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水科学”课程开发实践

2016-09-03 08:40金华星
教育家 2016年28期
关键词:科学课程教育

文/金华星

“小学水科学”课程开发实践

文/金华星

问题的提出

绍兴人文的涵养——水乡学校开发“水科学”课程得天独厚

浙江绍兴是著名的水乡,境内江河纵横,湖泊密布,万桥静卧,轻舟穿梭。绍兴的历史是一部治水发展史,继大禹之后,越王勾践建山阴古水道,东汉马臻营八百里鉴湖,晋凿运河,唐连海塘,明汤绍恩造三江闸……水利之业,代有所成。绍兴的经济与水密不可分,“鱼米之乡”的农业离不开水,“黄酒之乡”的工业源于水,“舟行碧波”的运输业赖于水,“万桥之乡”的旅游业兴于水……地域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首选,水乡泽国的绍兴呼唤“水科学”教育,水乡学校开发“水科学”的课程势在必行。

学生需求的呼唤——水乡学生对“水科学”教育情有独钟

水乡少年儿童天天见到水,时时玩着水,爱水乐水的天性更使“水”成为他们熟悉的生活伙伴。但他们真正了解水吗?知道保护水、节约水的办法和道理吗?“似懂非懂、若即若离”的时候正是“启发”的“愤悱”时刻。选择“水科学”的课程资源正顺应并且满足了水乡小学生的这种需要:帮助他们去学习、探究,指导他们去发现、实践,推动他们去学习水科学的知识,探寻水世界的秘密。学生的需要就是开发课程的方向,这是开发“水科学”课程最大的价值选择。

社会责任的担当——以专业的方式承担起教育使命

社会经济发展了,但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水污染、水危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同样层出不穷。课程实施期间,浙江省委发出“五水共治”总动员的号召,并迅速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响应。开发实施好“水科学”课程是主动接轨社会、勇于担当使命的现实举措,更是学校和学生参与这项民生工程的“专业选择”。通过教育和实践,孩子们在知水、识水的基础上,更加亲水、爱水,更加惜水、护水,从而成为一个自觉保护水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好公民。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9月之前。散点尝试阶段,如《科学》课中的“水”、《语文》课中的“五彩池”等学科教学中的点;“大禹治水精神代代传”“请节约每一滴水”等班队活动中的点;“保护环城河、保护母亲河”“不向河中倒垃圾”等假日小队实践中的点……这些断断续续的来自身边、来自生活的有关“水”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既受学生欢迎,又能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的课程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和感性基础。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2 年8月。组建课程开发研究组,搭建水科学课程的总体框架,初步构建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模式,普及水科学知识。基于地域资源、学校精神、学生需求,开展水科学教育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识水、惜水、护水、节水”的意识。

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5 年9月。进一步梳理“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育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有层次的水科学知识教育,形成完整的水科学课程教材体系,编写出具有学校特色、利于学生学习、便于学生实践的“学与做”手册。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五水共治”的要求,浙江省教育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助力“五水共治”共建美好家园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将‘五水共治’内容融入相关课程中去”。这给参与课程建设工作的老师极大的鼓舞。学校将自编自印,经逐年实践而不断完善的《我们与水——“学与做”手册》送至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经3年多时间的实践检验,《小学水科学》课程荣获绍兴市第三届优秀学校课程评比一等奖,同年12月,又被评为浙江省第三届“精品课程”。

第四阶段:从2015年9月起,越城区教育体育局发文,将“水科学教育”课程成果推广到全区小学,《我们与水——“学与做”手册》也作为越城区地方教材,在全区的28所小学使用。

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一是凸显课程设计。前置《课程纲要》编制环节,厘清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关键要素,确保课程顶层设计规范、科学、明确、有序。首先是课程名称,反复比较《小学水科学读本》《小学水知识教育》《水科学ABC》等,最终确定为《小学水科学》,在不断“调焦”的过程中,努力使课程性质更正确,课程实施更明确,课程目标更准确,课程资源更精确。其次是课程性质,《小学水科学》是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一门以水科学教育为中心,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小学水科学》试图强化学习方式的培养,发展学生综合实践探究能力。再次是课程目标,水科学教育的核心是“人水和谐”,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实施对水、对自然、对环境、对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教育。具体目标为:在应用实践中提高对水科学的认识,在“识水、用水、惜水、护水、治水”等的“学与做”实践活动中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最后是课程内容,在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工程、水经济等10个方面,通过文献收集,掌握水科学教育的动向和主要研究成果,明确方向,把握切入点,解决好“深奥的水科学知识在小学生中普及”的问题,把握好科学性与形象性的关系,最终确定了“识水、用水、惜水、护水、治水”等5个方面为主要内容。

