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激波
全媒体时代县级电视台节目应变之策
□ 何激波
传统媒体真要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必须增强自身竞争力、焕发新的活力,始终坚持好服务大局、服务好当地党委政府,服务好当地企业和市民,并努力提升新闻和节目的质量,创新生产对口的节目,这是立台之本。
县级台;节目;创新
这两年,可以说传统媒体踏入了最严峻的时期。如果说报纸的订阅量和经营数据遭遇了断崖式的下跌,那么电视台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竞争压力令人窒息,经营创收逐年减少。姑且不说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仅仅个人智能化手机的普及就已经让几乎各种年龄段的观众一批批远离了电视。省级卫视尚且如履薄冰,地方、县区级电视台就更加艰难。如何把观众再拉回电视机前面?这需要对自办节目进行创新,及时大刀阔斧砍掉既没有收视率、影响力,又不能产生效益的栏目,增设本地市民关注度高、又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栏目。这对于县级电视台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分家,经营压力增大,敦促节目创新
我国县级电视台大多建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电视机潮水般涌进家庭,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这是地方电视台顺应时代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媒体进行了多项改革,特别是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改革更为彻底,比如佛山等地,2005年网络与电视彻底分家;南海电视台合并到佛山电视台,成为一个频道。这意味着电视台每年几千万的创收任务几乎都要靠插播广告和活动收入。
作为客户和商家,目前可以选择中央、省市、网络媒体和户外广告牌,足有几十家高大上的媒体。县级媒体只覆盖区域较小的范围,在级别上,也是最低等级的,连“夹心阶层”都算不上。作为南海频道,毗邻广州,中央、省级媒体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地盘。《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二十多个媒体都在这里设立了工作站。
不久前,南海区委宣传部召开了一个相关部门、镇街和媒体联席会,通报近期各地的宣传重点和各项活动,中央、省市和本地的20多个新闻单位以及网站、新媒体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原本是一个宣传报道策划会,最终变成了自我推介会、寻求合作会。些许“变味”的会议背后,隐藏的是各级媒体竞争的“白热化”,这块地盘作为媒体眼里的“媒矿”“富矿”,自然吸引了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驻,爆发式的“蛋糕”抢夺战在所难免。这也是地方媒体生存艰难的一个缩影。
在地方政府要努力与“高端媒体”合作的强大舆论背景下,本地的电视媒体该如何兑现“守土有责”的承诺?该如何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革新呢?笔者认为,还是得从节目的突破和创新上下功夫。
(二)节目老化、新闻拖沓,呼唤节目创新
由于人员以及经费的原因,县级电视台的自办节目架构一般来说都比较单一,无非是本地新闻、专题或者加上少儿节目、旅游节目之类,每天自办节目的时间大概在30分钟到50分钟之间。
本地新闻大多以政府会议、政策之类的题材为主,也就是所谓的宣传类的新闻,这种新闻一般都在3分钟左右,空话套话多、信息量少,冗长拖沓,缺乏新意。反之,民生类别的少,鲜活的、时效性强的、可视性强的新闻少。专题节目则多为把新闻拖长,加上几个同期声,既没有深度也没有看点。记者应付了事,观众就不买账,何况100多个频道任选,谁还会忠诚于地方电视呢?观众流失了,广告商自然不再看中你了。
(三)媒体竞争、手段多变,迫使节目创新
媒体竞争白热化,迫使一些传统媒体积极转型。网络、微信的普及,让传统媒体看到了新的拓展空间。目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传统媒体都在尝试改革,原来定位不同的媒体正在向不同领域发展。比如佛山日报、佛山电台和《珠江时报》等媒体都组建了航拍队,与电视台一争高下。《珠江时报》更是直接高薪从电视台挖人,组建全媒体部门,并打算购置微信视频转播车,涉足原来电视台专属的直播、宣传片、专题片等领域。
电视台在这一竞争过程中,仅存不多的优势之一就是节目的制作。除了新闻是专属的资源,还能让部分市民继续关注;其他的专题节目只能靠质量和内容来支撑。这虽然也是电视台法宝之一,但一旦节目质量下滑、滥竽充数,这个阵地也就难保了。
所以从开源节流的角度来说也好,从扩大影响力的角度来看也好,节目的存在,要么追求效益,要么追求口碑,不符合这两条标准的就只能被取消或整合。尤其是一些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源的、美誉度不高节目,存在的价值微乎其微,应该迅速取消。
(一)核心节目是服务大局、贴近观众的节目
基层媒体与中央和省级媒体比较,虽然“高度”欠缺,但“土行孙”的“贴地气”特点明显,其灵活多变的优势更是大台无法比拟的。基层媒体人有更多时间和机会与各个单位混个脸熟,了解各行各业,与市民有良好的关系,长年来已经有了足够的积淀。无论是宣传还是经营,可以做得更到位、更能满足客户的所需所求。
去年,佛山电视台南海频道新闻部在原有《南海新闻》《有话直说》《媒体话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上马了广东省第一档公益慈善栏目——《点行善》,这个栏目既搭建了政府和爱心企业援助弱势群体、与之沟通的平台;也预示着南海频道这一官方媒体向“爱心媒体”的转型。一年来,栏目组成功策划了《尼泊尔救灾纪实》《南海垂直马拉松比赛》《颖基金成立》《救助早产儿》等系列活动和节目,得到了南海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肯定,主持人还被选为南海“慈善代言人”。
