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龙
(沈阳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中国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分析与评价
刘 龙
(沈阳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将钢铁循环经济发展与效率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循环经济效率的概念,认为循环经济效率指标是衡量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合适的测度指标,能够综合反映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程度。通过构建适合评价循环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标选择体系和分析框架,对我国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的水平进行了研究。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1.评价指标选择
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在实现最大产出水平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各种资源的投入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资源、能源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水平。因此,循环经济效率水平可以定义为:能够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特点的全部产出与投入的比值。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投入和产出变量,因此循环经济效率评价可以通过找出能够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来表示产出与投入水平,那么循环经济效率(cee)就可以进一步定义为:反映综合产出水平的产出函数与综合反映投入水平的投入函数的比值。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循环经济效率评价的投入和产出指标选择需要考虑经济效率、生态环境影响以及资源循环再利用水平三个方面的因素。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的核心是评价指标的选择,因此,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要体现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各项投入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同时,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还应该满足全面性、系统性、可比性、数据的可得性等原则。因此,综合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效率评价的研究成果,同时考虑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本文关于循环经济效率评价的目标,构建了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投入指标包括钢铁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净值、综合能耗、新水消耗、废钢消耗;产出指标包括钢材产量和利润总额;非期望产出包括废水和废气排放量(见表1)。
2.评价模型及数据来源
在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由于钢铁产业的生产过程流程较长,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对资源等要素的消耗、对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也将会涉及到多项产出和投入指标,而且各指标的衡量标准也存在差异,运用一般的评价方法很难客观地评价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效率水平。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却能够很好地处理多产出和多投入系统的评价问题,而且由于其具有不需要事先确定指标权重的特点,计量过程也具有客观性,能够真实地反映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水平,因此本文选择DEA方法对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评价。
表1 钢铁产业投入产出指标
由于我国钢铁企业的数量较多,同时考虑到各钢铁企业发展的现实条件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在此本文主要选择了28家上市钢铁企业2007~2013年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对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进行综合评价。选择这些企业作为样本企业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这些企业是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尤其是能够代表我国钢铁企业的先进水平;二是由于本文分析的年限较长,对于数据的连续性要求较高,而上市公司正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三是由于上市公司的数据相对而言比较真实而且可获得性较强。各钢铁企业的投入产出数据主要来源:企业的财务相关数据(固定资产净值、应付职工薪酬、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企业的钢材产量、废钢消耗、新水消耗、能源消耗、废水、废气排放量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钢铁工业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统计月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月度简析》、历年《中国钢铁业》杂志中关于中国钢铁企业的统计数据。同时,钢铁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员工工资总额、营业收入以2007年为基期,对各年的相关指标的价格差异进行调整。
1.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我国钢铁企业在2007~2013年的7年里,28个主要钢铁企业总体的循环经济效率均值为0.711,这表明我国钢铁企业总体循环经济效率水平并不高,距离生产性前沿面还有较大的距离,同时也说明我国钢铁企业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掘。从各年度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均值的变化趋势看,平均效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0.731下降到2013年的0.675,这种变化的趋势与我国这些年钢铁企业的发展情况相吻合,也反映了我国钢铁行业这些年一直处于低端徘徊的现状。
表2 各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均值
