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晋玲,段晶姝
(集美大学 思政部,福建 厦门 361021)
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研究*
李晋玲,段晶姝
(集美大学 思政部,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重视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大学生正处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他们受到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及不良的社会风气带来的影响,在道德、理想信念、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失序现象。应通过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等途径,来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精神家园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讲话强调: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大学时期正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习总书记把价值观的形成生动地比喻成穿衣扣扣子,如果第一颗扣错,其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我们要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其精神家园的荒芜,营造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富饶的精神家园的大学教育氛围。
一、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现状分析
精神家园是以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精神信仰为核心要素的价值观念体系,是人的情感归宿和依托。整体而言,大学生精神家园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大多数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奋斗目标,能将自己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也有一些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现状不容乐观。作为长期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近年来在教学课堂的观察与学生访谈与问卷调查中,发现有些大学生在道德、理想信念、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失序现象。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背离
一般而言,人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但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存在脱节背离现象。一方面,他们在道德认知方面能够明辨是非:崇尚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认为诚实守信、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认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有着比较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和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却不尽一致。例如,大学生普遍认为“送礼、找关系、走后门”是令人羞耻的行为,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为了个人的利益会这样做。大学生普遍认为考试作弊、乱写乱画、排队夹塞是不道德的,但一部分学生却有过这样的行为。大学生普遍赞扬雷锋精神、见义勇为的行为,却又表示自己不会这样做。这表明大学生的高道德认知没有内化为高道德行为。究其原因,这与当下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屡屡爆出“扶了被讹”事件让大学生面临类似问题时望而却步,他们对当前的道德失范现象既有责问又显得无可奈何,从而陷入知行冲突。可以说,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着较高的道德期许,但在遭遇困境时,他们的道德行为却显得犹豫和不确定。
(二)人生意义与理想信念的缺失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找到的一种平衡。理想信念的确立可以激发大学生追求自身生活意义的热情。调查显示,在“有无信仰”这一问题中,有一半的学生表示“没有信仰”“说不清”或者“信仰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这一问题中,多数大学生认为“健康、家人、朋友”最重要,而“真理、信仰”的重要性被忽视。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缺少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模糊。由此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处于“无聊”状态,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因而“看电影、玩游戏”,“聊天、交友”和“更新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成为在网络上最主要的活动。有一半学生认为个人能力是个人在社会生存发展中的最重要因素,但他们却把眼光局限在与奖学金挂钩的考试上面,并不愿意制定长远计划切实提高自己的素质及能力。可见,当代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及提高个人能力的重要性,但缺乏长远的目标以及为之努力的动力,他们的目标往往显得短期化、功利化,这样就会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热情和追求,在“无聊”的时光中荒废了大学生活。
(三)精神文化生活空虚
精神生活体现了人的自主活动安排,综合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其内在精神需求,其内容的丰富性、层次性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的高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天有2小时以上的课余时间,说明大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宽裕,有较多时间任由自己支配;但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课余时间还存在不少问题。从大学生课外阅读来看,连续几年在大二学生课堂所做的调查显示:文科专业好于理工科专业;从阅读数量(纸质书和电子书)来看,呈明显的两极分化状态,有的同学入学两年能阅读上百本图书,而有的同学的阅读量都达不到2013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的4.77本,甚至个别同学一个学期都看不完一本课外书;从大学生参加社团实践活动看,有一半同学都会选择参加社团活动,体现出大学生愿意自我锻炼、提升自我的诉求,但也不缺乏有人从众凑热闹的现象;从大学生是否关注时政热点来看,新近的课堂调查更是让人不乐观,虽然大学生上网时间长,但用来了解时政要闻的时间却很少。当在课堂上问及是否关注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及内容时,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知道APEC会议的召开,但对会议主要内容不甚了解,缺乏对会议与老百姓生活关系的思考与认识。由此可见,除了少部分学生精神生活充实,懂得提升自己完善自我外,大部分同学不会管理时间,不懂得全方位地充实提高自己,尤其是不明白在阅读中构建自己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二、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失落的原因分析
(一)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带来的冲击
中国社会加速转型,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艰难阶段。这既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矛盾的凸显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正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容易被其他价值观影响,其思想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西方的一些价值观也通过各种途径在中国进行传播。这些不同背景、不同来源甚至不同立场的文化观念在中国这一时空境遇下相遇,必然带来文化差异性与文化同一性的矛盾和冲突,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碰撞[1]。西方国家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观念,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想观念,具有蒙蔽性和欺骗性,很容易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等实用主义观念影响着大学生,极大削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二)不良社会风气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利益的获得与占有成为一个人富有程度的重要指标,一切向“钱”看成为不少人的价值追求。这种功利、实用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大学生的观念中。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2]。然而不少大学把专业技能的获得当作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专业人才的培养当作大学教育的目标,忽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安排上,专业课程占了所有课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人文课程、体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却没有得到重视,学生长期被贴上“专业”的标签,学习的都是一鳞半爪的知识片段。长此以往,会使学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也比较功利,学生经常把考试成绩与奖学金、荣誉以及就业前景相挂钩,却忽视道德养成、人格健全、个性发展。此外,网络的广泛普及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不能忽略。一些学生把课余时间全都用来玩网游,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微博、微信的流行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准地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却使学生养成“速食”习惯,耐不下性子去读长篇有深度的文章,他们更愿接受碎片化信息,人文素养难以得到切实提高,影响到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培育和构建。
(三)没有适应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转变
