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与“义”的辨析

2016-04-13 12:44王红岩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字学形声字义项

王红岩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大连 116081)



“意”与“义”的辨析

王红岩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由于“意”与“义”二者之间词义界限不明确,使它们在应用时常出现混淆现象。无论是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还是在一些语言学文字著作中,都经常对二者的使用持模棱两可的状态。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字学角度来阐述二者的异同。

意;义;《说文解字》

“意”与“义”二字常被应用在许多语言文字学著作中,如许慎《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给假借定义为:“假借者,本无其意,依省托字,朋来是也。”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自序》中说到:“盖文字之未立,言语先之,文字起而代言,肖其声而传其义。”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和《中国文字学》中提出了“三书说”,即象形,象意,形声。唐兰先生所说的文字的形声意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文字的形声义。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认为,唐兰先生把象意字和形声字分别与字义和字音联系起来多少还是有些道理的。而在《文字学概要中》,裘先生应用最多的则是“表意字”,在此书中关于汉字结构的变化,裘先生说:“汉字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成以义符为主。”在华白星先生《训诂释例》中有这样的话,汉字的长处就在于它的形体具有表义的功能。从上述所举的著作中使用“意”与“义”来看,“意”与“义”在表示“意思、意义”这一义项上常常被混用,而这种混淆现象不是个别的存在,而是一个普遍现象。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文字学角度来考释“意”与“义”的异同。

一、“意”字词义溯源

从“意”的字形结构来看,文字学者大致持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意”是会意字,“意”在《说文解字》中属心部,从心从音,从其字形结构上来看,它属于合体会意字。《说文解字》说:“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而另一种认为“意”是形声字,戴侗《六书故》:“疑当以音为声,否则声,读为音耳。《史记》云:‘项羽音噁叱咤。’《汉书》作“意”焉。音与意盖同声也。”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盖当从心音声。音读於今切,而意读於记切,双声相转也。”徐铉认为“意”是形声字,音声,故音入影纽,铉以锴谓于文心音为意故改之耳。如果“意”字是一个形声字,那么就要从它所从的声符入手,考释这个字是否是“意”的声符,这是决定“意”字本质的关键。《说文解字》:“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从言含一。”许慎认为“音”是一个指事字,就如“甘”从口含一同意。但是在《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中马叙伦认为,从“音”与“言”二者的古音上来看,“言”“音”盖本一字,《国语·周语》:“气在口为言,言皆有其意义。”故《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他又指出,“音”与“言”在传示思想、表白意义上是相同的,只是有繁简之别而已,所以字皆当从“音”而从“言”者,“音”“言”一字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三》:“甲骨文言音同文,不从一,言字重文。”也证实了这个结论。先有的“音”后有的“言”。“言”字其实是单纯或复杂的音所组成的,况且根据实际情况,表示言语与声音之字皆不可以象形、指事、会意之法造之。“音”故当从口,凡人音固欲传示其思想,表白其意识,故借以为语言之“言”。因此,“言”字是一个指事字,而非形声字。那么由此可知,“音”字也不是一个形声字,继而推论出“意”字是一个会意字而非形声字。

《说文解字约注》:“意,谓心之所思,蕴藏在内而未宣泄者为意也,今语恒连,称意思是已。”杨树达《文字形义学》:“意根于心而发于言,故从心从言,故从心从音,心先而音后也。”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中说:“言者心之声也。”由此可以看出“意”的本义是心思、意思,是一个人内心产生的想法。例如:

(1)《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2)《墨子·公输》:“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3)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4)《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段注:“意之训为测度,为记。训测者,如《论语》‘毋意毋必’‘不逆诈,不億不信’‘億则屡中’,其字俗作億。训记者,如今人云记憶是也。其字俗作憶。”

段玉裁把“億”与“憶”看作是“意”的俗体字。所谓俗体字就是异体字的一种,过去文字学家称流传于民间的文字为俗字,别于正字而言。杨伯峻把《论语》:“不逆诈,不億不信。”中的“億”解释为猜测;在《论语·先进》:“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億则屡中。”中的“億”也是“猜测”义。用心意去揣测则为料想,因此引申为料想、猜测。例如:

(1)《史记·项羽本纪》:“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站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生入关破秦。”

(2)《商君书·修权》:“废尺寸而意长短。”

而“意”的另一个俗体字“憶”,在章太炎的《说文笔记》中特别指出:“意”俗作“憶”,从二心,非古也。

《大学》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谓实其心之所识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郑云:“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按,厌当为猒,猒者,足也。从心音,会意,记切。汤可敬先生在《说文解字今释》中释“意”为意向,就是用心去考察别人的话语就可以了解他的意向。例如:

