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对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七年级教学方式衔接的研究
⌾王宇
这里的教学方式衔接是指小学和初中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接替,其任务主要是如何导引小学生的顺利过渡,促使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探索小学与初中知识点衔接的渗透层次、整合层次、创新思维层次,并辅以一定范围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既拓宽知识的横纵向迁移,也使各学科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就会大大提高知识的迁移性与运用的灵活性。调查显示部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不少在小学阶段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后的学习中暴露出种种问题,由于中学和小学在教育教学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再加上学生正好开始进入青春期,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可以说从小学升入中学,是人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何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就成为所有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许多事实已经证明: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解决不好,则有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尤为重要。
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
“中小学教学方式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若把“中小学教育衔接”放到“师与生、教与学”这一教育教学的基本矛盾中去考察,“衔接”的含义非常宽泛,任务十分艰巨。这里主要努力解决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如何铺垫搭桥,导引小学生顺利过渡的问题,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
1.教学工作重点的不同 因初中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初中教师不得不把学习的结果放在首位,而小学由于免试入学,尽管毕业年级有质量抽测评价,但对学习结果的要求相对低很多,造成了教育工作的侧重点不一致。
2.学校设置的相对独立 中小学之间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小学教师不知道中学教师的需要,中间缺乏了解,缺乏沟通,缺少共识。试想一个中学教师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小学里是如何学习的,学得怎么样,其“衔接”又从何谈起?
3.年龄差异与环境的变化 小学教师多是循循善诱地耐心地告诉学生该如何做,怎么做,以表扬的方式居多且很少批评学生。可是到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不再喜欢老师的唠叨,对老师的批评不能认可,甚至于耿耿于怀,产生逆反心理,你说往东我偏要往西。加之青春期一些生理上的变化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环境上,新的学校、老师、同学,也会有不适应感;情绪上,表现为从性格活泼到沉默寡言。特别是有些小学成绩好的孩子进入中学相对庞大的集体中,从以前的“众星捧月”到成绩平平,优势的不明显,越容易产生失落感。加上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够,难以适应初中课程学习的要求。
4.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初中学科多,内容信息广、知识容量大,更多的要靠主动自觉来学习。加上教师要讲解的知识点多,有些内容只能靠学生自学理解,不可能像小学那样知识点较少,可以手把手地讲解。在课堂上,小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敢说乐说,注重情感态度多一些,对知识的标准相对低一些,初中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能力,鼓励学生会说,注重知识技能多一些。
5.课程内容的不衔接 小学的课程内容较少,课程内容要求的掌握程度较低,书面作业大多为抄写的内容缺乏独立动脑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到了初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学习难度增大,学习时间延长,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基本能力,学生在书中根本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不会动脑或懒于动脑的学生,很难完成作业,有些学生在小学时就没能达标,到了初中越发跟不上,两极分化尤其严重。
1.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主要任务落在小学教育阶段。要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心理姿态,正确的学习习惯、作业习惯,初步的科学探究习惯等。小学教师在教育中要了解学生进入中学后应作好哪些准备,及时调整教学管理方法;而七年级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情况、作业习惯,充分尊重和发掘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2.教材上的衔接、管理方式上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管理基本上是班主任老师的全天跟班管理,到了初中则不然,所以此时学生很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种既不同于小学又不同于中学高年级的管理方法,班主任要协同好各科任教师共同管理,抓好班委会的建设,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多开展集体活动,培养他们自主管理的能力,逐步做到学生和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级。学生一上初中,顿时感到学习任务加重,学习的科目多且内容也比较深。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状态,通过利用学生对新知识新环境的好奇心理,在知识的学习上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确定好教材的起点和教学的切入点,深入浅出,提倡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结合,切忌做成“夹生饭”。
3.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由于初中内容比小学内容明显加重,涉及知识面广,所以我们七年级教师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地加以渗透;切不可急于求成,破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们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型的逻辑思维,对小学的教学方法采取逐步扬弃的方式。每一学科的教师都应当下大气力,教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方法,使之尽快适应中学课程学习。
4.心理认知的衔接 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知识迁移的根本。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新的学习总以原来的学习为基础,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总有影响。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小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心理年龄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的眼里,初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增加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保姆式地扶着走,使大部分初中生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从小学进入中学,生理和心理都有发展。小学进入初中后学校要从包括人生观教育、教学方式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等对学生进行帮助。从生理上来说进入青春期,从心理上来说他(她)们已认为自己是大孩子,有了一定的主见,从空间上来说,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化了,他们寻求新的集体并且在新的集体中寻求自己的定位,教师要重视这一系列情况,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爱护他们,同他们建立真挚的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达到心理上的沟通。对学生的教育中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衔接教育教学”能真正围绕优化学生的学习结构,探索小学与初中知识点衔接的简单渗透层次、整合层次、创新思维层次,并辅以一定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既拓宽知识的横纵向迁移,也使各学科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就会大大提高知识的迁移性与运用的灵活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更精彩。
[1]付秋宁:《中国科学论坛》,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14年11月
[2]夏翠翠:《小升初衔接教育――学习心理讲座.》2015年7月20日。
贵州省福泉市第二中学 550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