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愿服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2016-04-13 08:12周玉萍张春伟王延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周玉萍,张春伟,王延波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以志愿服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周玉萍,张春伟,王延波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志愿服务方式,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政治思想意识,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迫切需求。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中的比重,探索志愿服务项目与内容,引入以社区义工服务为核心的评价激励机制,是培养大学生政治思想意识的重要方式。该方式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2.022

在高校中,把志愿服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确立主体意识、规范自我行为、提高人文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很多挑战:如社会环境的改变、教育体制与教学方式的变化和新传播媒介的出现等,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回应这些挑战,还没有成熟的模式,这使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迫切需要创新发展的困境中。

(一)传统的“灌输”理论面临弱化的困境

什么是“灌输”?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出“灌输”思想,概括如下: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中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这种思想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第二,革命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是创造和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第三,科学的革命理论是革命行动的前提。第四,资产阶级思想的优势,使得工人阶级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得不坚持灌输,不进则退。第五,在工人阶级中,其根本经济利益是用政治改造来实现的[1]。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灌输”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理论观点,必须经过一个动态的教育和实践过程,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

在传统的“灌输”教育中,教育者是博学多才、德高望重的化身,在教育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教育者完全决定教育的方式,教育只是单向地传授,受教育者则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方式在封闭的环境下容易导致学生思想道德的一致性。但现代信息高速发达,尤其是计算机迅速发展,则形成了开放的信息环境。在开放的信息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形成了新型关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由过去的权威性的“灌”变为平等性的“导”,教育对象则由原来被动的接受客体变为主动接受的主体,自主能动地接受信息越来越强,而信息获取行为也愈益个体化、隐蔽化。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权威性单向传输的方式受到冲击,从而导致 “灌输”理论在课堂中的弱化。

(二)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作用的弱化

单纯的课堂讲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变成了纯知识的教育,加之一些教师讲课方式上的局限,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效果不佳,吸引力下降,无法遏制一些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倾向;还有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对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敬而远之,存在着一定的戒备心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效果。由于以上因素,加上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的特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正在逐步弱化,而教师作用的弱化更加削弱了大学生接受的效果。

(三)传统课堂环境教学效果弱化

传统课堂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讲、记笔记。这种授课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课堂上教师讲解问题时,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学生用手机百度搜索,立刻会得到答案,网络信息冲击着传统课堂的教学。网络信息虽然具有真实和虚假之分,但是毕竟给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及时方便、灵活主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单一课堂学习很难完全吸引学生。而多元联动教学的方式辅之以现代信息网络,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传统教学环境必须有所改变,引入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二、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

志愿服务是参与主体采用实际行动为社会或其他弱势群体服务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凝聚学生爱心的重要载体。把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是改进传统教育方式的基本方法。通过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领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形成自身的行为准则,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一)志愿服务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2]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发展其能力,提高其素质,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志愿服务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活动的对象和参与主体是人,我们应重视参与人的主体意识,帮助参与人达到精神层面的升华。大学生志愿者们正是基于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认同,基于对人存在价值的认同,才能自愿参与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行动中去。同时,借助志愿服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3]。

(二)志愿服务给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志愿服务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它强调自愿、主动奉献的原则,但需教师指引并带领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志愿服务做得更为细致周到。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志愿服务的引导者,应积极充实自己,言传身教,率先参与其中,并以自己的经历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带领学生、感染学生。教育有教育的规律,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定要自觉认识和遵循教育规律,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引导教育,铸造学生高尚的心灵,为完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具体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志愿服务的价值理念为标准,深入到大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小组。尽最大努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水平,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创新局面。

(三)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志愿服务蕴涵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高尚追求,倡导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为他人和社会组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局面,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志愿精神在人类生活范围内起着积极的作用,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社会需求。用志愿服务精神教育和激励大学生,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化转变,用高尚的价值理念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在实践活动中升华其精神追求,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不仅是大学生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化的教育活动,它包含着服务社会、教育自我、优化社会环境等丰富的内容,承担着引领社会思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义务[4]。

三、以志愿服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

由于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广泛发展,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逐渐升高,如何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确立合适的志愿服务内容,并采取何种激励方式来发展志愿服务,需要予以重视。

