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译介生态中的“深度翻译”移植

2016-04-13 04:14:17邓向福
关键词:源语译介中华文化

邓向福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 福建 厦门 361012)



中华文化译介生态中的“深度翻译”移植

邓向福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 福建 厦门 361012)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竞争部分,因此中华文化的译介成了展现国家软实力的桥头堡。如何使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因子在异语文化中不被消解是中华文化译介中最大的挑战。为此,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结合“深度翻译”理论,采用释译、化译以及变译的方式,将原文转换生成“整合适应选择度”较为理想的译文,以期蕴藏在原文中的中华文化精髓能够在异语文化中最大限度地得以再现,将中华文化移植至异语文化,让异语受众愈来愈多地接触,进而接纳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环境;“深度翻译”;中华文化译介

时至今日,在诸多异邦人士的脑际,中国仍然是神秘而又令人“身未至,心向往之”的国度。其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以及璀璨的文化无一不是吸睛亮点。而不同的国度,迥异的文化,文化冲击如影随形,难以避绕。文化的力量源自于自身的扩散性,本土文化唯有源源不断地对外纵深传播,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才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开疆拓土。封闭或垄断文化只能招致“软实力”的根基脆弱不堪,难有所为。由于历史原因,积贫积弱的国家实力致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日渐式微。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长,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中华文化势必谋取更多的话语权。鉴于上述两点,文化译介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吸引慕名宾朋、宣扬璀璨文化、化解文化冲突、树立和谐形象的重任。若要担此大任,翻译质量首当其冲。然而,当前的文化译介中失误频频,不但干扰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鉴赏,更可能损害中国的对外形象。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依据文化传译的特性,结合深度翻译理论,探讨中国文化译介生态中,如何实现“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文化传译。

一、生态翻译学

1.生态翻译学

胡庚申先生创造性地将科学和艺术加以融合,提出了极具独特视角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该理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1],强调翻译是译者能动地适应翻译整体环境进而做出选择性翻译的创新主张。

2.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2],是由翻译过程中诸因素所组成的彼此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整体。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迥异的文化。为避免产生文化上的曲解误会,译者必须在所属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协调好各要素,化解其间阻碍译者做出“多维度适应”的重重困难,提升译文的质量。

3.整合适应选择度

生态翻译学认为最佳的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译文在传译过程一旦满足“多维度适应”以及“适应性选择”之后,其“整合适应选择度”便能顺势而上。如此,在传译中华文化时,便可实现蕴藏于语言表层的文化精髓移植到异语文化。

二、“深度翻译”

1.“深度描写”

文化人类学的代表性人物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在其著作《文化的解释》中提出了文化研究是一种解释行为的理论,即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4]。由此可知,格尔茨所主张的文化研究实属文化再阐释,以此“真正理解和描述所研究的文化”[5]。“深度描写”更加注重文化研究的深度,彰显文化的独特性,因此,“深度描写”在文化异质的传译方面更胜一筹。

2.“深度翻译”

受“深度描写”理论的启发,美国翻译理论家奎姆·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提出了“深度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译者在源语文本的解释基础上进行再解释,从而“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和译者的意图相互融合”[6]。阿皮亚认为:了解文化差异是翻译研究的前提,只有承认并直面差异,才有可能接纳异语文化。“深度翻译”能够深度挖掘源语文本所蕴含的浑厚的社会文化信息和原作者的主体意图;极尽可能为异语受众提供源语文化信息,加深对源语文化的了解。一言以蔽之,“深度翻译”为异语受众提供更加体贴周到的服务:既展示文化信息,又阐释文化信息。

三、中华文化传译生态中的深度翻译

对于文化译介,传统的翻译策略大多采取归化或者异化之法。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有其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归化使源语文本委身屈就于异语文化,无益于源语文化的传播弘扬。而异化则能让异语受众感受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趣,从而接受源语文化的差异。异化的此番效果虽与“深度翻译”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异化仅是向异语受众展示源语文化信息,只负责把“游客们”拉到“景点”,至于能否领略欣赏到源语文化的瑰丽璀璨,则置之不理。而“深度翻译”却是“买一送一”:既将“游客”带至“景点”,又深度解说与之戚戚相关的文化信息,为游客提供文化“深度游”,美景令人忘返,文化使人流连。

