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亮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郑亮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情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个性品质。它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把知识能力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有机统一起来。
初中语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学生学到的知识、受到的教育内化于心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具体来说包括人类自我关怀,即对人类尊严、价值追求的关心和维护;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即心灵的完整性;追求人的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感、审美理性、宗教理性的统一;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等等。
1.培养爱美情趣 古诗文,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它高度精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美。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古诗教学中将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欢快优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复吟颂,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体会,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通过雄浑的音乐带给学生一种气势磅礴的美。通过配乐先声夺人,让学生感受到美,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涵的美,从而逐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2.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 指导学生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并且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特征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与今已大相径庭,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很有必要反复推敲。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意识 教育学生学习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基本出发点,有科学精神和意识,用科学道理解释所有现象,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更有一种探索的欲望和动力。现实中的事例证明了这些,“嫦娥一号”升空探月,“神七”多人多天飞行,成功出舱活动,让学生知道中国科技的发展水平,读一些科普文章,用科学的眼光了解身边的一切。
4.坚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有机开展道德教育 人最可贵之处应是讲道德,能合理渲泄情感;与家人、亲朋之间要讲亲情,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忘,师生之间的培育之情不能缺,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利用教材对初中学生进行健康而高尚的爱情教育,遵守婚姻道德,这是人类良好秩序的开始。
我国是一个有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和国家,从文本中挖掘其本质内涵,教育学生从中吸取精华,讲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同情并帮助弱者,是一个不断走向完美的必然。让学生知道,追求高尚你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追求低俗你就会成为一个低俗的人;高尚的人时刻受到别人的敬仰和爱戴,低俗的人则会被别人和社会唾弃。
教育学生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的人。社会进步要求人的文明和进步,特别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沟通日益密切与快捷,文明既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更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让学生不断更新观念,多谈一些这方面的时新短文,体会其内涵。知道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礼貌待人,与人友好相处,这是一个人走向文明高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个人继承和发扬礼仪之邦优良传统的义务和责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以下有效途径。
1.剖析教材,引导学生欣赏文章 课本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料,教师应当更好地对其加以利用。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教育意义及存在的价值,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读懂课本、挖掘课本。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地意蕴及内涵,教师首先要对每篇文章的背景知识进行讲解。课本中的很多文章是文言文,文中讲述的事情发生在很久以前,然而通常作者写每一篇文章都会有特定的背景因素,可能是被贬谪也可能是因为战乱流离失所,这些特定的背景条件才酝酿出了这些文章。清楚地了解了背景,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对于文章有准确的把握,学生才能领会到文章的主旨及内涵,才能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
2.鼓励学生更多地进行课外阅读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很有必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课堂上学到的课本知识毕竟有限,很多知识的获取要通过课外阅读获取。很多名著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生可以尝试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入手,逐渐培养阅读兴趣,直到爱上阅读。这个过程无疑可以让学生收获很多。课外阅读的另一个益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获取各学科知识,感知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些能力都可以从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如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习惯及理解能力也有差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读课本中的文章,也要鼓励学生更多地涉猎课外读物,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湖北省宜昌高新区教研中心 44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