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比兴笺》看魏源的人格之美

2016-04-13 20:40唐飞凤黄建军
关键词:引经据典魏源求真

唐飞凤 黄建军

(1.邵阳学院 图书馆, 湖南 邵阳 422000; 2.邵阳学院 中文系, 湖南 邵阳 422000)

从《诗比兴笺》看魏源的人格之美

唐飞凤1黄建军2

(1.邵阳学院图书馆, 湖南邵阳422000; 2.邵阳学院中文系, 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魏源,湘学代表人物,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批人物,其《海国图志》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性主张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至于其《诗比兴笺》同样表现了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儒家学子的高尚人格。从这些笺诗中,读者可以感知:魏源语言上崇古尚雅,讲究引经据典;内容上追求诗史合一,体现关注现实的求真之美;当然,其最终的归宿与其经学思想一样,表现魏源忧国忧民、经世致用的实用之美。

关键词:魏源; 《诗比兴笺》; 引经据典; 求真; 经世致用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别号良图,清末著名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今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湘学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道光二年(1822)中举人;道光五年(1825)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撰《筹漕篇》《筹鹾篇》和《湖广水利论》等;道光九年(1829)应礼部会试,与其好友龚自珍双双落第。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深知清末之国情,从此踏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在鸦片战争期间他编写了《圣武记》等。道光二十四年(1844),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任东台、兴化知县。期间改革盐政、筑堤治水,并完成《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为百卷本。也许人们更关注他的《海国图志》,因为这是近代社会第一本比较系统介绍西方政治、地理、历史、军事方面的专著,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性思想主张。

而《诗比兴笺》因归属权问题历来颇具争议少有人关注:有的人认为是“蕲水陈沆撰”;还有的认为从该书发行日起,就有“实魏默深先生之作”的传闻,20世纪80年代李瑚先生就曾对此作过考证,并根据杨守敬书信和吴清鹏道光十年(1830)《简魏默深孝廉》诗注所云“时默深取汉魏以来诗,作《诗微》一卷,乞余校定”以及《诗比兴笺》论诗之语、思想与《诗古微》的比照研究,论定《诗比兴笺》一书实系魏源所作,是魏源“以笺古诗三百篇之法,笺汉魏唐之诗”的《诗古微》之继续,只是后来为陈沆之子(陈廷经,号小舫)“遂其孝思”,才重新增补整理赠与他,署名“陈沆”刻印成书[1](P720-755)。其后,顾国瑞、夏剑钦、吴怀东诸先生,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了《诗比兴笺》实为魏源所作。

作为一个儒家学子,魏源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传承着中华民族之本色,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崇高人格美:他语言上崇古尚雅,讲究引经据典;内容上诗史合一,体现关注现实的求真之美;当然,其最终归宿与其经学思想一样,表现了魏源忧国忧民、经世致用的实用之美。

一、崇古尚雅、引经据典的语言之美

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强烈的“元典情结”和尊祖情结,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想敏锐之士,将明之灭亡归罪于王学左派的空言误国,力图恢复儒家元典,“尊祖返经”“汲古返经”成为学术界共同的指向。

魏源生逢衰世,清朝国力大不如康乾盛世,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向披靡。作为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魏源不仅希望从器物上“师夷长技以制夷”,更想从思想文化上,上溯先贤,寻找救世良方。《诗比兴笺》的作者“以笺古诗三百篇之法,笺汉、魏、唐之诗,使读者知比、兴之所起,即知志之所之也”[2](P431)。而所谓“志”,当然是“经济”之志。这部作品,大量地引用了经史子集的重要著作,让我们不仅见识到了笺注者渊博的知识结构,领略了不同时代仁人志士的雄心壮志,而且感受了魏源引经据典、崇古尚雅的语言之美。经部类,如:《诗经》《尚书》《禹贡》《春秋左氏传》《周礼》《尔雅》《韩诗外传》等;史部类,也非常多,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战国策》《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子部类,如:《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淮南子》《吕氏春秋》《风俗通义》《西京杂记》《太平御览》等;集部类,则更常见,如:《楚辞》《文选》《诗品》《文心雕龙》《乐府诗集》《玉台新咏》和所及作家的其他诗文集等。今择其一二,管窥作者重视笺诗之语言美。