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具有异质性。文化译介中涉及特色民族文化的传译随处可觅。文化的异质性阻碍着跨文化交际,如果一味地迁就异语受众,采用归化策略,将蕴含在源语中的丰富的中华文化因子消解掉,文化基因丧失殆尽,文化交流和交融也就成了无本之源。而采用异化策略的话,虽能为异语受众展示中华文化的相关信息,却囿于语言和交际层面,无法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译到异语文化。

在文化译介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各种因素环环相扣,彼此制约又相互协调。译者应该在统合各因素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异语文化的吸收力,在异语受众可接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传译源语文化,谋求源语文化在异语文化的移植,实现两种文化的交流甚至交融。只有“立足于文化因素,用合适的表述阐释这种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实现交际的目的”[7]。中华文化要在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角逐中“东方不败,西方求败”,重夺世界文化话语权,就必须借道翻译铿锵激昂地“走出去”。由于深度翻译能够深层次地挖掘源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极尽可能地为异语受众展示异语文化的精髓。因此在文化译介中,译者可以借助“深度翻译”,采用释译、化译及变译的方式,转换生成“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以达到不但“要让全世界听见我们的声音,更应该让世界听进我们的声音”,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终极目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释译

文化译介中涉及特色文化的传译时,可以采用释译的方式,深度阐述源语蕴含的文化因子,整合生成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

泮宫

译文:the side temple

改译:Poolside Hall(the Ancient Loyal School)

《泮水》(《诗经·颂·鲁颂》)有言“明明鲁候,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泮宫即为伴水而建的的学宫。在我国的周朝时期,诸侯学校前都建有有半月形水池,名为泮水。《泮水》之句,许渊冲先生和汪榕培先生皆有译之。

The Marquis of Lu bright,

Sheds his virtuous light.

He has built poolside hall,

Huai tribes pay him homage hall.

—许渊冲

Intelligent is Marquis Lu

Illustrious for his noble virtue.

He builds the loyal school of Pan.

And quells the barbarous Huai clan.

—汪榕培

许译准确地传译了泮宫“伴水而建”的地理特色;而汪译则深刻地传达了泮宫作为诸侯学宫的文化意蕴。故综合二位先生的译文,适应性选择转换为Poolside Hall(the Ancient Loyal School),可深度揭示“泮宫”的人文地理含义,适应选择度颇高。

云霄开漳圣王巡安

译文:Yunxiao Kaizhang Shengwang Xunan

改译:Folk Activities in Yunxiao in Commemoration of Zhangzhou Holy King

上例源自中国首部汉英双语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姑且不论异语文化受众的感受,即便是中国读者也未必能明晓如此这般的神翻译,阅读的兴趣荡然无存,更遑论文化传播。

“开漳圣王”信仰盛行于福建、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系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通行的的译名为“Zhangzhou Holy King”,既体现了“圣王”的属地,又显示了其卓越的地位,易于异域受众理解。而“圣王巡安”则是每年元宵节期间,漳州市云霄县举行的大型民俗纪念活动。活动由“巡城”“鉴王”以及“走王”三个部分组成,再现开漳圣王及将士戍卫边疆的场景。用“folk activities”进行选择转换,深度揭示其文化内涵,指明是为颂扬“圣王”的卓著功勋而举行的纪念活动。

2.化译

文化译介中涉及委婉语或者禁忌语的传译时,可采用化译的方式,进行选择性适应转换。

厦门中秋博饼

译文:Xiamen Mooncake Gambling(《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译:Xiamen Moon Cake Game

中秋博饼,是闽台地区特立独行的民俗活动。相传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为解驻守台湾的大陆官兵思乡之愁,特命其部将设计博饼游戏,让众位官兵在凉爽的中秋之夜尽情把玩,以此冲淡浓腻的乡愁。《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囿于字面之意,采 “gambling”传译“博”。殊不知 “gambling”有 “the act or activity of betting money,for example in card games or on horse racing”之意。如此一译,极有可能令异语受众误以为厦门人每逢中秋,便游手好闲于家中聚众赌博。因此,为避免异语受众按照自身文化传统解读他者文化引发误解,可选择性适应地将其转换为 “game”,以便深度地传译出其作为佳节娱乐活动的深层文化含义。

巫山云雨

译文:joys of cloud and rain

改译:taste of love

“巫山云雨”起初寓意五谷丰登,百姓富足,国家强盛。后因宋玉的《高唐赋》有言:“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遂成了男女交欢之义。而“云雨”在西方文化中却未有此意。如果直译为joys of cloud and rain,可能导致缺乏典故背景的异域受众因不晓“云雨”而无法体悟“爱的艺术”。而改译则描述出其隐含的深度文化意蕴,使异语受众“爱的体味”妙不可言!

