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研究综述*

2016-04-13 23:57谢忠强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谢忠强

(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2005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研究综述*

谢忠强

(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在近十年里,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学界对如何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从研究成果数量看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不足和问题才能切实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问题和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改革方案”实施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开设至今已整整10年。10年中,学界对于“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偏向性。本文主要对10年来学界对“纲要”课实效性的研究进行大致的梳理和汇总,总结成绩、寻找不足,以期对今后“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有所助益。

一、主要成果及观点概述

教学实效性,是表征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学主体的一系列传播活动,教学客体对教学内容接受程度高低的概念。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影响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涉及面较广。但从近十年来学界对于“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成果来看,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的处理与拓展、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展开的。本文主要选择较具代表性者作大致梳理和介绍。

(一)教学内容的处理与拓展方面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通过各种方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体系,是学界探索如何提高“纲要”课实效性过程中重点思考的问题。而借助影视、诗词、地方文化等一系列已广为大学生所了解、所喜闻乐见的资源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处理与拓展已经成为学界之共识。

1.借助红色题材的影视资源提升教学实效性。徐永军、付秀荣认为,红色经典影片在育人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可以适当利用红色题材的电影资源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纲要”课中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坚持“手段服从目的”和“观看与讨论结合”的原则[1]。周良武认为:“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接触以声像为主的电影、电视等影视媒介不断增多,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适当使用影视作品越来越普遍”,但鉴于“影视作品的教学功效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对其教学功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在教学中注意影视作品的选取与教材内容、特点相结合的原则,课堂与课后相结合的原则,多种媒体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学生观看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2]

2.借助革命诗词的穿插提升教学实效性。侯峻认为:“毛泽东的诗词多角度地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将其运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廓清时代背景,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他主张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大胆将毛泽东诗词引入“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当中[3]。胡俊修、匡南樵鉴于“近现代诗词是对主旋律教育内容的多维补充,是历史亲历者的在场见证,是微观历史场景的生动呈现,是社会背景和大众心态的形象表达,能丰实课堂教学内容”,认为“诗词教学法是增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的有益探索”[4]。尹君也认为:“革命诗词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适当运用革命诗词,可以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深刻领会三个选择。”[5]

3.将其他文化资源引入教学内容以提升教学实效性。刘进认为:“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在育人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适度融入地域历史文化资源能够增加教学的亲和力,尤其以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研究型学习,可以增强教学实效性”[6]。蔡定益分析认为:“从古到今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茶文化方面的文学作品是《纲要》教学可资利用的资源”,“茶史、茶文化在教学中的运用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有利于教材的利用,茶叶历史与文化融入《纲要》教学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精神。”[7]胡钢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可以清晰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合理恰当地运用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可以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特点挖掘可资引入的文学作品,将其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之中,构建一个高效、生动的课堂”[8]。尹君认为:“红色文化资源以其特有的内涵和功能可以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优质资源”,但“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地运用于《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9]。

4.教学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处理与拓展方面。(1)教学体系的建构方面。徐奉臻指出:“MSD教学模式是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所做的一项探讨”, “在教学中还原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是体现教学内容真实性的客观需要”,因此采用“MSD教学模式”来处理教学内容可以“发挥不同教学手段的群集优势,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有助于最大化地发挥史学的传承文明、鉴古资今和启迪民智的功能”[10]。陈殿林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采取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的路径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而问题意识是转化的基本出发点,问题导向是转化的关键环节,问题逻辑是转化的重要步骤,按照这一路径来实施教学,需要激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把握并明确问题导向,形成并展开问题逻辑,按照这一路径实现转化,既是有效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也是教材体系顺利转化的内在需要。”[11](2)新教学内容的拓展方面。徐奉臻认为:“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探索科学发展观进思想政治理论之课堂的应然性和实然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教学内容凸显科学发展观、以教学理念体现科学发展观、以社会实践体验和感悟科学发展观、以学生社会实践成果演讲展示科学发展观、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科学发展观,不失为在教育教学中诠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尝试。”[12]石碧球认为:“作为一门从历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大力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整合教学内容凸显中国梦,以创新教学模式阐释中国梦,以多维教学方法凝聚中国梦,以强化实践教学追逐中国梦,努力探索将中国梦共同理想融入到教学内容的新路径。”[13]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进、创新方面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界也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和研究。