首先如引《楚辞》《诗经》等经典类。《楚辞》最早为西汉刘向所编,其中特别包含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创作。屈原身处分裂割据的战国时代,楚国日渐衰落,他纵有满腔爱国热情,奈何不被重用,最后郁郁不得志,以死明志。于其诗中,作者总以“香草”“美人”自喻,反复抒发自己的郁闷和不得志。魏源沉沦下僚,多年的宦海沉浮使他满腹治世之才无处施展,特别是鸦片战争的爆发,国人皆醉的生活状态,使他忧心如焚。《诗比兴笺》中作者大量引用《楚辞》中的诗句,除了对其诗歌的尊重与喜爱,更多是与屈原身世遭遇的共鸣。

《诗比兴笺》作者在笺述中多次提及屈原作品,涉及《离骚》《远游》《天问》等,如其评江淹《清思诗》五首,首言“夫情遂则响宣,意沈则思曲。《骚》、《问》多不经之绪,阮、陶有难释之章”[3](P439),终曰“二章托达观以自遣,即屈子远游之旨”[4](P501)。评郭璞《游仙诗》时,借何焯之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景纯游仙之什,即屈子远游之思也。”[5](P482)魏源生活在内忧外患的清王朝,国家遭受生死图存的考验,忧伤之情难以言表,此时他读懂了屈原当时的无可奈何。他在笺诗部分大量地运用屈原的文字语言,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体现了魏源笺诗时注重诗歌的语言之美,这种美是出自于对国家命运的沉重使命感。

他有时甚至于完全引《楚辞》内容以说诗,如:

《楚辞·九歌》: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铙歌十八曲·圣人出》)[6](P434)

《楚辞》曰:恐鵜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又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冉冉孤生竹》)[7](P372)

《九章·抽思》云: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伴兮,反既有此他志。憍吾以其美好兮,览予以其修姱。与子言而不信兮,蓋为予而造怒。(《古诗·凜凜岁云暮》)[8](P373)

由此可见,魏源对于《楚辞》的文学观念是极其认同的,《楚辞》的核心精神是忠爱之情和忧愤哀怨之感的结合。屈原忧心的、忠爱的都是国家前途,一心想为国效力,然而却遭受小人妒忌,被统治者所抛弃。为国效忠的拳拳之心无处安放,一股哀怨愤懑之情油然而生。魏源在笺诗时深度挖掘诗人背后的寓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惺惺相惜。

再引《诗经》如:

笺曰:此即《圣皇篇》《白马王篇》之旨也……《诗》曰:“傧尔笾豆,饮酒之妖。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又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乐酒今夕,君子维宴。”其别易会难之谓乎?……以此风骨不及乃翁,然超出子桓之上。(《曹植诗笺·当来日大难》)[9](P462)

笺:诗有必笺之而后明者。嗣宗《咏怀》、子昂《感遇》是也……《诗》不云乎:“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又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李白诗笺·古风二十八首》)[10](P534)

《诗经》诗歌语言活泼开放,内容针砭时弊,大胆地揭露了社会现实。魏源感叹诗人命运,在那样争权夺利的年代,贤者被害,忠者被诛,骨肉亲情也是可以被利用仇视的。此时的魏源就仿佛看到了民不聊生、路有饿殍的中国,奸臣当道、尔虞我诈的现实状况,一时感怀伤逝,悲从中来。

也有引其他经典,如阮籍《咏怀诗》诗注中就参酌了《韩非子》《尔雅》和《吕氏春秋》等:

《韩非子》:鸟有周周者,首重而屈尾,将饮于河,则衔羽而饮。“蛩蛩”,兽,见《尔雅》。(《咏怀诗中·灼灼西隤日》)[11](P470)

《吕氏春秋》: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琲。案:此言阴阳变化,有沉必浮。朱鳖有时而飞,运往必复,无事窃窃忧悲也。(《咏怀诗下·若华耀四海》)[12](P472)

