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导学:在层和导上“做文章”——以“直线、射线、线段”复习为例

2016-04-13 08:28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初级中学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做文章中点导学

☉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初级中学 张 霞



分层导学:在层和导上“做文章”——以“直线、射线、线段”复习为例

☉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初级中学张霞

合作学习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很多地方的数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补充,分层导学对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分层导学被很多老师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为了将“分层导学”的教学应用进一步推进,我市近期举行了“分层导学”专题研讨活动,笔者有幸开设了一节公开课.现结合这节公开课上的一则教学片断谈谈笔者的感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例题设置及分析

1.例题

A级:如图1,点M为线段AB的中点,点C将线段MB分成MC∶CB=1∶3,若AB=16cm,求线段AC的长.

图1

B级:如图1,点M为线段AB的中点,点C将线段MB分成MC∶CB=1∶3,若AC=10cm,求线段AB的长.

C级:已知点M为线段AB的中点,点C在线段AB上且满足MC∶CB=1∶3,若AC=10cm,求线段AB的长.

教学要求:请同学们阅读上面三级例题,并从中选择一道你能够解答的最高级例题进行求解.完成解答后,到对应的交流区交流以下内容:(1)解题结果;(2)解题思路;(3)解题注意点.

2.简析

三级例题梯度明显:A级题,线段计算中的基础题,难度很小;B级题,三个条件关联不大,直接推理得出结果较难,如果能设未知数建立方程的模型来化解问题应该不是难事,所以将此题编排给班级中等学生解答;C级题,本题直接以文字语言形式出现,学生需要认真阅读,并根据点C的位置分类讨论,用图形直观呈现出问题情境,再去利用化解B级题的方法求解,很明显,C级题为学生留出了探索的空间,适宜于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解答.

张奠宙教授说“变式练习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创造”.这里,教者以B级题为原型,通过难度的增减实现了例题的梯度设计.与例题配套的教学要求将学生的解题目标和交流内容进行了明确,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交流指明了方向.

二、教学片断

根据“教学要求”,学生阅读三级例题,并选择自己能够解答的最高级别例题自主解答.8分钟后,学生进入对应交流区展开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5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再度熟悉了一下这里的三级例题,接下来对这三道例题进行了全班交流.

教师:我们先请解答A级例题的同学来交流一下你们的解题过程.

学生1:根据条件“MC∶CB=1∶3”,我设MC=xcm,则CB=3xcm.所以,MB=4xcm.根据“点M为线段AB的中点”可得AB=2MB=8xcm,AM=BM=4xcm,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得到方程8x=16,所以x=2.易得AC=AM+MC=5xcm= 10cm.

学生2:我是用比例来做的.

教师:说说你的过程.

学生2:根据“MC∶CB=1∶3”,可得MC∶MB=1∶4.由“M为线段AB的中点”,得AM=BM=AB=8cm,MC∶AB=1∶8.所以MC=AB=2cm.易得AC=AM+MC=10cm.

教师:看来,无论是列方程还是用比例,都能得出最终的答案.那么,细细分析这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单些呢?

学生3:列方程简单些,而且解题过程容易说清楚.

教师:好的!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后,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努力用好这一数学模型.接下来的B级题目也用到方程了吗?

学生(齐):用到了!

教师:具体说说!

学生4:还是设MC=xcm,则CB=3xcm.易得AB=2MB= 8xcm,AM=BM=4xcm.所以AC=AM+MC=5xcm.得方程5x= 10.所以x=2.所以AB=16cm.

教师:用比例的方法也可以解吗?

学生5:可以,和问题1中用比例求解过程基本差不多,比方程求解要烦一点点.

教师:嗯!看来方程真是解决问题的好工具.来看C级问题.

学生6:C级例题比B级例题难了不少.首先,题目中没有图形,要作图.“点C在线段AB上”,C点的位置没有确定是在M点的哪一侧,所以,这里要结合“MC∶CB=1∶3”分类作图.图1是其中的一种情形,图2中点C在点M的左侧,这是另一种情形.

图2

教师:根据这两幅图,你能分别求出AC的长吗?

学生6陈述求AC长的过程,教师将其解题过程同步投影并进行了点评.

教师:通过这三道例题的解答与交流,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7:我知道了线段的计算也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学生8:这里的C级题目没有图形,遇到此类题目时,我们要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再去求解.

学生9:就是要数形结合呗!

学生10:我觉得作图的时候,还要考虑点的不同位置,必要时,应分类讨论.

教师:是的!随着学习的深入,不光要关注点的位置,有时还要从线或组合图形的位置的角度进行分类.今天的这些收获,对我们今后学习数学是很有帮助的.

三、片断分析

为了突出“分层导学”的研讨专题,教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精心设计.无论是教师的教学预设,还是学生的丰富生成,都很好地诠释了分层导学的内涵.学生的选择解答将分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他们在对三级例题详细阅读后,作出了符合自己探索需求的解答选择,这样的过程经历,给下面的小组与全班交流积累下很多可用的素材.于是交流时,每一个个体都有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机会与权力,他们在组内和班上对不同级别的例题给出了两种不同角度的解法.一种来自于小学中“比例”认知的自然延续,另一种则来自于上一单元“一元一次方程”的适度延伸,一切都十分自然.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A级例题开始,将数学认知水平较低的同学推上了前台,步步追问,让例题的交流从低级逐步走向高级,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深入,每一名学生的“学有所获”成为了现实.

四、两点感悟

1.分层导学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

正如片断分析中所说,教学不仅要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还要彰显教师的人文情怀.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这不仅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还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使得其在数学上得到最大幅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应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解答例题的机会,让他们在读题后很好地认识自己的现状,知晓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并作出符合自己知识与能力现状的选择,从而推动每一名学生在自己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上尽快地成长.

2.解题要求及交流提示要清晰明了

基于“分层导学”的教学,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最大的作用就是“穿针引线”.所以,发给学生的导学案(或学习单、导学单、活动单等)应对学生的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尤其是例题教学的要求应十分明确.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有呈现明确的解题要求,还应给出具体的交流要求,要说清在什么时候交流什么内容,甚至连交流到何种程度都可以一并在给出的学习材料中加以展示.确保学生学习过程能按照既定的步骤稳步前进,不受太多的干扰.

猜你喜欢
做文章中点导学
南川:“特”字上下功夫 “同”字上做文章
挽救海里的珊瑚,要在天上做文章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中点和对称问题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巧用“加法”做文章
中点的联想
巧用俏色做文章 浑然成趣巧天工
中点出招,招招喜人
二次曲线存在中点弦的一个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