从各个企业循环经济效率的情况来看,根据钢铁企业7年循环经济效率单位的均值进行排序(表2),能够将钢铁企业划分为四个层次。在28家企业中循环经济效率一直比较高的企业包括:新兴铸管、太钢不锈、杭钢股份、西宁特钢、宝钢股份、抚顺特钢、沙钢股份等,这些企业也构成了我国钢铁企业中循环经济效率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包括柳钢股份、三钢闽光、方大特钢、八一钢铁、酒钢宏兴、山东钢铁、南钢股份等企业,这些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值也都在钢铁企业总体的循环经济效率均值以上,属于效率值相对比较高的企业;第三层次包括凌钢股份、首钢股份、安阳钢铁、武钢股份、本钢板材、攀钢钒钛、马钢股份等钢铁企业,这些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都在0.6以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四层次包括鞍钢股份、重庆钢铁、包钢股份、新钢股份、华菱钢铁、河北钢铁、韶钢松山等钢铁企业,这些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水平相对较低,距离生产性前沿面的距离较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属于第三、第四层次的企业中,有很多都是我国传统的大型钢铁企业,他们受到经济危机和国家政策的冲击也比较大,同时由于受到自身规模较大的影响,调整起来需要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这也是这些企业效率值较低的一项重要原因。
2.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变化分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接下来利用各企业2007~2013年的面板数据通过DEA模型中Malmquist指数的分析方法,对各钢铁企业在2007~2013年这7年间的循环经济效率值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测算,计算结果如表3。由于受文章篇幅所限,这里只列出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变化的均值数据。
表3列出了2007~2013年间每个变化年度28家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均值变化情况及其构成情况,其中每一项指数是各变化年度所有企业该项指数变化的均值。
表3 28家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变化
注:其中CEEch代表综合技术效率变化,TECHch代表技术进步,PEch代表纯技术效率变化,SEch规模效率变化,CEEch代表循环经济效率变化。
从2007~2013年间28家钢铁企业平均的循环经济效率变化角度分析,28家钢铁企业效率增长的均值为1.042,这意味着在这些年中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每年平均上涨4.2%。从单个企业的角度看,除个别企业外,绝大多数的钢铁企业平均的循环经济效率变动都大于1,这表明在2007~2013年间,这些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几乎都呈现上升的态势。从钢铁企业平均的循环经济效率变化的构成分析,综合技术效率变化对企业效率提高的贡献均值只有0.990,对总体效率提高的影响较小。另外,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技术效率增加影响系数为0.996,规模效率对综合技术效率增加影响系数仅为0.994,这表明我国钢铁企业的企业管理和技术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企业规模的变化在我国钢铁企业总体效率提升中的作用已经非常不明显了。
从2007~2013年间各主要钢铁企业的每一年度循环经济效率变化分析中可以发现,尽管过去7年中我国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总体上是提高的,但是这种效率的提高是由于有些年份效率值提高的幅度较大所带来的。2007~2008年、2009~2010年、2010~2011年这几个年度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提高较大,而2008~2009年、2011~2012年年度的循环经济效率是下降的,尤其是最近两年我国钢铁企业的效率一直处于下降或微涨的状态,这表明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目前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另外从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提高的影响因素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的,而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对于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的提高作用不明显;而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受到纯技术效率(也就是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规模效率的影响,由于这些年中我国钢铁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几乎都是在下降的,这就造成了我国钢铁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实际上是下降的。也就表明,在2007~2013年中我国钢铁企业的进步是依靠技术进步取得的,而我国钢铁企业在企业管理、新技术应用、规模经济等方面并没有取得多少成绩,这也是我国钢铁企业效率提高较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钢铁产业属于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情况下规模对于企业的影响较大,规模经济效应对于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应该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国际通常认为钢铁企业(单一生产单元)最有效经济规模应该在1 000万吨左右,最低有效规模也应该在500万吨以上。为了能够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发展情况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接下来首先将钢铁企业按照规模的大小进行分类,然后对不同规模的钢铁企业间的效率差异进行分析。本文按照28家钢铁企业2007~2013年平均产量进行分类,按照规模由大到小将这些钢铁企业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产量大于2 000万吨的企业,这类企业一共有4家,分别是河北钢铁、宝钢股份、武钢股份和山东钢铁等企业;第二类是产量介于1 000万~2 000万吨的企业,这类企业一共有5家,分别是鞍钢股份、马钢股份、首钢股份、华菱钢铁和本钢板材等企业;第三类是产量介于500万~1 000万吨的企业,这类企业一共有10家,分别是包钢股份、太钢不锈、酒钢宏兴、柳钢股份、攀钢钒钛、新钢股份、安阳钢铁、南钢股份、八一钢铁和三钢闽光等企业;第四类是产量介于300万~500万吨的企业,这类企业一共有6家,分别是韶钢松山、重庆钢铁、杭钢股份、新兴铸管、凌钢股份、沙钢股份等企业;第五类是产量小于300万吨的企业,这类企业一共有3家,分别是方大特钢、抚顺特钢、西宁特钢。
1.不同规模的企业循环经济效率
