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性别角色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

2016-04-13 03:29陈少青付凡飞
运动 2016年24期
关键词:男性化女性化性别角色

陈少青,付凡飞

(1.首都师范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 100037;2.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体育部,北京 102628)

中学生性别角色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

陈少青1,付凡飞2

(1.首都师范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 100037;2.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体育部,北京 102628)

本文以性别角色量表为工具,对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性别角色的现状调查,分析两者的性别角色现状,推测其动态发展诱因,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结果表明,中学生性别角色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中学女生与大学女生的性别角色分布不同;性别角色在整个青少年时期仍属于不稳定阶段,早期对女生进行干预有重要意义;干预策略包括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文化环境自觉与教育立体介入,以运动为手段的针对性干预。

中学生;性别角色;干预策略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变化呈现新的局面,男生女性化、女生男性化都是普遍存在的,“伪娘”“女汉子”“暖男”等新性别名词相继出现,这一现象在文化娱乐节目中尤其常见。同时,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干预策略仍是心理学、社会学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越来越多的家长、学校对孩子的双性化心理发展表现出了期许,希望男性青少年在保持阳刚、坚毅、果敢的男性化特征外,增加稳重、内敛等特质;对女生则提出坚强、勇敢等男性特质,以适应竞争性社会的要求,而未分化群体的转变一直都是社会和家庭所关注的。由此可见,对性别角色异化现象的干预则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发展现状,采用什么样的干预策略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已有研究从社会、体育、文化等层面进行了剖析,如对儿童性别角色的研究认为,跆拳道训练对儿童的影响较参加体操训练更明显。对中学生足球运动员的研究表明,校园生活和运动特性预示了性别角色冲突的分化水平,而校园生活和拘束情感预示着未来生活中寻求帮助的态度。本文拟在通过调查数据了解中学生性别角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对心理学、社会学的专家及一线体育教师的访谈,提出相应的性别角色干预策略,解释这一日益变化的社会现象,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

1 性别角色现状

围绕本课题进行的系列研究中,既有对中学生性别角色的调研,也有以大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两者呈现了不同的发展现状。在历史时空的研究视角下,目前中学生的性别角色现状与3~4年后他们成为大学生时的性别角色状况应存在某种联系,若追踪观察相同样本的动态变化,将更具有研究价值,但难度也相应增加,若以现有中学生的性别角色数据直接对比现有大学生,在大数据中,假定成长环境与影响因子大致相同,则也能从侧面说明特定群体的动态变化,基于这种假定,本文对以往所采集的中学生与大学生数据进行纵向对比,了解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构想干预策略。问卷调查时所采用的工具为性别角色量表,即CSRI-50,所不同的是,为保证中学生对题干理解做出客观选择,他们的问题增加了诠释与例证,大学生则直接采用刘电芝教授本土化改变后的3部分分量表,共计50道题目。所采用量表的具体分值与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性别角色类别数值范围与特征

1.1 中学生性别角色现状

1.1.1 有效的中学生(初二学生)被试男生296人,女生290人,共计586人,学生来源为城区一所市重点中学和城区一所普通中学。大学生被试对象来自于师范类高校的普通本科生(大学二年级),有效的被试为408人,因为所调查院系的男生样本较少,搜集到的数据失去统计学意义,所以只进行了以女生为对象的后续分析。初中生性别角色的调查结果显示(表2),性别角色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4种性别角色依次为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和男性化,其中双性化(38.9%)与未分化(36.2%)所占比例最高,单性化中的男性化与女性化基本相同。但是,男生女性化的比例状况堪忧(8.1%),并且,女生男性化的比例(11.0%)要高于男生女性化。

表2 初中生性别角色分布状况 %

1.1.2 以上统计数据和社会观察的现象相符合,访谈相关心理学专家与一线体育教师认为,儿童时期过度保护的养育观念促使了男生女性化成比例地发展,对社会性别的自然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作用,而运动量不足也从生理层面减少了雄性激素的分泌,进一步使男生失去男性化正性特征。在心理层面,以安全为借口的保护压缩了男童与生俱来的探索、冒险、尝试欲望,来自家长与学校对所有学生的内敛、顺从、统一要求进一步削弱了男孩的刚毅、自我及领导力与决策力。此外,媒体娱乐节目的无性别差异表演、生理性别错位装扮对性别角色的异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1.3 从儿童与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或娱乐项目的选择也能佐证这一现象,在社会培训机构,参与跆拳道、体操练习的女生比例越来越高,高校女生对足球、武术的选修人数也在显著增加。男生方面,乒乓球、游泳等非对抗性项目则有相当比例的男生群体,弹钢琴、学京剧等文娱活动也在男生中有一定的参与数量。此外,考察普通校和重点校数据发现,普通校的男生女性化比例为2.1%,男性化比例为21.9%。而在另一所重点校中,男生女性化高达10.9%,男性化比例为9.5%,普通校男生的性别角色正性化特征明显大于重点校。这从侧面说明,在我们教育政策的引导中,以考分为标杆的应试教育,偏向女性化的男生更有可能获得较高的考试成绩,这无疑再次将部分男生推向女性化。

