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
(即墨市特殊教育中心 山东青岛 266200)
对残障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的几点思考
刘浩
(即墨市特殊教育中心 山东青岛 266200)
学前期是对残障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康复教育对于此类儿童日后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乃至一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对残障儿童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补偿其心理和生理上的缺陷,防止残障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其自身潜能,使他们逐渐走出自卑,树立自信,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提高相应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为将来更好地接受特殊教育、融入和自立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抢救性工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社会、家庭、康复和教育机构的高度关注、密切配合与共同努力。
残障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思考分析
(一)改变认识。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常将残障儿童视为“聋子”“傻子”“白痴”“废物”等无用之人。由于这种自身缺陷和周围人的不良对待,往往造成他们缺乏应有的进取心和上进心。长期的负面影响使其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观念,自信心大大受损,心理、思想及行为活动时常表现出畏缩、压抑或极端等,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残障儿童的现实存在也致使其父母、家庭遭周围人以“另眼相待”,生活及心理上笼上了一层挥之不尽的灰色阴影。鉴于此,我们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宣传和正确引导,努力改变人们这种对残障儿童及其家庭的片面和不当认识。要让人们在理解尊重的前提下,多角度换位思考,改变对残障儿童默然、歧视的态度,做到不弃不离、倾注关爱。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慰藉,对生活充满信心。同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想方设法对其家庭多予以关注和扶持,通过诸如设立专项基金或康复补助金等措施,努力提高在残障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这一群体的生活、学习条件,尽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1],使残障儿童早期干预、早期康复的问题真正落到实处,不错失学前康复教育的最佳时机。
(二)积极接纳。对残障儿童进行早期康复教育,让他们同健全人一起平等参与社会、自立生活是衡量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更是国家关注、关心残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体现。因此,全社会应积极拓宽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为残障儿童及其家庭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接纳氛围。要站在有利于他们成长发展和提高他们适应能力的角度,多倾听他们及其家长的心声,尊重他们的人格,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给他们提供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使其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并融入到周围和社会大家庭当中。例如,可以创造条件让残障儿童在父母的带领下到社区、公园、影院以及游乐场等公共场合参加集体活动;与健全小朋友一起合作玩耍、游戏;同邻里同事一起进行节日庆祝、社会实践和手拉手活动等[2],真正做到“残健融合、共同成长”,决不能因为残障而让他们远离了人群、隔离了社会,要让残障儿童在一个自然、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最终融入社会。
(一)端正思想。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茅于燕教授曾指出:“对残障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智力、语言、动作及其他能力等方面较同龄儿童发展得要差,就要及早到相关部门咨询、诊断。如果诊断出孩子的身心确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就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这一现实,而不要悲观失望、怨天尤命,更不能四处求医,总是期盼能有一种方法或药物使孩子的现况得到根本改善,这些努力往往是徒劳的。相反,家长首先要认清现实,及时端正思想、改变消极被动的态度。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达成康教共识,决不能认为孩子没有希望和未来了,要时刻以身残志坚、世人皆知的海伦·凯勒、张海迪、周婷婷等一大批楷模榜样作为自己内心决不言弃的潜动力,静下心来尽快考虑如何对孩子实施康复和教育,并将实际行动付诸于一时一日,真正使自己的孩子达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培养目标。
(二)重视家教。生活中,残障儿童的父母普遍存在着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社会压力。有的家长因碍于面子便隔绝了孩子与外界的一切接触;有的家长会在自责中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度溺爱、或是自暴自弃、不闻不问……类似这些无奈且随意性较强的错误对待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在不经意间变得自卑、懒惰、自私、娇气或个性倔劣、行为极端。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不惜时间更多的去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特殊需求,对他们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情绪变化等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分析,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日常的家庭康复教育和训练。如,经常陪孩子看图说话、进行言语交流;引导他们做好诸如穿衣叠被、整理床铺、清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带领他们外出郊游、参观或参加适宜的社交活动等。通过以家庭本位为起点而持之以恒地强化训练,帮助孩子逐步矫正身心缺陷、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积极配合。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一个残障孩子同样是一个家庭的重要角色。因此,作为残障儿童康复教育第一任教师的家长,不要因孩子的残障而失去家庭教育和康复的信心。相反要全面去了解孩子在学校或康复机构的实际状况和训练内容,并逐步学习和掌握一些诸如心理、感知、语言和运动等方面的训练方法。在家中可以结合学校老师的提示和指导,教孩子学儿歌、看图片、讲故事、做游戏以及进行类似“穿脱鞋子”、“洗手吃饭”、“洗脸刷牙”及“上厕所”等生活自理方面的家政生活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对孩子日常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地加以赞赏,绝不要吝啬当众一句句的“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我真为你感到高兴”等欣赏和表扬的话语,使孩子时时处处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我一定行”的自信。如此以来,通过家长一个时期、一个重点地训练来保持家校康复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共同促进孩子的康复与成长。