在前面采用DEA模型对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这里将评价结果按照不同企业规模进行重新整理,可以发现,钢铁企业规模大于2 000万吨的企业中只有宝钢股份一家公司的循环经济效率值在0.9以上,其余各企业的效率值都低于0.8,距离生产性前沿面有比较大的距离;钢铁企业规模介于1 000万~2 000万吨的企业中,平均效率相对较高的是首钢股份,但是其效率值仅为0.665;钢铁企业规模介于500万~1 000万吨的企业中,太钢不锈、柳钢股份的效率值在0.9以上,其余企业的效率值也大多在0.7以上,比规模介于1 000万~2 000万吨的钢铁企业整体效率要高一些。钢铁企业规模介于300万~500万吨的6家钢铁企业中,有三家的循环经济效率值大于0.9,另外几家企业的效率值相对较低,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钢铁企业规模小于300万吨的3家企业中,有两家企业的效率值大于0.9,另外1家的效率值也达到了0.84,表明在全部企业中,这一规模企业的整体效率值是最高的。
图1 2007~2013年不同规模钢铁企业的效率均值
通过对2007~2013年我国不同规模的钢铁企业效率的变化情况分析可以发现(见图1),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几家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的均值是最高的,而且其效率要明显高于其他规模类型的的企业。规模介于1 000万~2 000万吨钢铁企业的平均效率值一直是最低的。而规模大于2 000万吨的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均值比规模在300万~500万吨和500万~1 000万吨的钢铁企业的效率均值略低一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规模因素对于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相同规模类型内的企业之间的效率相差也比较大。也表明,并非钢铁企业的规模越大,其效率就会越高,小规模的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率。下面将从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动态变化的角度,深入分析影响企业效率提高的因素。
2.不同规模的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变化分析
在前面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变化情况进行分解计算的基础上,将评价结果按照企业规模的不同,对企业效率提高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不同规模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增长变化情况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各种规模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都有小幅提高,但是增长的幅度存在一定的差别。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6%,其中技术进步对效率提高的贡献为1.058,是钢铁企业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这类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新技术的研发与引进能够很快在企业的生产中起作用,这中间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管理成本,而这一规模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仅为0.980,也就意味着它在降低技术进步对企业效率提高的影响,而企业综合技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的下降。综合来看,这种规模企业由于技术进步的影响使得企业的效率提高得较快,但也应该注意到,由于效率总体上的提升导致企业管理者忽视了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的提高,给企业发展留下了一些隐患。同时由于这类企业的规模效率值大于1,表明这类企业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率。
表4 2007~2013年不同规模的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变化
规模介于300万~500万钢铁企业同规模小于300吨的企业一样,其效率值的提高主要也是来源于技术进步,其影响系数为1.081。这一规模企业的效率差异比较大,有的企业效率非常高,有的企业则效率低下。经过进一步分析可知,企业间的效率差异主要来源于综合技术效率的区别,其中杭钢股份、新兴铸管和沙钢股份的综合技术效率的贡献都大于1,而其他企业这一效率都小于1,这也能够反映出钢铁企业的效率提高还是需要通过不断提高综合技术效率来实现。
规模介于500万~1 000万吨钢铁企业效率提高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其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变化指数(CEEch)达到了1.049。通过指数分解可以发现,这一规模企业效率提高是技术进步和综合技术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在对综合技术效率进行分解时可以发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贡献都比较大,只是纯技术效率的贡献略大一些。
规模介于1 000万~2 000万钢铁企业的效率提高的速度是最慢的,其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变化指数(CEEch)仅为1.018,其效率提高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的影响,其综合技术效率小于1,阻碍了企业效率的提高,而且经过进一步分解可以发现,其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均值都小于1,在这两个方面都需要进行改进。
规模在2 000万吨以上的企业,其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变化指数(CEEch)为1.047,其效率提高的速度较快,这主要也来源于技术进步的影响,综合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997,经过进一步分解发现,其纯技术效率的贡献值大于1,而规模效率的贡献值小于1,表明超大型企业效率提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进步的影响和大型企业集团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和组织能力等。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钢铁企业的规模经济在各种企业类型中的作用都没有得到体现,除了规模小于300万吨的企业体现出规模经济外,其他类型的钢铁企业都没有表现出规模经济特性。这也就意味着规模这一因素对于企业效率的影响变得不明显,甚至可以认为规模是阻碍企业效率提高的因素。因此在我国钢铁企业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将企业资源整合、提高钢铁企业规模经济优势作为发展的重点。
我国钢铁企业由于其所有权性质不同,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也会有所差别,因此按照钢铁企业所有权性质不同,对钢铁企业进行分类,借此对钢铁企业之间效率的差异进行分析。依据我国钢铁企业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将28家企业分为三类:一是民营企业,包括方大特钢、南钢股份、沙钢股份;二是中央国有企业,主要包括鞍钢股份、宝钢股份、攀钢钒钛、韶钢松山、武钢股份、新兴铸管等企业;三是地方国有企业,其余企业均为这一类企业。接下来,将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深入分析。