(1)《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2)《战国策·魏策四》:“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古人心意往往表现在情绪上,所以又引申为情绪、神情。如:

(1)林嗣环《口技》:“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江淹《卧怨别刘长史》:“始怀未及叹,春意秋芳惊。”

二、“义”字词义溯源

“义”字是由“義”经过汉字字形的简化而得来的。“義”字出现的时间较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记录。在甲骨文中“義”字的写法比较多,而“”(甲骨文甲3445,一期)这个字的写法被学者认为是最标准的。从这一字形上看,我们可以分析出“”字是甲骨文中“羊”字即“”与反转的“我”字即“”紧密结合而得来的。下面笔者就根据上述两个字字形来追溯“義”的词义。

《说文解字》云:“義,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显然,许慎把“義”看作为会意字,从“羊”与“我”二者的关系来看,既可以把“義”认为是祭祀仪式,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羊”则为祭祀品,“我”则是“祭祀者”,为国家祈福;又可以把它看作为统治者用“我”杀“羊”来彰显自己的王权。无论是上述的哪种解释,其实都蕴含着“关系”义,即“羊”与“我”之间发生了一定的联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威仪出于己,故从我,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有中断制也。从羊者,与善美同意。”《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宜”则是“应当,适当,合理”之义,因此“义”的本义是正确处理关系的道理或行动。如《淮南子·缪称》:“义者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则引申出“合乎正义标准的”。如《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儒家一向认为,超出常人的道德理想比个体的生命更宝贵,如“舍生取义”。而人要实现这种超我的理想就要打破世俗的观念束缚,坚定为公利而牺牲自己为意念,即引申出“死节”“殉难”之义。《荀子·不荀》:“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懼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人们认为那些为维护国家、民族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所具有的“义”是蕴含着非凡意义的,因此也就引申出“意义”“道理”这一义项。由于人们在处理问题时,都遵循“义”,而产生情感,因此引申出“情谊、友谊”之义。据《汉语大字典》记载,“谊”同“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仁义字也。”后都用“谊”表示“情谊”之义。其中“义”作为“意思”义讲的时候较晚,大约在汉朝之际。孔安国《书·序》:“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孔颖达疏:“考文而云义者,以上下事义推考其文,故云义也。”而这一义项一直沿用至今,并成为它最主要的义项。

三、“意”与“义”的异同

根据对“意”与“义”词义溯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异同。它们的混淆不是使用者主观的混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二者词义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共同点。从语音角度讲,二者读音相近;从词义角度讲,“意”有“意义、意思”的义项,而“义”也有“意义”这一义项,这就是二者的相同之处,尤其在二者都作为语素构成的同义联合词“意义”来表示语言文辞的内容。如段义、题义、句义等词中的“义”都是可以换成“意”的。

虽然二者在“意义”这一义项上有共同点,但是这并不能作为二者被混用的理由。从二者的本义上看,“意”的本义为“心中所想的”,从这个背景出发引申出“意”侧重的是主体的意思,即具有主观性,如含意、言外之意、本意等;而“义”的本义为“合宜的、正确处理关系”,从这个背景出发引申出“义”侧重的是客体的意思,即具有客观性,如字义、词义、语义等。因此,二者在使用过程中,一些已经约定俗成的或是专业的术语中含有“意”与“义”的词语千万不要混用,这也是汉语规范化的一个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笔者从文字学的角度来阐释“意”与“义”的词义在本质上的不同,虽然“义”字所表示“意思、意义”这一义项出现的较晚,但是现在已经约定俗成为大家所使用的符号,例如“表义初文、义符”等表示客观存在的意义时都应该用“义”字。对于那些文字学大家,如唐兰先生、裘锡圭先生的“象意字”与“表意字”等的使用,可以把它看作是术语的传承,是一种“特例”。但是这种特例并不可以作为我们现在文字使用的规范。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高明.古文字类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华书局,2013.

[6]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新订[M].北京:中华书局,2002.

[责任编辑靳开宇]

H1

A

2095-0438(2016)08-0082-03

2016-03-29

王红岩(199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猜你喜欢
文字学形声字义项
认识带“氵”的形声字
带“火”字旁的形声字
小议形声字
形声字运动会
《说文解字》部首文字学原则解析
“文字学”术语的早期使用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坡芽歌书” 的文字学解读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