3.变译

文化译介中涉及华章丽句的传译时,可采用变译的方式,挖掘其深层文化含义,得其意忘其形。

太姥山地质公园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原生态,成为了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

原译:The primal ecology of Mt.Taimushan geopark is like “Lotus grows from clear water and the nature sculptures the best”,which wins the tourists′ favor.

改译:With its unaffected scenic beauty,Mt.Taimushan geopark has become a popular tourist attraction.

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因天然清新,毫无人工雕饰而享誉中外。汉语属意合型语言,重辞藻讲声律,善于旁征诗词博引典故。原文所引用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即是用来说明公园不假人工,自然而成的特质。熟知中华文化的受众,阅览于此,心理共鸣油然而生。如果受制于汉语的语言表层,不加任何“雕琢”,将诗句生搬硬译成(the) geopark is like “Lotus grows from clear water and the nature sculptures the best”,势必令不谙中华文化的异语受众疑惑满腹,不得其解。因此译者可以考虑用变译之法加以处理,弃形取意,改译成unaffected scenic beauty,将隐藏在语言表层之下的文化内涵呈现给异语受众。译文经适应选择之后,地质公园浑然天成的文化主旨跃然纸上,异语受众不再因为语言表象而错失人间仙境般的地质公园。

铁观音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是天然珍贵茶品。

原译:Immersed in mountains and absorbs essence of the hosts of heaven,Tieguanyin is a natural precious tea.

改译:A strict requirement for the natural growing environmen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making of this purified and precious tea,Tieguanyin.

在名扬天下的中国茶文化里,铁观音独树一帜。铁观音的种植对环境和气候要求苛刻,若想孕发出汤味上佳的茗草,就必须成长于雾多、漫射光强且温湿度适宜的特定海拔高度。唐代的《清水岩记》:“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此处的“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当指铁观音的特殊生长环境。汉语重意合,好文采,惯于虚实相生、声律对仗、行文工整。如果囿于汉语的语言形式,逐字翻译,恐得形而失意。意既失,更遑论文化译介。有鉴于此,遇此情形,可采用变译的手法,去其形取其意,以便深度地揭示出具体的语言形式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原译受制于汉语的语言形式,力图面面俱到,反倒得形失意。将其译作immersed in mountains and absorbs essence of the hosts of heaven,不但内容空洞,且有浮夸之嫌。异语受众容易“云里雾里”,无助于异语受众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改译则采用变译的方式加以转换,深度揭示铁观音之所以珍贵的原因所在,即a strict requirement for the natural growing environment,从而凸显出其“天然珍贵”品质。如此适应选择,想必异语受众虽未品其茗,却能会其贵,神往之情油然而生。

四、结 语

文化译介涉及不同的语言,映射迥异的文化,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文化译介必须服务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让“世界听进我们的声音”。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背景,结合“深度翻译”,采用“释译”“化译”和“变译”三种方式,充分考虑到文化的特殊性,把文化差异作为文化现实保留到异语文本中,为异语受众提供解理解文化差异的机会,避免传统翻译策略导致的文化因子的流失,最大限度地传译中华文化。生态翻译学理论和“深度翻译”理论的结合虽无法破解文化译介中的所有困境,但却为避免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因子的消解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文化翻译研究拓宽了视野。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3.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7.

[4]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5]孙宁宁.翻译研究的文化人类学维度:深度翻译[J].上海翻译,2010(1):14.

[6]Kwame Anthony Appiah Thick Translation [C].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5.

[7]吴 卉.中国书法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翻译策略[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4):524.

(责任编辑 伯 灵 校对 伊人凤)

Thick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Aspect of Eco-translatology of Translation

DENG Xiang-fu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Xiamen Ocean Vocational College,Xiamen 361012,China)

Cultural exchanges play a tremendous role in conveying Chinese soft power.As a result,it embodie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tasks to avoid eli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s much as possible.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aximal recre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target language,eco-translatology,along with thick translation,should be adopted to retain translations in higher degree of holis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co-translatology;the eco-environment for translation;thick translation;Chinese culture translation

2016-05-27

邓向福(1978-),男,福建泉州人,副教授。

10.13888/j.cnki.jsie(ss).2016.04.016

H315.9

A

1672-9617(2016)04-0517-05

猜你喜欢
源语译介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