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语境下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思路创新研究*

2016-04-13 08:12裴育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

王 丽,裴育萍

(长治医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00)



自媒体语境下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思路创新研究*

王丽,裴育萍

(长治医学院 思政部,山西长治046000)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等手机应用的普及,社会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搭建了师生平等沟通的平台,畅通了信息传播的通道,同时构建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消解了辅导员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和理性思维方式的弱化。在自媒体语境下,重新审视高校辅导员的德育工作,需要借鉴互联网“用户思维、简约思维、跨界思维”的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新进展。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2.023

一、“自媒体”及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随着智能手机及微博、微信等应用的普及,人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32。简言之,自媒体就是每个社会成员用来发布自己所见、所闻、所感事件的载体。如今国内最常见的自媒体有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自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信息传播呈现出新的三大特点。

第一,信息传播参与主体的平等化。曾经以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出现的传统媒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是与百姓生活相去甚远、高不可攀的媒介形式,曾经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发布的“权威”信息往往带有“神秘的色彩”和“理论的高度”。如今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等自媒体形式的发展,每个人面前似乎都放置了一台摄像机、一个麦克风以及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借助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每个人随时随地都能把个人的所见所闻拍摄下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再借助于各种手机应用平台发布到朋友圈获取关注,并且通过个人的思想影响他人。运用自媒体发布信息,不需要特别的培训学习,不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不需要高深的学术修养,只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就能完成。这种简单的参与方式使信息发布“飞入寻常百姓家”,使每个人都成为平等的信息传播主体。

第二,信息传播方式的链式化。自媒体环境下,每个个体都有关注自己信息发布的“粉丝”,当个体通过自媒体把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想,或者自己所关注的公共号信息发布到朋友圈之后就会有一批受众收到信息,这些受众通过转发再把这些信息发布到自己的朋友圈,以此类推。因此,自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通道是链式化的,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大大加快和扩展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第三,信息传播内容的同质化和碎片化。信息在链式传播的同时也有可能导致信息传播内容的同质化,即在同一时间大家纷纷关注和转发同一条或者同一类信息。“这就导致网络舆论传播出现了诸如会聚效应、放大效应、共振效应、溃坝效应等不少新效应。”[2]同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加上手机、网络、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的普及,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利用一切零碎时间阅读,阅读时间的零散性和碎片性等特点,导致信息接受者热衷于跳跃式的“速读”、一图解读式的“图读”和一句话说明式的“缩读”,这种快餐式的,以“信息琐碎、前后无逻辑关联、重复信息泛滥”[3]为特点的“碎片化”阅读,使得信息传播的内容零散化、碎片化。

二、自媒体对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影响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辅导员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自媒体为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自媒体是一种信息传播媒介,这种传播媒介以其新颖性、独特性、平等性、个性化等特点赢得了大学生的欢迎,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辅导员进行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第一,搭建了师生平等沟通的平台。不论是现代教育理念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主体—主体”[4]关系,还是大学生民主意识的发展对于民主权利和自身主体利益表达的需要,都要求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辅导员和大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恰好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自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搜索查看需要的信息,也可以迅速掌握其他高校的工作动态,因此辅导员不再是理论的“权威”,也不是信息传播的“单一通道”,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传播者”,辅导员和大学生是平等的“主体—主体”关系。同时自媒体易操作、易参与、受学生欢迎的特点,使其成为师生相互了解和沟通的主要平台,这一平台突破了沟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双方的交流和沟通创造了平台。

第二,畅通了信息传播的通道。首先,运用自媒体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微信公共号(例如媒体公共号、学校学生会公共号以及辅导员自创的班级公共号),通过关注微信公共号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丰富了辅导员的德育内容。其次,辅导员可以运用这一平台建立相应的群,作为通知信息的媒介,拓宽信息的传播途径,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拓展信息的传播范围。最后,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思路及依据,了解班级工作和学校工作的要求及思路,同时这一平台解除了大学生向辅导员咨询信息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助于澄清大学生的迷惑,内化德育内容。

