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津
浅谈初中语文中德育的开展
◎周津
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德育渗透的主渠道是课堂,初中语文的教学是其中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初中语文;德育;语文教学;语文学习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是: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关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应当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它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又包括爱国思想、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从而使学生既有知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课程,它不仅是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在注重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拓展全新的语文教育途径。在以往的教育方式中,由于只注重语言价值,忽略了德育价值,让德育教育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成为语言教学的附属品。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语文教学不应该成为政治教学的工具和附属品,必须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在语文常识传授中,通过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诱导学生主动发现“真、善、美”。从传统教育理念来看,语文教育和政治教育处于等价状况,甚至还有混淆语文、政治的现象。如:在讲解鲁迅的小说时,部分老师将其作为政治例文进行讲解,弃文学本质于不顾。部分老师使用“上纲上线”的仿真,用阶级观点将书中人物硬搬到现实社会中,对于负面人物就将其讲述成对当时社会的批判讽刺,客观地说虽然文学离不开政治,但是也不能等同于政治。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正确定位教育理念,加强德育渗透,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政治教育。
德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分析课文内容中加以渗透教育。每一篇文章的内容构成,其实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构成,作者的思想往往浸透在其文章的字里行间里,只不过有的表现直接而有的表现含蓄罢了。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仔细发现和体会,并从中得到教育。如《岳阳楼记》一文,从内容上看,开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八个字写出虽为“谪守”,却以国为重。接下来的写景中一明一暗和议论抒情的一悲一喜,给学生以思想的空间,悲从何来,喜从何来,其实悲喜都与国事相关联。最后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归结出作者的人生理想是以“天下”(国家)为中心,喜亦由此,悲亦由此。通篇不管是赞友人也罢,见物思情也罢,都是作者思想的再现,把个人的得失与国家兴衰相连在一起。由此引导学生,古人尚且如此,而我们今人呢?
所谓教学的最佳时机,是指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相当活跃,感情深受课文内容影响的教学时刻,在教学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有关的德育问题,如人生价值、为人之道等等,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如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弄清作者在文中赞扬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和内存气质的不平凡,再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真正目的是赞扬像白杨树一样的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懂得西北敌后的抗日军民之所以值得赞颂,是因为他们具有像白杨树一样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他们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值得学习的。至此,学生必定会被那些默默无闻、英勇顽强、力求上进的抗日勇士的精神所感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和教育。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渗透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的构建。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如《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地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
人要有责任心,就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真诚的爱心。学生的心地犹如一张白纸,一块净地,你在上面画什么或种什么,便会有相应的收获,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他们思想单纯朴实,这方面的教育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在的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有许多是我们进行爱心教育的好蓝本。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唯利是图与约瑟夫的纯真形成鲜明对比。菲利普夫妇对于自己的亲人,自己的亲兄弟是用金钱来衡量“亲”的,对于于勒以前犯过的错,他们没有宽容心,对于于勒今天的遭遇,他们更没有爱心。而纯真的约瑟夫“我”却认为“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怀着的是纯真亲情,且自作主张地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以表自己的爱心和亲情,换回来的是“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轻的先生”的祝谢。我们可由此引申到现在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要有宽容和爱心。然后由爱心延伸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责任上,教育每个学生要有一颗宽容心和爱心,既关心亲人,又要关心国家和社会他人,负起社会的责任,自己的人生才有意义,人生之路才宽广。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渗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它既需要我们用一句句实话、一件件实事去打动我们的学生,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又需要我们开动脑筋,采取积极措施去帮助教育我们的学生。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因而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陈芳.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D].苏州大学2014.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 3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