1.教学方式方面。徐可纯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着不同于其他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为了实现其以历史课教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必须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教学基本要求,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专题化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手段上多样化,增强教学的实效性。”[14]张国义、邬思源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立足于历史学科求真的特性, 在教学中做到‘求真’与‘求信’的统一,力求体现生活化教育理念中真实性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力求贴近人情、人性、人心,力求体现生活化教育理念通俗性的特点”[15]。王久高认为:“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可使课堂教学风格多样,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教学内容融集体智慧与个人专长为一体,充实而丰富;教学管理多管齐下,协调互补,科学合理;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为教师科研结合创造了条件”,因而主张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展教学组专题性教学模式[16]。黄世坤从“作为实践的实践性教学、作为教学新范式的实践性教学和作为社会服务新形式的实践性教学”理念出发,探讨了“寻找活着的历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17]。陈超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主体性、亲历性和情感性的特征可以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历史的有用、鲜活与深刻”,故而主张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实效性[18]。易彪认为:“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基于互动教学理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讨论,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方式”。“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开展研讨式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践中具体运用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改进成绩考评方式,并将研讨式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学方式结合起来”[19]。

2.教学方法方面。梁小延、覃萍、黄平芳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采用立体教学法,形成宏观与微观、中心与边缘、常规与非常规相结合的教学思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20]韩玉芳则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实施隐性教学法,是《纲要》课教学的新方法,是一种特殊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21]。陈曦指出:“推想教学法是以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制度为中心展开推理和想像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遇到的头绪繁多、内容丰富、教学时间不够的难题,实践证明该教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等方面有积极意义。”[22]张晓丽、张志梅认为:“情感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感染力,其教学方式多样,包括情境模拟、遗址实践、主题实践、媒体教学等。”[23]杜志章指出:“PBL教学法是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法”,“将PBL教学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学实效性[24]。陈静、李建宁认为:“角色扮演法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改革的全新尝试”,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仔细研究主题、解释教学目的和反复斟酌细节,并通过前期动员、中期表演、后期分析与提升三个步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25]。

(三)多媒体等新式教学手段的使用方面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教学技术现代化的产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客体对于教学内容的实际接受效率。近些年来,学界也有不少人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耿化敏鉴于“影像是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更新教学方式的有效手段,其教学价值主要体现为帮助学生摆脱对历史教科书的依赖,恢复历史应有的趣味性,丰富认识历史问题的视角,进而为建立多元性的历史解释框架提供可能性”,故而主张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将“历史影像纳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当中”[26]。陈宏明认为: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历史视频引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则“应将视频的放映与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27]。李梁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把规范的、理论性的文本语言转换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媒体语言来表达”,而“通过媒体语言来激活文本语言,表达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又须着重解决从历史语言配置向意义接受学习转换的问题”[28]。覃轶珊认为:“由于纲要课教学的内容特点、目标实现及期望达成等方面具有契合性,因此多媒体技术引入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但在实际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及传统手段的有机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与师生互动、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机结合。”[29]唐英、屈晨晨分析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丰富课堂信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历史联想、唤醒历史记忆,提高教学实效”,但“运用的过程必须坚持多样性与适用性的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30]。胡利平认为:“多媒体技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运用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要在课堂中起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明确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地位,懂得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同时要注意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基本功培训”[31]。