第三,构建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形成的基本经验,教育指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自我教育指学生的群体自我教育以及个体自我教育。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如何发挥大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成为辅导员工作的主题。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低门槛、传播快、影响大等特点构建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构建班级微信群、班级微信号等形式构建学生参与的平台,此平台由辅导员指导,平台由学生自己操作,作品由学生自己创作,搜集学生的真思真想真感受,发布到学生互动平台上,用学生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影响和感染身边的同学,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另外,辅导员可以推荐学生关注相关公共号(例如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评论、各校学生处公共号等),通过关注公共号的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是学生自我内化的过程,是一种隐形的德育过程,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二)自媒体给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自媒体在给德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辅导员主体地位的消解。传统媒体传播方式中,辅导员通过知识积累和经验沉淀,在理论和知识储备方面都处于优势,因此具有话语优势,教师以其所掌握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产生了吸引力。在自媒体条件下,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主动搜索者、发布者,成为一个主动影响他人的主体。“信息来源的便捷化、多元化使‘师者’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地位被削弱。网络媒体的功能得到空前强化。”[5]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下,辅导员不一定是信息的首先掌握者,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通道,自媒体充分体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教育现象,消解了高校辅导员的主体地位。

第二,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在传统媒体传播方式中,信息通道比较单一,学校的环境比较单纯,学生接受的价值观内容也比较统一,主要通过课堂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信息发布者的多样化,媒体中的价值观纷繁复杂。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影响下,青年大学生容易出现价值观混乱。自媒体环境中发布的信息在同一时间往往讨论的事件是相同的,但不同的发布者其价值观是不同的,导致对同一个事件的看法会出现争执不下的两个派别,并通过自媒体的传播产生放大作用,引起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例如,近期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和黄晓明的婚礼成为网络主题,关于这两个人物的评价网络上掀起了两个对立的观点。“屠呦呦:一生努力不如黄晓明一场秀”和“谁又把‘黄晓明大婚’与‘屠呦呦获奖’联系到一起”,两种观点各有自己的粉丝和转发者,这引起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另外,很多人喜欢用自媒体展现各种“奢侈品”“炫富”以及各种食物秀、旅游秀等等都容易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这种物质利益化的趋向引起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

第三,生活世界的消解,理性思维方式的弱化。在自媒体丰富了人们娱乐活动的同时,有些学生沦落为“低头族”长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沉溺于网络世界的喧嚣和繁华。有学生宁愿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传到朋友圈也不愿与身边的同学交流;有些学生一边抱怨着现实世界的孤独,一边期待着网络世界的喧嚣,自媒体在呈现出丰富的虚拟世界的同时也消解了现实的生活世界。另外,正如徐志爱在《生活的彰显或消逝?——“自媒体时代”生活之遭遇初探》中所说:“如果说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平’的;那么,自媒体则让世界变成‘我’的。”[1]33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感官体验,对信息进行取舍、解读、传播容易导致理解的片面性,同时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碎片化”特点影响了学生对于信息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的理解,容易产生片面、偏激的非理性认识。例如,伴随着大学生“个性化”和“娱乐至上”的追求和自媒体的匿名性和监管的空缺也导致了大学生在表达自我观点的同时容易忽视个人社会责任感。而遍布自媒体的商业广告,容易误导大学生陷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忽略精神追求;另外不良媒体对社会负面问题的过度报道,也容易诱发学生的负面情绪和非理性化思维。纷繁复杂的环境、多元的价值观和大学生在接受信息上的“碎片化”和“娱乐化”的特点,对高校辅导员的德育工作造成了新的挑战。

三、自媒体语境下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思路创新研究*自媒体语境下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思路创新研究中提出的“用户思维、简约思维、跨界思维”参考了“共青团中央”微信公共账号的相关内容。

(一)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环境下最重要的思维方式,用户思维的要求是“以用户为中心”,本质是“服务意识”。 在自媒体语境下,由于自媒体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大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辅导员和大学生成为平等的“主体—主体”关系。当然两者的主体性的体现是不同的,大学生主体性体现在搜索信息的主体、信息发布的主体、自我教育的主体、相互沟通的主体等方面。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价值观引导的主体、释疑解惑的主体、信息推荐的主体、监督调控的主体等方面。在德育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服务、帮助、调控和监督,德育工作中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6]要做好青年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从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信息接收方式等方面出发,用通俗化、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借鉴大学生生活中常用的“网络语”等话语方式,为青年大学生量身定做其喜闻乐见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干部自己设计组织、调动学生普遍参与、亲身感受—沟通—交流,利用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实现教育目标。例如,长治医学院近期正在举办的“最团结班集体”评选活动,就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良机。同学们在活动中通过参与设计班级形象宣传内容,增强对班级文化的认同;通过参与拉票互动,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参与竞争,增强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因此,用户思维的本质就是要创造符合大学生用户需要的产品,通过为大学生服务的途径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简约思维