在中学阶段,学生有家长和老师的严格监督和督促,学生会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课本知识上,很少有时间去休闲娱乐,提升精神层次自然也没法落到实处。然而,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有了相对充裕的课余时间,面对这种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有些大学生选择玩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等消磨时光,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陷入“越玩越无聊,越聊越无聊”的迷茫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下对学生“玩”的天性和启发学生思考的遏制和轻视,造成生活教育的缺失。在中学阶段,青少年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形成同一性,即有效地估计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如何取长补短来获得关于“我是谁”“我将会成为怎样的人”的清晰认识,但在高考的高压环境下,学生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自己的人格塑造、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等问题,从而导致上了大学以后出现的迷茫。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没有安排课余时间的“技能”。大学生在面对多元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时,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为什么要干,又如何去干。没有确定的目标,也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兴趣和相对高雅的爱好,有一种找不到北的迷茫和困惑。
三、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构建的途径
(一)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3],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党的十八大提出并阐明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确立了大学生应追求和遵循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精神家园构建的精髓,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揭示其内涵,让学生意识到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重要性。只有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所处的大学时代在自己整个人生阶段的重要性,在自己人生路上才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让自己人生第一粒扣子不错位,才能避免人生路上自己铸造的高楼轰然崩塌的厄运。其二,要找到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契合点。社会主义核心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当代表述,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结合,符合中国人民传统的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理论挖掘,将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发达结合起来,找准与大学生利益的交汇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其三,要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做到“知”与“行”的统一。高校应通过组织爱心公益活动、暑期实践活动、学雷锋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进行深化。
(二)发挥教育的本然价值
梅贻琦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曾告诫学生:“有人认为学文者,就不必注意理科;习工科者就不必注意文科,所见似乎窄小一点。学问范围务广,不易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事、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如此不但使吾们的生活上增加意趣,就是在服务方面亦可以增加效率。”[4]教育的使命在于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在这个意义上,应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发挥教育的本然价值。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并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事情,它需要所有教职工的努力。首先,教师要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完全对立。对学生而言,在大学获得一技之长非常必要。通识教育所反对的是把学生局限在专业划分之中,不了解“先通后专”的重要性,阻碍学生的长远发展。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一个学生掌握了他的专业课知识,并学会了独立思考,他必定会获得长远发展。最后,要帮助大学生提高精神生活的层次和水平。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高雅的精神活动。例如定期组织读书会,让学生在读书会上交流读书心得;督促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使学生远离低俗精神活动,努力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活动。
(三)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一个大学一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一定能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空气充溢在人们周围。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由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两部分组成。首先,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等都属于校园硬件环境,它反映了高校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沉淀,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表达。例如集美大学的“嘉庚建筑”,以红砖瓦的色调,“穿西装,戴斗笠”的建筑风格,巧妙地将中国古建筑、南洋建筑和欧式建筑相融合。尤其是航海学院的允恭楼群,这五幢“一”字形排列的楼群,象征儒家道德修养的“温良恭俭让”五大准则。这些硬件环境对学生气质的“陶塑”作用巨大。其次,要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每所高校都有属于自己“永恒的风景”,即自己的办学理念,它是一所大学安身立命的根本。例如在“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集美大学校训中蕴含了“诚信”和“实干”的教育理念。高校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完善、倡导、宣传,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高校独特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再次,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例如名人讲座、演讲辩论比赛、文化艺术节等。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受到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益。
[参考文献]
[1] 万美容,曾兰.“90后”大学生精神生活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创新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51-55.
[2]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46.
[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4] 刘述.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7.
段晶姝(1991-),女,山西运城人,集美大学硕士研究生。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Reg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LI Jinling,DUAN Jingshu
(Research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calEducation,JimeiUniversity,Xiamen361021,China)
[Abstract]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young people determin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future society, so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buil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regime is a difficult and long-term task because various complex values and unhealthy atmosphere have impact on them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in our country which is undergo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 huge change.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of unbalance even disorder in their morality, ideals and conviction, and thei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with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mo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ensure that young people cultivate sound value systems through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the core values, playing a guiding rol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in the influence on the campus culture etc. so as to help them to button the first buttons of life.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college students;spiritual regim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1-0088-04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1.020
[作者简介]李晋玲(1965-),女,山西长治人,集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