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6-04-13 18:36:31王燕妮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29期
关键词:圆片学具表象

⌾王燕妮

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王燕妮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要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索、操作实践、亲身体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感受数学过程。”数学学具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提供了操作材料,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大量感性的材料,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具的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具的操作者是学生,可以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主动地接受学习。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强化学具操作实验教学,让小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带着兴致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学生动手进行反复的操作练习,既能全面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又能从实践中去发现知识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的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一、充分使用学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标数学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和平台。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创设丰富情境,指导学生灵活使用学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为每位学生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认识人民币,我把教室当成商店,打扮成售货员,用文具充当商品,学生充当顾客,用自备学具——玩具人民币进行“购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购物”活动,激活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习热情,在活动中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生印象深刻。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悦,形成了丰富的表象,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巧妙利用学具操作,帮助孩子们理解算理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小学生好动,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他们来说,动手是一种乐趣。课堂上巧妙地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自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学习“9加几”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凑十法,教师就利用学具操作,放手让学生摆一摆,先在桌上摆9个小圆片,再摆5个。“看一看我们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怎样列式?你会通过摆一摆小圆片来算一算吗?比一比谁摆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兴致高涨,个个聚精会神地摆起小圆片,不时还和同桌小声商量自己的摆法。很快几十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来说!”“老师,我也想说!”学生很快找到了口算的方法:把右边的一个圆片放到左边,与左边的9个圆片合起来是10个圆片,再与右边剩下4个圆片相加,就是14个圆片。所以9+5=1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化枯燥的计算教学为具体形象的直观教学,利于学具掌握算理,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中,孩子们始终是饶有兴趣地操作活动,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三、有效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四、动手自制学具,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然后把它剪成两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最后,请学生把这两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放在一起拼一拼。有的学生拼出一个大的三角形,有的学生拼出长方形,还有的学生拼出一个新的形状,这时老师夸奖拼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并教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又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然在我们的教学中,适时使用学具才能发挥它的实效性,在我们的教学里也还存在着为操作而去操作,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这正是我们教师平时缺少对教具的合理使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具的冷落或遗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指尖上,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经过分析和思考,形成准确的表象,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探究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做为教师,更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借助学具的优势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在感悟,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想像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湖北宜昌长阳县实验小学 443500)

猜你喜欢
圆片学具表象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用圆片摆数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纸风车
儿童绘本(2018年5期)2018-04-12 16:45:32
拼成一个圆片
小灵通取圆片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