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 霞
巧用学具有大妙处
文/董 霞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时离不开学具的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具的使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巧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年级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我就充分让学生利用学具来理解平均分”。我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帮小猴子把8个桃子(图片)分成两份?学生通过分桃子,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巧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我们知道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例如,教学“26+3”时,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把3根小棒(或3个珠子)与6根小棒(或6个珠子)合在一起,用“6+3=9”表示,然后跟20合起来就是29,可以用“20+9=29”表示。再如教学口算退位减法“30-9”的时候,可以选择小棒这种能有效体现“破1当10”的学具,学生可能把一捆小棒拆开变成10根,从10根里减掉9根,剩1根,抽象出“10-9=1”,借助学生把2捆与1根合起来的操作抽象出“20+1=21”。学生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退1当10”。
巧用学具,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几何表象 小学数学中学习的几何体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学生并没有系统地研究它们。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几何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巧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学具操作中,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学具操作中,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使用合适的学具,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大量感性材料,找出有规律的现象,学会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和途径,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青云街道明珠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