1.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
在前面采用DEA模型对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这里将评价结果按照钢铁企业所有权性质的不同进行重新整理可以发现:在三种类型的企业中,民营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年平均值为0.824,是三类企业中最高的,地方国有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年平均值为0.705,中央国有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年平均值为0.675,是三者中最低的。这与我国其他行业企业的现状是基本吻合的。国有企业(无论是地方国有企业还是中央国有企业)由于受到体制限制,存在思想观念陈旧、管理制度落后、人事制度不灵活等问题,导致其效率水平不高。由于一些地方管理因素的存在会导致地方国有企业比中央国有企业的效率略高一些,而民营企业由于在各方面都比国有企业要灵活一些,因此其在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图2显示了2007~2013年间三种类型企业的平均效率的对比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除2011年外的所有年份中,民营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都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与中央国有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相差不大,在大多数年份,地方国有企业的效率要高于中央国有企业。
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vrste)和规模效率(scale)。经过分解可以发现:民营钢铁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年平均贡献分别为0.842、0.957,中央国有钢铁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年平均贡献分别为0.757、0.848,地方国有钢铁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年平均贡献分别为0.793、0.871,也就是说民营企业无论是在纯技术效率还是在规模效率方面都比国有企业有优势。图3显示了2007~2013年间三种类型企业的平均效率构成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这7年中,民营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整体循环经济效率都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与中央国有企业这两者的贡献值相差不大,地方国有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整体循环经济效率贡献值都略高于中央国有企业。这表明,民营企业无论是在规模角度,还是在企业管理、技术应用等综合能力方面,都要好于国有企业。因此,加大扶持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力度,将成为我国钢铁企业效率提高的重要发展方向。
图2 2007~2013年不同所有权性质钢铁企业的效率均值
图3 2007~2013年不同所有权性质钢铁企业的效率构成
2.不同所有制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变化分析
在前面采用Malmquist指数对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变化情况进行分解计算的基础上,这里将评价结果按照企业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对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提高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从不同所有权性质的角度对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增长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表5中可以发现:在2007~2013年7年间,各种所有权性质的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都有小幅提高,但是增长的速度存在差别。地方国有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最快,其Malmquist指数为1.049,中央国有企业的Malmquist指数为1.043而民营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最慢,其Malmquist指数为1.030。这表明,在三种类型企业中,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增长率都要高于民营企业,这说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效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其原因主要在于民营企业原有的效率水平相对比较高,同时由于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因此会忽略循环经济的其他方面。另外近些年由于国家对于钢铁企业的限制导致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在逐渐缩小,从而使民营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增长速度放缓。另外,地方国有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增长速度快于中央国有企业,表明地方国有企业与中央国有企业效率之间的差异在逐渐扩大。
表5 2007~2013年不同所有制的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
从各种类型企业的Malmquist指数分解角度分析,三种类型企业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进步,它对各类型企业的影响系数均大于1,其中技术进步因素对于地方国有企业的影响最大,中央国有企业次之,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最小。各种类型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贡献值均小于1,表明其对各种类型企业的效率的提高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其产生的原因又各有不同。经过进一步分解可以发现,民营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小于1的原因主要在于:其规模效率变化小于1,但是其纯技术效率变化大于1;地方国有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小于1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纯技术效率变化小于1,但是其规模效率值大于1;而中央国有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小于1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值均小于1。从这里可以发现,地方国有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其规模效率方面;民营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其纯技术效率方面;中央国有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技术进步方面。