二是创新实施形式。首先,完善组织方式。“课内必修”:以微型课为主,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时间为辅;每三周设置一节“我们与水”指导、交流、展示课,排入日课表,确保教师落实。“校内选修”:按需分类,组织“开题论证课、疑难解答课、实验操作课、方法指导课、成果展示课、汇报交流课”等多种课型供学生和教师选修。“校外自修”: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聚焦生活、聚焦社会,开展水科学知识的“学与做”。在自主的社会实践中长知识,在自觉的参与活动中明道理,在经历和体验中感悟节水和护水的重要。“活动先修”:开展水科学知识实践成果评比,举行“我与水”的故事、征文、绘画、科学实验、调查报告等竞赛,让学生在评优竞赛活动中自觉践行,深化实践。其次,拓展学习渠道。畅通“社区学习渠道”,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水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组,在节假日开展学习、实践、考察活动。在世界节水日、中国水周期间,开展节水、用水、护水、治水宣传,参与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治水、护水活动。优化“家庭学习渠道”,利用家长会、短信、书信等互动平台,通过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水科学课程,支持并参与孩子用水、节水的“家庭探究活动”,帮助孩子开展“生活型”水科学学习实践活动。建立“校际学习渠道”,建立起塔山小学、斗门小学、东湖小学等校际间的师生互动、互学的水科学教育学习研讨机制,开展校际之间的水科学教育合作交流活动。

〉〉表1

成果的主要内容

开发并开设了浙江省第一门系统的小学水科学教育课程,完成了课程的整体架构,填补了小学水科学课程的空白。

“水科学”的内容博大庞杂。而小学生的课程需要更简约、明晰,“水科学”内容需要浅显、通俗,才能利于学生探究、实践和学习。

一是主线化整合。为了在有限的学段内让学生了解“水科学”的庞大体系,我们设计了“主线化整合”的方法,确定了“水文知识、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利用、水文化”等五条主线组织学生学习探究和实践体验(如表1)。

二是结构化梳理。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静态的单科的文本教育,需要组织大量适宜学生的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识水、用水、惜水、护水、治水”等五种活动形式,纵向贯穿三至六年级,分别在这四个年级横向铺展,形成纵横交织的结构化网络,既统筹兼顾,又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如表2)。

〉〉表2

〉〉表3

三是序列化组织。“水文知识、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利用、水文化”以明线排列,“识水、用水、惜水、护水、治水”以暗线铺展,在四个年级中纵横交错,以“阅读材料、展示交流,实验探究、游戏尝试,动手制作、动脑创造,思路碰撞、点子建议”等专题活动穿梭交替,既避免重复、又克服遗漏,既考虑适切性、更关注递进度,既有涵盖面、更具平衡性,明暗交织,动静交响。三年级的有关内容(如表3)。

编写出版了浙江省第一套小学水科学教育配套教材,全面总结整理了小学水科学教育阶段性成果的学材呈现。

一是名称功能。制订完善《小学水科学课程纲要》,形成了整套教材的框架内容、体例结构、栏目板块、基本目录。编写了《我们与水——“学与做”手册》。其中“我们”是指:我们小学生、我们学校、我们家庭、我们社区、我们绍兴、我们浙江、我们中国、我们人类;“水”是指:水是什么、水在哪里、水有什么用途、水是怎样变化的、水如何运动、什么是水环境、水环境现状如何、水资源如何开发、如何爱惜水、怎样保护水等等;“‘学与做’手册”是引导学生学习水科学基础知识的读本、指导学生实践探究的指南、便于学生记录学习实践过程的记载册。

二是体例体系。在编排体例上,以主题为点,以栏目为线,分册呈现“学”与“做”的体系;在编排形式上,力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生活性、兼顾应用性、体现开放性、落实体验性;在学习引领上,提倡自主学习、强调团队合作、促进成果共享、方便多元评价;在活动预设上,关注“学与做”一体、引导“知与行”统一,学以致用、用中明理。在市水城办和区教体局的支持帮助下,编写完成了具有浓郁绍兴地方特色的整套四册教材《我们与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编写出版《伟哉大禹》作为配套学习资料,启引学生传承大禹精神,参与“五水共治”,为保护水乡的青山秀水再作贡献。

三是栏目目录。第一、第二册栏目为:故事乐园、游戏天地、动手动脑、我的点子、民谚诗谣、评价寄语。第三、第四册栏目为:阅读园地、尝试发现、考察探究、创新点子、歌曲诗文、在线充电、评价寄语。

完善了《小学水科学》课程的整体实施,尝试了以拓展资源为开端的课程开发模式,为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全面展开积累了经验

首先,组织建设。水科学教育研究院:研究课程开发和实施,解决和指导具体问题。聘请2名水利专家为学校“水科学教育”校外辅导员。水科学教育教研组:制订水科学课程教学计划,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总结交流经验。组建以科学教师、综合实践课教师为主的学校水科学教育骨干队伍。水科学教育评价组:具体负责对课程内容、实施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学习成效等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

其次,制度建设。课程管理制度:落实“进课堂、进教室、进家庭”的三进制度,加强常态化管理。课程评价制度:根据水科学教育的特点,构建起课程、教材、教学等综合评价体系,探索有效的评价方式。基地建设制度:加强“水育名师工作室、水未来实验室、水上人家陈列室”等三室管理,创设有利于师生、家校、校区合作互动的机制,搭建开展水科学教育学习、实践、探索、交流的新平台。