鉴于自媒体环境下人们接受信息方式的“碎片化”特点,要求辅导员必须在德育工作中坚持简约思维,将复杂内容简单化,疑难内容通俗化,枯燥内容趣味化,通过图文并茂的“一图式解读”方式帮助大学生理解德育内容,通过简单便捷的参与方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德育过程中。首先,简约思维要求辅导员工作必须有针对性。一个时期着力解决一种问题,这个问题的选择要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联系。例如,学生要即将实习,这时期的德育工作必须围绕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实习单位信息对学生进行服务,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帮助,另一方面通过相互的接触和了解,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不然所有的引导和前期的努力都会化为泡影。其次,重要问题的学习要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例如,2015年自媒体纷纷转载的《博士返乡笔记》一文,文中对“知识的无力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深深的感叹,文章当时在自媒体中纷纷转载和传播,一时影响巨大。如果不对文中的观点进行相关解读和引导,必然使“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这时候辅导员就必须能结合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错过了这个时机,德育工作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最后,必须与学生的情绪感受相联系。例如,毕业前夕学生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聚餐,但是对于是否有必要聚餐,不同的学生态度就会不同,这时如果在群里展开相关的讨论,双方观点争执不下,伴随着语言的激烈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这时候就需要辅导员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予以引导,既不伤害积极组织聚会学生的积极性,又不影响班集体的团结。

(三)跨界思维

跨界思维本质是一种融合思维,自媒体在方便信息传播的同时给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的监督和引导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辅导员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都需要创新。这就需要辅导员一方面加强理论认识和修养水平,将学生困惑的问题自己想明白、弄清楚,以提高自己释疑解惑的水平,用知识的魅力赢得大学生的尊重和认同;同时,要加强自身修养,坚定个人理想信念,在生活和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人格的魅力吸引人、感染人。另一方面要综合学习与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发展规律、心理认知水平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培养跨界思维。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离不开对学生思想认识活动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对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熟悉学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对学生工作的把控能力。同时辅导员还要常与代课教师和学生干部交流,将辅导员工作从狭义的辅导员一个人的工作扩展为渗透在学生专业学习、实习等过程中的工作、渗透在学生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的工作,用跨界思维的方式,用综合的手段进行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志爱.生活的彰显或消逝?——“自媒体时代”生活之遭遇初探[J].教学与研究,2014(12):32-33.

[2] 任贤良.舆论引导艺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100.

[3] 张芳圆.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

[4] 刘永哲,王丽.主体间性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转向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4.

[5] 赵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3(5):213.

[6]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5-11-0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505/c70731-21366048.html.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Work of Moral Education on the Part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Media Period

WANG Li,PEI Yuping

(ChangzhiMedicalCollege,Changzhi046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rt phone and the popularity of micro blogs and WeChat attached to the smart phone,the society has entered into a WeMedia period.As a way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WeMedia has dual influence on the work of college counselors. On the one hand, WeMedia, while building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self-education, builds up an interaction platform for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and accelerates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eMedia dispells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the teacher and the world we live in, which leads to the confusion of students′ values and weakens their rational way of thinking. In the context of WeMedia,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re-stressed by adopting the internet thinking of "user-oriented thinking, concise thinking and trans-field thinking" and improving working ideas and method, so as to grasp opportunities, meet challenges and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counselors′ work of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WeMedia;college counselors;mor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2-0090-04

[作者简介]王丽(1987-),女,山西长治人,长治医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裴育萍(1969-),女,山西长治人,长治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收稿日期]2015-12-08

*山西省教育厅2014年立项课题“从‘三维’素质教育研究医学专业人才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提升”(J2014081)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自媒体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