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飞
(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来自家校合作的视角
高飞
(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摘要:心理健康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关注高校自身的教育作用,而忽视了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家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自主意识强、追求非主流的“90后”大学生,构筑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参与的家校合作新机制,对其心理健康的预防和维护起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90后”大学生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一个“狂风恶浪”、“疾风怒涛”的人生过渡期,也是“第二次诞生”和真正实现“心理性断乳”的人格再构时期[1],其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清华大学朱令砣中毒案、马加爵案、复旦投毒案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悲剧,向人们敲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警钟。2011年2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强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全国各高校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咨询室,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建立了四级心理健康管理模式:校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院级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护航员,在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防止危机发生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这种只关注校内工作而忽视家庭因素的心理教育管理模式也暴露出了其片面性。心理学相关研究指出,家庭结构[2]、独生子女家庭[3]、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4]、家庭经济情况[5]等在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处理以及新环境适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维护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 家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家庭与学校只有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稳定。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90”后大学生的生长年代,正值中国社会、经济发生转型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手机、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更新加快,知识爆炸式增长,为这一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看世界的机会,也使得“90后”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在个性发展上,自我中心意识强,追求独立的自我,更加寻求摆脱父母的控制,容易在非主流上产生狂热追求和崇拜,表面老练,而内里幼稚;在思维发展上,辩证逻辑思维成为主要思维方式,可以通过表面现象分析出问题本质,但有时不假思索,鲁莽行事,极易受到网络上不实信息的蛊惑而做出不计后果的事情;在道德水平上,价值观念多元化,不但能从国家利益考虑问题,更为关心自己的利益,逐步认识到规则的协商性,能够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事件,推崇民主,处于道德自律阶段;在社会性发展上,不但可以独立、客观评价自我,还能站在他人角度较好考虑问题,朋友、同学取代父母,人际关系问题显现,宿舍矛盾时有发生。因此,“90后”的这种心理特点迫切需要家庭、学校共同为其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二、家校合作的基本理念
一份家校合作研究显示,家校合作的态度上,仅有不到5%的家长非常认同并且愿意参加到家长义工的合作中来,而能主动与高校的辅导员或是心理教师取得联系,或是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去的家长仅占调查人数的4.65%,这表明大部分家庭并未意识到家校合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中的重要作用[7]。阎秀丽等人(2013)[8]提出了家校合作的“家校合作互动”理念,指出要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性质、学校和家长的角色、家校合作的性质等基本问题上转变观念。家庭教育是人的第一次教育,具有延续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义务的、不可推卸的教育;而学校教育是人的第二次教育,是具有服务性的教育。两者合作具有优势互补的作用。在子女培养上,父母占据主动角色,是一对一的教养;而学校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培养。如果家庭也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就会将主动意识带到培养的过程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构建学校为主导、家庭参与的家校合作新机制
家校合作现在已经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研究热点,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而要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必须要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参与的新机制。这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服务性特点,也发挥了家庭的主动角色作用,加强家庭与学校及时、对等、双向的信息沟通,多层次提高防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壁垒。
(一)建立家校合作制度
现代大学是建立在章程之上的,其运行要有据可依。同样,对于家校合作制度也应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确立,从而保证规范性和连续性,这既可以让学生工作者规划和利用好现有资源更好地为学生及家长服务,也保证了家长参与的有据可依,并指导和规范家长参与学生管理的行为。制度的确立可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建立的家校合作制度,应以现有法律、法规及高校管理规章制度为依据,不能侵害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二是合理性或有效原则,制度的制定是以更好地实现保护学生心理健康为宗旨,确保家校之间沟通正规化、常态化和顺畅化;三是非强制性原则,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应是建立在自愿原则基础上的,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须遵循协商、民主原则,切实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与时效性。
(二)发挥学生工作部门的保障作用
学生工作部门应发挥服务功能,建立完善家校合作的保障机制。首先,学生工作部门应保障和监督家校合作制度的有序开展和实施,积极组织和规划实施纲领,在辅导员人才培养、组织构建、后备资金等方面保障家校合作的开展[8];其次,学生工作部门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优势,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技能培训,开拓和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并随时举办针对特定问题的学术沙龙,使老师之间交流对该问题的看法及应对方式。针对不同心理问题学生,定期召开家长老师座谈会,使家长与老师直接面对面探讨问题根源和解决方法。举办相关校园活动,增进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和合作氛围,切实推进家校合作的开展。