不论是《灼灼西颓日》还是《若华耀四海》,这两首诗从叙事的内容上来看大体相似,诗中描写的是诗人少年怀志,然而时不待我,朝纲混乱,官员结党营私的黑暗场面。目见此情此景,诗人深感痛心,既然命运如此,又何须强求,不如退而归隐。此二诗皆属忠愤之作,揭露了当时政治黑暗、名贵攀附权贵的社会状况,同时表达了诗人永葆初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诗中魏源借古人之言谈此政事:世道如此,人必有自身之选择,然则从一而终,时代之幸。以此来鼓励中国近代青年知识分子择良木而栖。

魏源观诗,心中颇具感悟,此时感怀身世,仿若千古知音。众所周知,《离骚》和《诗经》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韩非子》《吕氏春秋》是先贤集大智慧之作。魏源大量运用经典为诗歌注释,除了表现出他扎实的诗歌功底,展现浓郁的诗韵之美外,更重要的是这些诗句的内涵和他忧国忧民的心境不谋而合。魏源的举措,更多地体现了他对民族安危的念念不忘。由此可见,魏源不仅仅满足于学者的身份,他更多地是要借诗传道。在《诗比兴笺》后面的魏源,是一个有着深邃眼神,为民爱国的学者。

二、诗史合一、立足现实的求真之美

魏源说诗,强调立足现实之真,他尊重客观事实,一切言论的发表都结合时代背景,以期诗史互证。

所谓“诗史”,是唐宋人对杜甫诗歌的一种无上推崇,也是诗歌史上一种重要的诗学观念。只是明代,“诗史”说受到了质疑。但明清之际“诗史”说再一次成为检讨的对象,钱谦益、黄宗羲、吴伟业等人继承、发展了“诗史”说,并影响了有清一代诗学观念。

魏源所处时代,列强觊觎,其危机感不仅超越钱、黄之辈所谓“亡天下”的明清鼎革之际,更远超杜甫所处之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魏源在笺诗中不仅直接提及诗史,如:

《古诗十九首》,《文心雕龙》曰:“古诗佳丽,或云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自《文选》滥竽,后人接响,郢书燕说,无病呻吟。不有论世阐幽,曷以诵词逆志?以为古之作者,亦将有乐于斯也。又案《玉台新咏》,录此九诗,次第迥异……以史证诗,则《玉台》大胜《文选》。(《枚乘诗笺》)[13](P444)

风以比兴为工,雅以直赋为体,枘凿各异方圆,源流同符《三百》,所贵诗史,讵取铺陈?谓能以美刺代褒贬,以诵诗佐论世。(《潘岳诗笺·关中诗》)[14](P479)

此篇自宋洪兴祖以来,聚讼射覆,讫无定论……史言淮西既平,上浸骄侈……以史证诗,则篇中所刺,字字无虚设也。(《韩愈诗笺·石鼎诗》)[15](P594)

而且魏源似乎更愿意追溯到诗史观念的源头,即孟子所提倡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论世逆志故成为《诗比兴笺》的一种重要诗学阐释范式。[16]

论世逆志和诗史观念的共同点正是立足客观现实,还原文学作品生成的历史语境,这正好符合魏源人格的求真之美。

为了还原某一诗歌的真实语境,魏源往往证之以正史。即如《铙歌十八曲》“总序”之所谓:

《汉书》言高祖时,唐山夫人作《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及《郊祀歌》,如《练时日》等十九章。武帝时又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作十九章之歌。其词具见《汉志》。宣帝时,甘泉郊见泰畤,数有美祥,修武帝故事,颇作诗歌,而《汉志》不载其词。今所传《铙歌十八曲》,惟见于郭茂倩《乐府解题》,……[17](P433)

《铙歌十八曲》因时代久远,语境模糊,历代解诗者,意见颇不一致,即便在清代,庄述祖的《汉铙歌句解》、陈本礼的《汉诗统笺》、王先谦的《汉饶歌释文笺证》、谭仪的《汉饶歌十八曲集解》、朱乾的《乐府正义》,以及近人闻一多《乐府诗笺》等,也各有释读。魏源借助正史《汉书·礼乐志》和集部《乐府诗集》之“解题”,将《铙歌十八曲》系于自汉武帝以降至汉宣帝的西汉之际。其实在稿本中,作者还引用了《宋书》。且不论其说正确与否,作者秉持的就是求真之心。