1.2 大学生性别角色现状分析

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女生的性别角色比例大小依次为双性化(49.1%)、女性化(22.7%)、未分化(16.8%)、男性化(11.5%),而在中学时期,这种比例大小的排序为未分化(36.9%)、双性化(34.8%)、女性化(17.2%)、男性化(11.0%),由此可以看出:第一,性别角色在整个青少年时期仍属于不稳定阶段,这种比例的变化为干预策略地研究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第二,女生由青少年到成人,双性化比例的升高或许和社会环境及教育观念存在联系,对环境的适应可能是转变的主要内部动力;第三,由于青少年时期女生的未分化高于男生,而后期未分化比例显著减少,推测早期对女生进行性别角色干预,其价值和意义可能高于对男生的干预。

2 性别角色干预策略

2.1 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在以往对儿童的研究中,认为学前期是儿童性别感获得的关键时期,在整个幼儿到青少年时期,性别角色的认知水平发展呈“U”型轨迹,为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性别感,可以从内在特质引领和创设外部环境2方面进行早期干预。具体措施体现为儿童自身的认知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创设方面,内在特质引领,包括社会认知发展干预、情绪情感调适干预和同伴交往训练干预;创设外部环境,要求各方相互配合,以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组织为平台具体运作。幼儿性别角色的认同过程即是幼儿的认知、观念和习性的社会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同伴交往”“角色扮演”与“示范引领”是其获得性别认同的主要方式与渠道,当然也伴随父母的教育与引导,角色规范的意识和榜样的示领作用会使幼儿自然进入性别角色分化的进程,在这一敏感期进行性别角色引导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男子汉概念的讲解、表象,母亲角色的温柔、细腻等,所参与游戏的类型、分工与职责,甚至细化到说话的语气、语速等。

2.2 文化环境自觉与教育立体介入

2.2.1 如前文分析,性别角色在整个青少年时期仍属于不稳定阶段,此阶段青少年心理波动较大,有叛逆性,猎奇、好奇、喜欢交流、渴望被认同,追求标新立异,努力找寻自我,乃至追求另类,成长环境会对其性别角色起到很大的影响。然而,我们提供给青少年成长的文化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与助长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对性别角色的异化起到助推的作用。与中学一线教师和班主任交谈,部分教师指出一些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沉浸在日本漫画中,有些学生对韩剧达到痴迷程度,对日韩影星如数家珍、盲目崇拜,相应地模仿他们的装扮与言行也就不足为奇。一些媒体丧失社会责任,一味追求收视率、曝光率,最终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被扭曲,性别角色异化。文化环境自觉需要全社会的监督,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传播正能量,宣扬理性价值追求。

2.2.2 在文化环境自觉尚需时日的情况下,教育的立体、强势介入势在必行。首先,学校应将性别角色教育纳入教学范围,分学段、性别和区域进行系统的性别角色干预引导,开设心理辅导室,为异化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早日纠偏。其次,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父母自身的性别取向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增强家庭成员的性别责任感,促使青少年向双性化发展。最后,在社会层面,应加大宣传力度,指出流行元素中中性化与双性化的本质区别,限制相关媒体与网络、节目与主持人的中性化风格,多进行双性化或单性化正性特质的宣传。

2.3 以运动为手段的针对性干预

性别角色的运动项目偏好研究表明,运动项目和性别角色交互作用,性别角色与体育态度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明显。男生男性化和双性化群体偏好集体同场对抗性的男性项目,女生整体偏好个人项目,篮球项目在双性化、男性化和女性化中的比例逐渐降低。在体育态度和实际锻炼频率的差异性分析中,发现不同性别角色的初中男生在重要性、喜欢程度和锻炼次数方面差异极其显著,男性化和双性化群体在对体育重要性认识、喜欢程度和锻炼次数得分较高,未分化和女性化得分较低,重要性得分女性化高于未分化。这说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提高男性化和双性化特质,体育都可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当前青少年体质状况堪忧、性别角色异化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学校体育,改善学生体质,引导青少年心理正常发展,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 1 ]漆昌柱,邱泽瀚,赵丹妹,等.体育锻炼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1):63.

[ 2 ]陈少青,张俊,李文道.初中生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及体育态度的关系[ J ].体育学刊,2014(6):81-87.

[ 3 ]陈少青.性别角色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分析[ J ].青少年体育,2015(11):58-61.

[ 4 ]丁丽丽,郭孝文.早期干预:幼儿性别感获得的必要与可能性[ J ].基础教育研究,2015(23):81-83.

G807.3

A

1674-151X(2016)12-008-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4.004

投稿日期:2016-11-18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4JYB034)。

陈少青(1980—),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育。

猜你喜欢
男性化女性化性别角色
对《消失的地平线》中布琳克洛小姐矛盾的人物性格的探讨
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男性化的研究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夏俊娜绘画语言的装饰性
《霸王别姬》和《黑天鹅》的比较研究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及其与家庭状况的关系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体育活动提高男生基本特质与作用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