再次,评价创新。评比式评价:对学习活动、实践考察、方案设计、成果成效等个体或团队的评比,客观全面的评价水科学“学与做”的成效。互动式评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等形式,进行交流、组织讨论、安排反馈,通过现场演示操作,作品展览等,开展水科学学习的全程评价。展示性评价:运用板报、展板、自编小报、通过学校演讲、班级的魅力教室专栏、社团活动学习成果展览等阶段性、总结性评价。

最后,资源建设。一是学校家庭资源。利用校内的河、桥、树林、草地、种植园、养殖区和家庭日常生活等资源开展水科学教育。开设校内小河水质变化观察区、建好水生小动物养殖角、扩大小小种植园、新建“禹露”水文观察站、设立秋氏环保治水基地,建立部分水科学仪器设备向班级出借制度,方便学生自主探究。新添置有关水科学的图书20种计300余册,增订相关报纸杂志。二是社区地域资源。利用绍兴水乡资源,设立大禹陵、治水广场、小舜江水库等考察实践基地,开发设立学校周边社区的地名、水名、河道观察点,确定考察内容,聘请社区、街道有关人员为辅导员,进行水科学教育指导。三是学生自身资源。本校学生中有70%以上是来自外省市的来绍务工者子女,他们家乡的水情、水文同样是很宝贵的课程资源。四是校园网络资源。利用班级QQ群,上传有关水科学的内容、提供学习资料、交流“学与做”成果,上传微课、视频,链接“绍兴水城”等专业网站,开辟知识窗、探究屋。五是配套校本教材。《我们与水—“学与做”手册》共4册,《伟哉大禹》文化教育读本。六是“五水共治”背景下的社会、媒体资源。及时收集省、市、区及社区、单位有关“五水共治”方面的信息,使学校的水科学课程与社会的“五水共治”行动紧密相联。积极组织好绍兴晚报小记者、社教办假日少先队活动、水城办专项宣传竞赛等联办活动。

成效与反思

《小学水科学》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课程获奖。2014年6月,《小学水科学》荣获浙江省绍兴市第三届优秀学校课程一等奖;2014 年12月,《小学水科学》入选浙江省第三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二是领导盛赞。《小学水科学》课程的开设和《我们与水》教材的编撰,受到浙江省委夏宝龙书记的高度评价。2014年夏书记亲自写信称赞学校“为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做了积极有益的事情”,勉励孩子们“继承大禹精神,传播水文化,爱护水资源,为家乡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地更净做出更大的贡献”。2015年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在“绍兴市创编水科学校本教材,深化育人工作”的汇报材料上批示:“编这样的教材有意义,省教育厅可作些调研推广。”三是好评如潮。《小学水科学》开设以来,受到了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钱江晚报》《青年时报》《绍兴新闻联播》《今日传真》《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等媒体先后多次进行跟踪报道。四是经验介绍。市区退休教师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的老专家、老领导、老教师多次到校研讨教学;学校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邀请在全市课程开发研修班上作专题经验介绍;先后接待了“长三角”校长高级研修班、浙江省“杨一青名校长工作室”以及杭州、宁波、东阳等地教育界同行的专题考察取经,深受好评。五是区域推广。2015年9月越城区教育体育局发文,将“水科学教育”课程成果推广到全区小学,《我们与水——“学与做”手册》作为越城区地方教材,在全区28所小学使用。

优化小学生参与“五水共治”等社会热点的路径 以教育方式,主动作为——开发开设课程,使“五水共治”等社会热点工程转身为课程资源,使助力社会的实践活动成为学校课程。创造性产生独特的教育效应。作为课程建设,将其改造、加工、开发成适合学生、适合教学、适合学校的课程。发挥专业优势,使之姓“教”从“教”,合“教”为“教”,从现实生活、身边事物、社会关切中寻找出教育的主题和教育的素材、寻找出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属点,这是教育应有的担当,更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企盼。遵循规律,开发课程、开设课程、使之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立足源头,将其纳入整个课程框架,做好顶层设计。主题整合,既是科学的、又是人文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要揭露弊端,更要昭示美好;既是分科的,更是综合的……这正是教育开放所寻找的,也是教育人的专业期盼:既担当起了助推的职责,又开拓出了新的课程资源。

进一步反思 一是拓展研究。水是绍兴的灵魂,水乡的灵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水,在加强水文化建设的同时,开展水科学教育的研究意义重大。加强学术研究,指导教育实践,积累经验,形成品牌,走出绍兴,走向浙江,保持在全省水科学教育的领先地位,形成水乡绍兴的教育品牌项目。二是加强指导。组织编写《小学水科学》教育指导用书,收集编印《小学水科学教育设计集》,进一步规范小学水科学课程实施管理。三是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以水为媒介的“全科”课程的深度研究,加快“水科学”领域的课程整合步伐。

本文系浙江省教研课题《“小学水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灵小学)

猜你喜欢
科学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