(一)残健融合。华师大特教专家江琴娣教授认为,残障儿童更需要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因为良好的学前教育不仅是为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更是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同时,我国《残疾人保障法》中也明确规定:“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3]现实中,很多残障儿童家长也碍于面子和周围压力,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普通幼儿园。鉴于此,普通幼儿园就要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在接收他们入园的同时,决不可以不负责任的让其“随班混”,而是应该拓宽办园思路,想法聘请特教专业方面的相关人员到园任教,并增设专职保育员或选聘康复指导师。在形式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走读、半托、全托等就读方式,并创造条件为每名残障孩子实施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4]。如,从孩子的点滴认识、点滴模仿做起,进行残健儿童间的对话交流,以及一对一扣钮扣、擦桌子、收拾玩具、倒垃圾等生活技能方面的专项训练;从残健幼儿间的日常行为习惯、互动活动等做起,培养残障幼儿的自信,提高他们的言语沟通能力、动手参与能力和与人合作交往能力。同时还要时刻提醒健全幼儿不能嘲笑、排斥残障孩子,教育他们要从小事做起,相互认识、互相尊重,真正做到残健融合、共同成长,为残障儿童将来更好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专业康复。残障幼儿学前康复中心是残障儿童进入特教学校之前至关重要的正规康复训练机构。但现实中,康复中心的有些领导、教师片面认为孩子要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成长主要是特教学校的事,孩子的将来与他们现在的关系不大,对残障幼儿学前康复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一个极端的错误想法。相反,对于进入康复中心的孩子,我们应切实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时期对于残障儿童一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改善办学硬、软件建设,配足配齐相关专业人员,认真做好入学残障幼儿的筛查分类、评估鉴定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原始工作。[5]同时要因人而异制定系统全面的周期性计划,根据年龄、残障级别、康复需求等进行精细分班、分类施教。日常通过专业康复设备和器材,加强对他们进行语言、感知、智能、肢体和韵律等方面的系统性强化训练,并辅以及时的分析、评估、总结和记录。从日常生活开始、从细节做起,为每名孩子将来进入特教学校继续接受康复教育提供可靠、详实的基础数据。
(一)加强宣传。目前,与健全儿童相比,我国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入学率、义务教育入学率普遍不高,各地差距也较大,究其原因,一个是有的地区特殊教育工作起步相对较晚或重视程度不够,再一个就是特教学校自身宣传的力度不够,致使很多残障儿童家长不知道有没有适合他们孩子就读的学校,即便有所耳闻,也不知道学校的管理、教育与收费等方面的情况。所以,各地政府要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充分认识到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加快和推动本地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努力改变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同时,特教学校也应该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时常通过电视、电台和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学校的宣传,包括学校的办学性质、招生类别、教育目标、收费情况及发展方向等,或是邀请家长或社会人士到校参观、举行专题讲座、专业知识培训、推荐和发放各种家庭教育资料、书刊等,并教给家长一些简单、必要的家庭康复教育手段与方法。同时还可以大力宣传通过康复教育、逐步矫正自身缺陷,最终成为身残志坚、自强自立的残障人士典范,使家长在走进校园、了解特殊教育的同时,树立起他们对特殊教育的信心,提高对孩子康复发展的希望。
(二)深入家庭。特教学校在做好宣传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走进残障儿童的家庭,或实施学前送教上门服务活动。在认真做好本地区残障儿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做进一步的了解,并给予适时的教育康复。此外,还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一起分析和正确认识孩子存在的实际问题,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认清孩子的成长目标和发展方向,与家长共同磋商康复教育的发展对策,让家长在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康教知识与方法。通过种种举措,切实做好孩子入学前相关情况的对接,为残障幼儿将来进入义务教育段的学习和生活做好铺垫。
(三)指导培训。特教学校还应充分利用自身专业及资源优势,通过辐射带动发挥自身的专业引导作用。除定期开展残障儿童康教知识培训班外,还要经常安排教师走进普校的随班就读班级、残障儿童学前班(幼儿园),就康复训练的相关知识对普(幼)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系统的康复教育计划,经常和老师们就每名残障孩子的情况进行交流探讨,做到现在心中有数,将来可以有的放矢。同时,还可以邀请普(幼)教师进校园、上课堂去亲身体验,开放特教专用资源教室对他们进行培训,或是将部分专用康复器械、设施借与他们使用,使普特教育工作融合顺利地展开,共同促进残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对残障儿童进行良好的学前康复教育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我们坚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地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人生开端。这不仅仅是他们进入特教学校接受教育的关键和基础,也是今后能够走出自卑、拥有自信、提高能力、融入社会之所必须。因此,在全面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对残障儿童的学前康复教育是非常必要、势在必行的。
[1]王琳玲,张合霓,陆园美.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的公共政策保障[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0(5).
[2]王淑荣,刑同渊.特殊儿童早期干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王培峰.我国学前教育结构性矛盾绅士——兼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政策困境[J].现代教育管理,2011(5).
[4]雷江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万慧颖.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 王占峰]
G760
A
2095-0438(2016)07-0113-03
2016-03-07
刘浩(1972-),男,山东青岛人,即墨市特殊教育中心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