二、当前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自2005年以来,在10年时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过程中,学界在如何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实效性方面已经取得了数量众多的研究成果,但检视目前既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更应寻找问题和不足,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综观10年来学界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效性的探索成果,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既有研究成果的层次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0年间,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一些担任该课程教学的教师纷纷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发表感想,形成了为数众多的研究成果。但从其内容分析,大多数成果从其属性上分析还仅仅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而真正从学术层面去探讨如何切实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理论文章并不多见。此外,大多数成果尽管具体行文表述各异,但观点雷同度高,形成了大量重复性的研究。

其次,既有研究成果的视野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影响教学实效性的因素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外还有很多,如受众、环境、情感、表达等等。而就目前学术界关于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效性的成果而言,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展开的,这显然是很不全面的。

再次,从既有研究成果的整体状态而言,学界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效性的研究尚未形成整体性。学术研究需要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进而形成研究的合力才能推动研究的整体进展。然而,当前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成果大多都是自说其话,所探讨的问题意识分布过于零散,很少见到对关于教学实效性提升某一影响因素的集中探讨。

[参考文献]

[1] 徐永军,付秀荣.论红色经典影片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2007(6):73.

[2] 周良武.试论影视作品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效果的运用原则[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61-63.

[3] 侯峻.毛泽东诗词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4):147-149.

[4] 胡俊修,匡南樵.诗词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2):65-68.

[5] 尹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革命诗词的运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2-143.

[6] 刘进.地域历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价值与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73-75.

[7] 蔡定益.茶叶历史与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刍议[J].农业考古,2010(5):15-18.

[8] 胡钢.文学作品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探索[J].名作欣赏,2015(2):142-143.

[9] 尹君.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中华文化论坛,2011(4):173-177.

[10] 徐奉臻.“MSD教学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35-137.

[11] 陈殿林.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73-77.

[12] 徐奉臻.“科学发展观”何以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之课堂: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教学与研究,2010(8):92-94.

[13] 石碧球.中国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3(9):53-57.

[14] 徐可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1):89-93.

[15] 张国义,邬思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生活化探讨[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3):97-101.

[16] 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以北京大学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91-94.

[17] 黄世坤.找寻“活着”的历史: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77-80.

[18] 陈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6):95-98.

[19] 易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研讨式教学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50-52.

[20] 梁小延,覃萍,黄平芳.立体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09(10):61-63.

[21] 韩玉芳.隐性教学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新方法[J].高教论坛,2010(3):95-97.

[22] 陈曦.试论推想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82-183.

[23] 张晓丽,张志梅.论情感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76-78.

[24] 杜志章.论PBL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44-46.

[25] 陈静,李建宁.角色扮演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1):62-64.

[26] 耿化敏.历史影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探索[J].教学与研究,2011(1):86-90.

[27] 陈宏明.历史视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教育探索,2012(10):37-38.

[28] 李梁.从历史语言配置向意义接受学习的转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媒体教学设计[J].思想理论教育,2007(19):65-68.

[29] 覃轶珊.多媒体技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优化使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7(9):55-57.

[30] 唐英,屈晨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坚持“四个统一”[J].长沙大学学报,2010(3):152-153.

[31] 胡利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0(6):58-61.

*中北大学2015年统战理论研究课题“高校民主党派参与依法治校问题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德育功能研究”(GH-12070);2014年度山西大同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XJY2014210);2014年校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课题“基于资源开发与利用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XSJGY2014101)之成果。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of

OutlineofChina′sModernHistorySince2005

XIE Zhongqiang

(ResearchInstituteofMarxism,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Abstract]In the recent decade, with the summary and reflec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academic circles made a study on how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Outline of China′s Modern History.There are some achievements made, but not without existing problems. In this case, to find out the deficiencies and problems can really promot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ourse.

[Key words]Outline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the deficiencies and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1-0040-04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1.009

[作者简介]谢忠强(1980-),男,山东沂水人,山西大学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收稿日期]2015-11-18 2015-11-23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人物说史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展现艺术之美,实践创意之魂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