(一)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机制

建立以志愿服务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包括设立志愿服务实践课程,从课程内容到课程考核的规定,再到学校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经费的支持等,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形成学校与社区、社会慈善机构、舆论宣传单位等的共同合作,才能形成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建议把志愿服务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实践学分中,让高校的志愿服务更加制度化。与此同时,高校组织内部都应建立一支监督志愿服务的考核队伍,金陵科技学院的校党委副书记裴青洲的《把党支部建在志愿服务队上——开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初探》提出了很好的模式,具体是以高校党委组织部门作为监督考核制度的做法,每次志愿服务结束后,进行及时的工作总结,并给出合理建议,以保证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长久而有序发展[5]。

(二)选择志愿服务活动内容

志愿服务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项目,内容涵盖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如果管理、组织不当,就会造成混乱的局面。志愿服务在校内的主题是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品质,通过理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其基本的服务内容包括:家属和宿舍小区公共场所卫生、校园道路的卫生、餐厅的卫生、网络机房和图书馆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区域的卫生、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及相关比赛后卫生清洁、各种报告和会议的前期接待工作、常规的校园安全和学生公寓秩序等等。志愿服务在校外社区服务的主题是“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和服务社会相结合。它的服务内容包含许多:与校外相关部门进行义务教育教学服务、参与配合相关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及后勤服务、校外各社区环境保护、敬老爱老、助残、扶贫、社区宣传教育等。给学生选定一项志愿服务活动,长期坚持,才能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7]。

(三)确立志愿服务的激励方式

志愿服务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但要长期发展下去,必须对志愿者有一定的激励。对志愿者群体而言激励显得最为重要。首先,给志愿者必要的成本补贴。如给予一定的餐饮补贴、公交补贴,并提供一些特殊保险项目,对志愿者因公受伤进行补偿等,以解除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其次,精神激励。给予志愿者一定的宣传表彰等精神奖励,使之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坚定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并持久地付诸于实践,提高其道德社会化的水平,使志愿者感受到“被人需要”和“受人尊重”,满足志愿者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再次,制定一些政策性的补偿措施,例如在入学、就业时将优先考虑志愿服务的参加者,使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8]。

(四)将社区义工评价体系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西方国家,社区义工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西方国家衡量精英的标准之一就是对社会的奉献和付出,因为对社会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往往他的责任感会很强,能够与他人能更好地合作。同时,在美国大学的招生体系中,把是否做过义工和做义工的时间作为一项评定指标,在同等条件下,做义工的时间越长被学校录取的几率就越大。这种评定体系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志愿服务中,对于表现特别优异的大学生,美国则授予最高的社区服务奖“总统义工奖”,这个奖项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活动。这种激励活动在美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它不仅增加了志愿者的荣誉感和社会认可度,而且使得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各个学校评选年度的优秀志愿者给予激励,使他们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怀,才能影响更多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以志愿服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无疑是具有可行性的,精心设计其课程结构,加强考核,予以激励,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才能规范而持久地开展下去。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创新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书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41.

[2] 洪波.主体意识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J].理论导刊,2010(6):74.

[3] 彭海.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1(4):89.

[4] 胡凯,杨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0(2):29.

[5] 裴青洲,马忠兴,吴轶军.把党支部建在志愿服务队上:开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初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7] 何海翔.社区义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J].教书育人,2010(6):74.

[8] 马兰.志愿服务: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4):391.

Promotion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Voluntary Service

ZHOU Yuping,ZHANG Chunwei,WANG Yanbo

(Educational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Abstract]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o arouse the students′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improve their consciousness of political ideology by means of voluntary service is the crying needs of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marching with times of our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students can be promoted mainly by way of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voluntary service offered by the students, increasing the ratio of the service in university work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exploring programs and contents of the service, and introducing the assessing and motivating mechanism for the community-centered voluntary job, which can help greatl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duca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voluntary servic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2-0087-03

[作者简介]周玉萍(1964-),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教授。张春伟(1986-),女,山东青州人,太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延波(1976-),男,山西长治人,太原科技大学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0-26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