(三)加强辅导员的主动性与家长能动性的双向沟通
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辅导员工作处在学生管理和培养的最前线,是多级体系的基础,也是最关键、最重要一环。这是因为辅导员最贴近学生、最了解学生,也是学生最赖以依靠的导师和挚友,能时刻起到对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的主导作用。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要发挥其主动性,积极联系学生家长,建立双向沟通机制,从而调动家长的能动性,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第一,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帮助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9]。由于受社会变革大背景的影响,“90后”大学生不但自主意识强、追求非主流,而且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更强烈。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及时有效沟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特殊家庭的大学生,家校合作对于维持其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为重要。以单亲家庭为例,学校不但要从物质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关怀,更要协助家长一起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帮扶,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动态。对于家庭困难学生,这类学生不单是经济上的困难,更有自卑、消极的情绪,此时老师要帮助其树立“人穷志不短”、“积极读书”的观念,也要帮助家长多关心学生,从心理上“脱贫”。
第二,辅导员应与家长共同商讨、共同理清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本质和根源,有的放矢,真正做到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媒体报道的诸如“大学生脏衣服袜子邮寄回家让父母洗”、“宿舍脏乱差”、“新生中的齐全哥”以及“宿舍宅男女”等现象,反映了当今大学生不能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 去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少数大学生还未建立起“自立”的人格特征[10],这提示大学生未获得对自己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任务的广度和难度的确定;日常经济开支方面的购物、交友、习惯等的数量分布;文化、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是非、好坏以及个人行为习惯、选择等的自理能力[11]。这就需要辅导员与家长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及时双向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形成“自立”人格,获得“自理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独立自主,形成完善的心理特征。
第三,辅导员与家长之间要建立起多种渠道的沟通联系。现有的最为普遍的方式是电话、短信联系,可随时、随地沟通,针对性和时效性强,对偏远地区学生家长最适用。其次,建立家长QQ群、飞信群或MSN群,能多人、同时交流,并传收相关文件,可更好实现沟通。最后,微博、微信已成为当今最为流行的网络社交平台,辅导员可建立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号,及时发布校园文化活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及其他学生活动图片、视频或文字材料,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大学生活状态,切实提高家长的能动性,为家长配合辅导员调节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帮助。
最后,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直接参与者,要及时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记录工作,如山东师范大学实行的“周五谈心日”,制定了规范的记录格式,要求全校辅导员每周五要与学生进行谈话,并将谈话内容记录下来,保证了所有老师之间可以交流和沟通;对于家长反映的学生相关情况也是如此,应做好记录,随时查看,并将学生的相关谈话记录展示给家长,从而保证家校合作的有序、顺利开展。
总之,家庭与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一个最重要、最本源性的目标,便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做到学校与家庭的默契配合,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J].高教探索,2005(1).
[2]张茂运,何光伟,刘琼.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
[3]曾菁,沈针,陈海霞.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3(7).
[4]罗薇,戴晓阳.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6).
[5]陈军,周少贤.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4).
[6]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7]李斌,邵蕊.家校合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2(4).
[8]阎秀丽,苑旸,宋真.基于家校合作互动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
[9]高飞.心理援助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资助路径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10]黄希庭,李媛.大学生自立意识的探索性研究[J].心理科学, 2001(4).
[11]吴继霞.大学生自理能力现状分析及其培养[J].心理科学.2007(4).
(责任编辑:付元红)
Constructing the New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chool-Family Cooperation
GAO Fei
( School of Psychology,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
Abstract:The college mental healt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alent cultivation. Most of the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ers only focus on the role played by the university itself, but seem to fail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factors on it. Not only universities but also families play a key role in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 It is important to construct the new mechanism in the preven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college mental health, which school-family cooperation is made up of university as the leading factor and family as participating character, for the strong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and pursuit of non-mainstream of the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school-family cooper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85(2016)01-0091-03
作者简介:高飞(1986-),男,山东泰安人,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收稿日期:2015-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