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这时语感是不太可靠的,因为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与表达中,存在着种种语法错误,可能导致学生养成错误的语感。
1.摸清学生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补充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事实上,语法知识高考并不直接考查,教材也没有编入。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十分丰富,其中句子成分及结构是最常用且最难理解的,教学时可从句子结构切入。首先让学生掌握主、谓、宾、定、状、补六大句子成分和以下三大句子类型: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动词+(定语)宾语。如“(语文)老师【生气地】打我”。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如“(语文)老师【生气地】打我〈一下〉”。
(定语)主语+【状语】+形容词谓语。如“(语文)老师【很】着急”。
定语由形容词、形容词性的短语、形容词性的句子、数量词、代词、名词等充当,修饰主语或宾语;主语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的短语、名词性的句子充当,是谓语动词的发出者;状语由副词、形容词、介宾短语充当,用来修饰谓语动词;谓语由及物动词充当,这样才可以后面接宾语;由不及物动词充当,后面可以带补语。宾语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的短语、名词性的句子充当,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补语由形容词、动词、数量词充当,补充说明谓语动词的结果或谓语形容词的程度。
2.文言词法句法知识以旧带新 文言词法句法与现代汉语语法虽有区别,但大同小异,因此可以在教学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基础上,结合初中阶段文言文,以旧带新,嵌入文言词法句法。
(1)词法衔接。文言词法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之一,教师要系统研究初中文言文,大量举例,让学生触类旁通。如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对学生来说十分抽象难懂,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初中学过句子。如《醉翁亭记》中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中的“翼”,解释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再如《小石潭记》中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斗”和“蛇”,解释为“像北斗七星一样”“像蛇一样”。这样的知识点,学生早已烂熟于心,但他们的学法是死记硬背。但进入高中阶段,阅读课外的文言文,一味死记硬背显然是无法应对的,还必须能总结归纳出其中的文言词法。教师可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名词加动词,且名词不当主语或小主语(主谓短语的主语),可以判断是名词作状语。“临”的主语是“亭”,名词“翼”在主谓之间,做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临”;小石潭的西南面,曲曲折折,蜿蜒前行,名词“斗”和“蛇”做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折”和“行”。由此可以判断《荆轲刺秦王》中的“箕踞以骂”的“箕踞”不是主语,荆轲才是主语,“箕踞”是名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骂”,解释为“像簸箕一样”。
(2)句法衔接。文言句式的变化,也是让学生头疼不已的。《鸿门宴》中宾语前置句较多,讲解时可先举出初中文言文中的相同结构的例句,并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如《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又如《愚公移山》中的“且焉置土石?”。这两个句子都是是疑问代词“谁”“焉”作宾语,宾语前置。再如《隆中对》中的“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在这个否定句中,代词“莫”作宾语,宾语前置。另外,《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公输》中的“宋何罪之有?”,都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此外还有常见成语“唯命是听”“唯……马首是瞻”。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归纳:第一,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第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第三,为了强调宾语,借助“是”“之”等词,将宾语前置。依据规律判断,《鸿门宴》中的“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显然就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如果说语文是工具学科的话,那么语法知识则是这一工具必不可少的零件,而语法教学应是初高中衔接的必修课。
刘宏芝.从语法入手衔接初高中语文教学.文学教育.2012.2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平南初中 7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