在具体篇章的笺注时,作者依然大量征引史料,如《圣人出》《上陵》《上之回》《远如期》中引用了《汉书·王褒传》、庄述祖《汉铙歌句解》、《史记·天官书》、《楚辞·九歌》等;《战城南》则参考了《宋书》《汉书》;《稚子斑》参用了《汉铙歌句解》、《庄子·养生主》;《艾如张》借鉴了《谷梁传》《太平预览》《说文解字》《汉书》等。

当然,这种严谨务实的求真精神,在《诗比兴笺》中触处可见,难以遍举。魏源曾说:“‘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翻《十四经》之编,无所触发,闻师友一言而终身服膺者,今人益于古人也;耳聒义方之灌,若罔闻知,睹一行之善而中心惕然者,身教亲于言教也。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18](P7)魏源深知任何事物都要亲身去体验、感受。他自己在朝廷为官时曾做过替人补录和记录历史的工作。传闻他在编著《元史新编》时,由于不满《元史》只是对前人已有知识的整合而忘却查漏补缺,于是废寝忘食翻阅经典,夜以继日重新修订、补充这些史实资料。为促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诗人在鸦片战争过程中,以诗记史,以史学家的客观视角记录了三元里战争、广州战役等,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沦陷,人民悲惨的生活,帝国主义的贪婪及灭绝人性。作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魏源有着深锐的识见,他深感鸦片对人体身心的摧残,大赞林则徐禁烟之义举,并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立志补录《海国图志》。在著作中,魏源不畏强权,真实地记述了麻木不仁的议和派在鸦片战争失败后,面对议和,所采取的逃避态度。议和之后,不思恢复大业,文恬武嬉,绝口不提战败耻辱。魏源以严谨纪实的文学手法再现历史原貌,从中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魏源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也正因他凡事务实求真的高贵品质,才使得当时之国民更真实地认清当时之国情,才能够力行有效的救国之策。

三、忧国忧民、经世致用的实用之美

经世致用这一理念,虽到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大儒才正式提出,但其实是儒家治国从来就奉行的思想。早在春秋之际,孔子便倡导积极入世,关注现实社会,关心国家大事。明清之时顾炎武明确提出“君子之为学,为明道也,为救世也”;黄宗羲精研史学,强调“学贵适用”;王夫之潜修明理,初步提出了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孙奇逢讲学百泉,虽宗陆、王,但素有匡时济物之旨;宁都魏禧虽然以文章著名,其讲学依然以致用为宗……

作为湘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魏源无愧为湖南人民的骄傲,于国破家亡之际,他强烈入世,积极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他不因时局的混乱而停滞不前,自怨自艾;他积极探索,思想行走在时代的前沿,开祖辈向西方学习之先河。《诗比兴笺》虽为诗学著作,却依然可见这位“积感之民”匡时济世的爱国情怀:“词不可径也,故有曲而达;情不可激也,故有譬而喻焉。《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君王,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虹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雷电以喻小人,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谗构。荀卿赋蚕非赋蚕也,赋云非赋云也,诵诗论世,知人阐幽。以意逆志,始知《三百篇》皆仁圣贤人发愤之所作焉,岂第藻绘虚车已哉!”[19](P232)屈原《离骚》之作,多用比兴,通过不同的意象来代表不同的象征意义,从而表达自己的感情好恶。他在笺诗时也常用比兴之法,考察屈原所处时代的社会百态,体会其纠结,感悟其愤懑的内心世界,以此劝诫当朝执政者,应多集先人之智慧,避免重蹈覆辙。魏源一再强调屈原的忠贞,逆境成才,其实质是借他的政治经历来阐说当世之志,当世之情。其人虽逝,精神却永垂不朽,以此来鼓励时代英豪志存高远,为国出力!