此外,访谈节目《有话直说》也由日播改为周播,每期节目时长从15分钟增加到25分钟。栏目从室内走出户外,走进企业、商场和村居;把电视台的影响力、节目和主持人的号召力从电视屏幕扩大到南海各个区域。节目从“端着架子”向“俯身倾听”转变;选题宗旨从“高大上”向“贴地气、听民意”转变。其中与南海政协合作的6期《委员聚焦》,就是南海区政协走近群众、直联群众,架起政协和广大市民沟通桥梁的创新之举,在区“两会”上,受到了区委书记和政协主席的两次点名表扬。
《南海新闻》作为分台的拳头栏目,在内容上更突出了政府的重点工作报道,用主打报道、系列报道体现深度;用电视和手机现场报道、用采编速度体现关注,创造了多项开先河的采访报道。首次派出记者参与国际救援活动,参加尼泊尔地震救助的报道;首次派出记者参加全国两会报道;首次出动航拍飞机报道新闻事件等等。2015年的平均收视率,在自办节目中稳居第一。在佛山台和省台的用稿数,也位列五区前列,多篇作品获得了广东省“好新闻”二等奖、三等奖,佛山市“好新闻”一等奖。
(二)把服务宗旨真正融入节目中
传统媒体的转型,首先应该是服务意识的转型。服务好大局,团结好群众,才能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服务要找准契合点。以南海频道新闻部为例,去年初,抓住新区委书记上任这一契机,策划了大型系列专题报道《行进镇街看精彩》,让主持人和记者走进7个镇街,将每个镇街的发展亮点和民生工程拍摄成专题片播出,并把视频交给新任书记。这个策划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肯定,我们在服务镇街的同时,也让新书记对南海有了直观和初步的了解。
服务要到位。产业和文化是南海的两张大名片,之前各级媒体的宣传虽然都有报道,但不能形成系统的策划,都是碎片化的、零散的。针对南海2000多间大中小企业,今年南海频道推出了大型产经类节目——《产业最前线》,结合各级提出的“工匠精神”也在进行系列策划。节目组走访了广东金融区、佛山高新区和各个镇街,希望将这档节目作为一个平台,充分展示南海各个镇街的特色产业,沟通南海几千家企业。为此,宣传部也高度重视,还专门发文,希望各有关单位和镇街支持这档节目。这种服务虽然不是“高大上”,但正是政府和企业所需要的。用一个商会会长的话来说,就是“帮忙帮到了点子上”。
服务要走进基层、贴近民生。贴近民生不仅仅要反映民间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要引导群众的价值取向、传承优良文化。南海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代文教昌盛、人才辈出。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南海从没有过系统的影像记录和视频资料。为了弥补这一空白,我们为南海的历史文化和档案留存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就是在新闻中间,开辟一个小板块——《岭南印记》。用寻找、探求的眼光,去发掘那些沉淀的历史和文化,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年味》和《南海古村》一、二季,收视率、微信浏览量和好评都超过任何一档栏目,档案局还为此专门划拨经费予以支持。
(三)把做节目和做活动高度结合起来
基层电视台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面临宣传的任务,也有经营的压力,在分工上也没有那么泾渭分明。考虑到宣传和经营的双重需求,南海频道目前设有新闻部(新闻和节目合并)、经营部和综合部,也就是说,新闻部要承担宣传和活动执行的双重任务。以前南海频道的活动都是节目部在承接,新闻部只是做节目,从来没进行过录播,更别说直播了。考虑到目前的商家不太感冒硬广,更注重搞活动、聚人气,于是,新闻部决定调整思路,大胆“尝鲜”,把直播和录播变成常态工作,使节目和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充分极致地发挥好电视台这一独特的优势。
在操作上,这两年,新闻部策划了南海非遗、环保、古村“一天游”品牌系列活动,用主持人带队的方式,吸引广大市民参与。并把活动制作成节目播出,先后与南海规划局、旅游局、环保局和妇联合作,成为扩大影响力、开辟创收亮点的节目。
此外,还承办并现场直播了南海区“百村篮球赛”开幕式、世界咏春大赛、垂直马拉松、徒步等20多场具有影响力的活动,并把这些活动的精髓制作成专题节目播出,影响广泛。
宣传与经营是互为促进还是相互掣肘?如何平衡好?这一直是困扰基层电视台的难题,能否处理好这一关系,事关台的走势和发展。
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割裂宣传与经营之间的关系无疑是舍本逐末;新闻部的记者、编辑如果没有经营意识,等于是绑住了手脚,浪费了广泛的人脉关系;经营部的从业人员如果没有策划能力和对节目的熟悉程度,也是自断双翼,无法向客户推荐自己的节目,无法通过媒体的优势平台去满足客户的需求。一盘棋如果都是活眼,那全盘都会动起来;同样,如果人人都是多面手,全台就活起来了。
为此,南海频道新闻部在去年首次策划大型的专题系列报道——《行进镇街看精彩》,由经营部员工招商,成功获得40万利润的创收。又通过节目创新,开办了慈善栏目——《点行善》,通过与南海慈善会和一个房地产公司三方合作,总共引入启动资金120多万元。
同时,又与卫生局和医院合作,推出《卫你》专题栏目;与公安局合作,推出《微警视》。由于节目内容有助于市民的健康防护和安全防范,不仅可视性强、收视率高,也带动了经营部门的招商和效益。宣传与经营的合理融合,收获的不仅是观众的回流,也是队伍的成长,推动了全台效益的提高和良性发展。
全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即时的传播每时每刻都在冲击传统媒体,哪怕只是碎片化、表面化的信息,仍迎合了大部分工作忙碌的现代人。传统媒体真要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必须增强自身竞争力、焕发新的活力,始终坚持好服务大局、服务好当地党委政府,服务好当地企业和市民,并努力提升新闻和节目的质量,创新生产对口的节目,这是立台之本,不变则废,这也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具体体现。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电视台南海频道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