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雅丽
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邵雅丽
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初中思品课作为包含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最核心的职责与任务是教书育人。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之下。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引导者。初中是学生从少年走向成年的过度时期,这一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初中思品课其中的一个重要教育价值就是引导学生在初中这一阶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中考的考试科目。学生的考试分数就变成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教师为提高教学业绩,证明其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灌输应付考试的知识框架和各种分析材料和解题的技巧。课堂突出的是教学的重难点,主要任务放在大量的题目训练上。重视的是教学目标中知识和能力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对思品课的认识就变成了简单机械的考试科目,失去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意义。例如在九年级诚信这一课,大多数教师根据考试大纲在授课过程中讲清诚信对个人、社会、企业、政府的价值,所以对学生提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大量的时间花在对学生这部分知识中考题目的训练上以及做题技巧的分析上。而往往忽视这一课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中提出的在不同的情境中能自觉遵守诚信的原则。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提出“书本知识强调诚信的价值,如果诚信对个人有那么多好处,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不诚信的人。失信行为不仅没有付出代价还获得暂时的利益。”通过学生课下的反问我发现简单的知识传授很难达到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诚信品质。所有的课程都要有情,失去了情感的教育,也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树人。在现有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为了追求分数,本来是生动活泼能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思品课就变成了学生印象中枯燥乏味做题考试的考试科目。初中思品课失去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课程标准编订的原则是“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品德行为和思想政治需求与青少年在身心发展方面的需求相结合。”在这一原则下,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行为的发展。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地位。教师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要树立以学生需要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不能只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教师除了要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更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引导的教育过程。教师要把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需求,作为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贴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明确法律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多走进学生生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很快,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业绩就要不断充实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要多参加教师发展培训课程,拓宽自己的视野。尤其作为思品老师要关注时事,将时事与书本结合,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爱国情和解析材料的能力。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讨论明确什么是我们中学生能够做的,什么是中学生不能做的。要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需要了解学生在想些什么,他们衡量价值标准是什么,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每一届学生的想法都不一样。他们价值准则也发生着变化。教师不能教条僵化的引导不同的学生。这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正确的引导要在现有的思想上做出调整。教师要走进学生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认清事物,以法律和道德作为他们价值准则。教师除了要走进学生,多与学生接触,还需要多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学生内心需要出发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加以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初中思品课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3.教师要研究课程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是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设置上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本要素,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明确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将知、情、意、行统一,教学设计时要将情、意内化为行。课前认真准备素材,讲课时要将住丰富生动的素材、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也能联系自己的身边事件,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去体会、理解知识点。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必要的感性材料,通过一些主题情景探究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会自己发现、思考。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去关注课本所揭示的道理。让知识的价值真正成为潜移默化的力量去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例如在诚信这一课可以通过学生思辨活动,脱离僵化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知识框架的陈述,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身边诚信与不诚信的行为,思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通过辩论“诚信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自己通过思辨认识到诚信就在我们身边,应该成为我们言行的导向,把诚信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在生活中能真正践行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4.教师要树立榜样、言传身教,通过言行引导学生价值观 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言传身教。初中学生在这一阶段是以周围人的言行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父母和老师一般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对象,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来传授学生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直接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影响。让学生主动地去接收信息,去学习,去感悟。比如在诚信这一课,教师在平时与学生接触时就应该守信,答应学生的要尽力做到,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学生就会以教师为榜样,把诚信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表现、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现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思想品德课提出的要求就是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外在实践。思品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落脚点。在新课标下,思品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学校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