魏源一生,著述等身,计1000余万字,然其焚膏继晷、殚精竭虑所结撰的作品,绝非停留于简单的学术研究,而是走出书斋,倡导经世致用,为当时的晚清政府提供解决困境的策略。众所周知,《海国图志》诞生于鸦片战争,当时的清政府夜郎自大,对海外情况一无所知,在中外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局面。为了扭转战局,打败西方的近代军事化设备,必然要先熟悉西方的政治文化,于是《海国图志》应运而生。而《皇朝经世文编》是魏源在重新整理、整合历史著作而成,它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集思广益,将社会不同人群反应的社会现实问题及解决方式收纳入籍。该书不但反应了清朝部分官员经世致用的文学主张和改革社会的愿望,还开经世务实之新风。

魏源倡经世以谋富强,崇今文以谈变法。尽管袭的仍是传统文化的今文形式,但是他改革的思想内容,政治水平,已超越了黄宗羲、顾炎武、龚自珍,他们对现存体制的不满,往往把上古五代理想化,采用“托古改制”的形式。而魏源已注意用中西方比较的方式,改革现存的政治制度。

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诗比兴笺》所选诗歌题材大多都是以忧国忧民、忠臣报国、厌恶战争、讽刺奸臣、赞扬明主等为主题,如《艳歌行》《曹植诗笺·三良诗》《庾信诗笺·咏怀二十七首》等。虽然其中一些作品的释读或许牵强,然其心之所系,情之所钟盖是如此吧。因为遭逢国难,读者更能够从魏源笺读诗歌中感受其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感基调。他讽刺汉高祖刘邦在功成名就时迫害功臣韩信,致其颠沛流离,老无所依;他贬低楚王有眼无珠,识人不清,重用佞臣,听信谗言,迫使忠臣屈原魂断汨罗江;他赞扬曹操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高尚品德,终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豁达成就三国佳话。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魏源笺释诗歌,叙写历史兴亡之感,以此鼓励君王要重用贤才,光复大业。

李泽厚曾高度赞扬魏源说:“相比同时代的思想家,魏源的特色和贡献就在于正面建设性的揭露和批判了旧社会的弊端。大胆,有针对性的为中国旧社会的发展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提供了新方向。”[20](P203)可见魏源在实践一种社会理想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作为三湘的领军人物,他堪称湖南人的典范,特别是其爱国主义对我们今天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瑚. 关于《诗比兴笺》与《近思录补注》的作者问题[C]//魏源研究. 北京:朝华出版社,2008.

[2][3][4][5][6][7][8][9][10][11][12][13][14][15][17]魏源. 诗比兴笺[C]//魏源全集. 长沙:岳麓书社,2004.

[16]黄建军. 论魏源《诗比兴笺》的诗学阐释范式[J].求索, 2015,(7):115-120.

[18][19]魏源. 《诗比兴笺·序》[C]//魏源集. 北京:中华书局,1983.

[20]李泽厚, 刘纲纪. 中国美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On The Beauty of Wei Yuan’s Personality in Shi Bi Xing Jian(《诗比兴笺》)

TANG Fei-feng, HUANG Jian-jun

(1.Shaoyang University Library, Shaoyang 42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Chinese,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Abstract: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Hunan academics, Wei Yuan wa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Chinese to observe the world. His strategic proposition, “learning from the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the West in order to resist the invasion of the western powers”, which was put forward in his book An Illustrated Gazetteer of Maritime Countries, has been inspiring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Chinese. And his book, Shi Bi Xing Jian, also showed his noble personality which was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onfucian scholars. According to his comments, readers have a lot of perception that, he was fond of giving quotations from classics, pursuing the beauty of truth. Of course, as his Confucian thoughts, the final destination was also showing his patriotism and the beauty of concerning reality and utility.

Key words:Wei Yuan; Shi Bi Xing Jian(《诗比兴笺》); giving quotations from classics; pursuit of truth; concerning reality and utility

收稿日期:2016-03-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ZW045);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1JD63);邵阳学院创新团队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唐飞凤(1974—),女,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图书馆馆员。黄建军(1968—),男,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B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6)03—0025—06

猜你喜欢
引经据典魏源求真
张锦绣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喜极而“弃”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恢宏博大 引经据典 史料丰富——高国藩先生《中国巫术通史》出版
漫画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
采他山之玉,彰华美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