通过利用全国28家钢铁企业的截面和面板数据,分析了2007~2013年7年间我国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及其变化情况,接下来通过从企业规模和所有权角度对不同类型的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是我国钢铁企业总体循环经济效率水平并不高,距离生产性前沿面还有较大的距离,同时也说明我国钢铁企业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掘。同时从各年度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均值的变化趋势看,平均效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也反映了我国钢铁行业这些年一直处于低端徘徊的现状;二是通过对2007~2013年间28家钢铁企业平均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分析发现,这些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几乎都呈现上升的态势。研究表明我国钢铁企业的企业管理和技术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企业规模的变化在我国钢铁企业总体效率提升中的作用已经非常不明显了;三是从不同规模的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效率企业的规模因素对于钢铁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相同的规模类型内的企业之间的效率相差也比较大,也表明钢铁企业的规模经济在各种企业类型中的作用都没有得到体现。因此在我国钢铁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企业资源整合、提高钢铁企业规模经济优势作为发展的重点。四是从不同所有权性质的角度对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效率增长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在三种类型企业中,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的增长率都要高于民营企业,这表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效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地方国有企业的循环经济效率增长速度高于中央国有企业,表明地方国有企业与中央国有企业效率之间的差异在逐渐扩大。
[1]Abbott,M.,and Wu,S.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of Australian Airports[J].Australian Economic Review,2002(35):444-454.
[2]Bazargan,M.,and Vasigh,B.Size versus Efficiency:A Case Study of US Commercial Airports[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3(9):187-193.
[3]Jung Woo Kim,Jeong Yeon Lee,Jae Yong Kim,Hoe Kyung Lee.Sources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Iron and Steel Firms[J].Resources Policy,2006,240(31):239-246.
[4]Zhang Jianling,Guoshun Wang.Energy Saving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 in the Chinese Iron and Steel Sector[J].Energy,2008(33):525-537.
[5]邓 波,张学军,郭军华.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区域生态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92-99.
[6]杜广强.我国31个省市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8):42-45.
[7]耿殿明,刘佳翔.基于时序DEA的山东省循环经济效率评价[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12):42-47.
[8]李刘艳.基于DEA分析法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171-174.
[9]李明智,王娅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6):34-38.
[10]王仁文,宋 伟.泛长三角地区绿色经济效率评价与排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6):206-210.
(责任编辑 祁 刚 校对 伯 灵)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 Circulation Economy Efficiency of China
LIU L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 110136,China)
Combining the analysis of stee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cy,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efficiency;and holds that circulation economic efficiency index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measure of steel industry circulation economy in our country.This paper focuses on circular economic efficiency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and conducts an research about the level of circular economic efficiency by constructing suitabl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analysis framework for circular economic efficiency.
iron and steel industry;circular economic efficiency;steel industry;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2016-04-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JZD018)
刘 龙(1980-),男,沈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6.04.010
F425
A
1672-9617(2016)04-04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