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竞政
穿越时空的慰藉
——《琵琶行》主题探析
⌾潘竞政
琵琶女和江州司马“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元素因子,他们彼此安慰同情,甚至穿越时空,抚慰千百年来的失意之人。
琵琶行;主题;探析
[1]《琵琶行》艺术意象原型分析王建茹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12月
[2]《琵琶行》中的相逢;郭金廷;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8月
[3]《琵琶行》的流行美;蒋学桓;黔东南民族师范学报;1998年3月
[4]《琵琶行》多重文化意蕴;刘亚杰;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2月
[5]《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典型意义;王耀臣;文学教育;2009年
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733399)
白居易《琵琶行》自问世以来,其思想的光辉穿越时空,慰藉心灵,成为天下沦落人抚慰伤痛的春风。
诗歌以琵琶女演奏为线索,融合琵琶女和江州司马两大元素,以此写彼,以彼写此,互相补充,合二为一,塑造了生动鲜明的“天涯沦落人”形象,寄予了作者的情感。琵琶女的演奏出神入化。时而欢快,“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时而低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时而高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女的演奏让人忘情,“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让人陶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让人感怀,“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琵琶女不是在单纯演奏音乐,而是“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她是替自己,也是替诗人抒发心中的幽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她是在叙述自己非凡的身世:“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她是在回顾青春的华丽:“曲罢曾教善财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她是在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而白居易也感同身受,替自己也替琵琶女诉说谪居遗弃之苦:“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琵琶女是谁?江州司马是谁?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是彼此的传声筒。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天涯沦落人”寄予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琵琶女艳冠群芳,艺动京畿,最终人老珠黄,被冷落抛弃,同病相怜,琵琶女的遭遇让诗人极为愤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诗人本想一展宏图,但因为得罪权贵,被流放排挤。“萍水相逢,竟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两颗失意的心碰在一起,你我是彼此温暖的火炉,何需太多的言语。历史的长河中怎能没有失意的泪水?“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笑穷途之哭?”“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历史造就多少的英雄,就会造就多少的失意之人。屈原、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都是以伤痛书写历史,唱一曲哀歌,流一滴热泪,穿越时空,抚慰心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