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岩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对速度素质影响的Meta分析
高 岩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运用Meta分析法对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合成分析,旨在分析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方法对提高速度素质相关影响。通过Meta分析说明躯干稳定性力量对移动速度能力产生影响的效果量中等,根据测试评价指标特点认为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有助于促进跑的运动能力。
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Meta 分析;速度
近几年国内针对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与运动项目体能训练或运动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形成不少研究成果,国外的躯干稳定力量训练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些损伤康复训练,如前十字韧带、后背疼痛,少有针对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应用于体能的研究。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与体能之间的相关性一直在不断的研究验证中。由于单独研究成果样本少,涉及项目不同,影响结局不同,缺少对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的系统评价,进而无法确切地对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的有效性进行合理的统一的评价,给运动训练实践带来一定困扰。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论文研究成果,运用Meta分析方法将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作为影响人体力量发展的干预因素,将速度素质作为结局,定量系统评价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对速度素质发展相关性。
以“核心力量训练”“核心稳定训练”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2015年12月30日以来发表中文学术论文,初步检索“核心力量训练”为主题词文献数为631篇、“核心稳定性训练”为主题词文献为21篇,“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为主题文献1篇;分别以“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躯干稳定性力量”为关键词分别检索到文献465篇、105篇、0篇;以“core stability”“core stability exercise”“core strength”为主题词、关键词在EBSCO运动数据库的 Special SciDBS全文和Medline全文、PubMed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2015年12月30日,其中“core stability exercise”为主题词EBSCO运动数据库上为27篇,“core stability”“core strength”为关键词EBSCO运动数据文献为305篇(1981—2014年)、221篇(1979—2015年),PubMed上以“core stability exercise”“core strength exercise”为关键词、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分别为157篇、246篇、61篇、15篇,文献以PRISMA声明为基础对所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图1)。
图 1 PRISMA声明文献筛选流程图
依据Meta分析方法对文献纳入标准的具体要求对所获得文献进行筛选,要求针对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研究的实验设计主要是随机对照组实验,其他一些研究成果中,对所有其他方面相同的成组设计、群组设计和配对设计部分研究成果也纳入Meta分析,干预手段主要是瑞士球、健身半球、橡皮带等辅助器械,对身体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训练和动力性训练、加负荷或加强度的不稳定状态下的动力性训练和静力性训练,主要结局指标是最大力量、爆发力等,实验研究所报告数据完整,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数、均值、标准偏差、P值、t值等效果量,为保证数据的可靠、合理的标准,文献主要来源于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CSSCI、SCI来源期刊等。图1为PRISMA声明文献筛选流程图。
3.1 结局指标选择
躯干稳定力量训练是对人体这一整体物质主体进行训练,达到的综合效果,这种影响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所采用的测量手段、方法、评价标准、计量单位都有差异,每个研究中都包含各个运动素质要素,实际造成一个训练干预对多个结局指标的影响,形成较为复杂结构材料。将身体运动素质作为一个结局指标,导致异质性很高,不符合Meta分析方法,无法实现科学性的量化分析。因此,将每个研究成果中采用的运动训练干预对某一结局指标(素质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单独的亚组,对不同研究成果中相同的结局点进行综合统计,形成躯干稳定力量训练对身体运动素质影响的多结局点,多独立亚组资料情形,减小各项研究合并研究的异质性检验I2值,实现Meta分析,合并各个独立亚组效果量,进而科学量化的评价躯干稳定力量训练对运动素质的影响,本研究对速度素质进行Meta分析。
根据对纳入论文全文阅读与分析,当研究者累计一系列操作独立研究数据时,那么研究的功能不可能完全等同和典型,研究中干预对象和干预措施不同,这些都会对结果有影响,不可能假设有相同效应,这种情况下,随机效应模型比固定效应模型更合理,针对躯干稳定力量训练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干预时间、干预手段、训练要求等存在一定差异,根据Meta分析原则,躯干稳定力量训练对速度素质影响的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图2 纳入研究偏倚总体评估图
图3 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对速度素质影响Meta分析森林图
3.2 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
3.2.1 数据管理与模型设定 纳入研究成果具有基本相同的训练内容和相同的结局测量,Meta分析主要通过Revman5.3.4(http://tech.cochrane.org/revman/ download提供免费下载)对躯干稳定性力量对平衡能力和速度素质影响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对纳入文献全文分析分为将文献资料分为2组,每组下设定不同独立亚组,数据分析采用连续变量指针数据,随机效应模型(Random),加权均数(WMD),权重采用方差倒数权重法(IV),研究置信区间设定计算纳入研究效果量的95%,总体置信区间设定计算总体效果量的95%。
3.2.2 数据分析相关标准确定 异质性I2检验,I2作为一个率,用于描述由各个研究所致的,而非抽样误差引起的变异(异质性)占总变异的百分,克服Q统计量对纳入研究个数的依赖能够更好衡量多个研究结果间异质性程度大小,I2值将变异分为4个程度:0%~40%,较轻异质性;40%~60%,中度异质性;50%~90%,较大异质性;75%~100%,很大异质性,一般认为只要不高于50%,其异质性就可以接受,只是Cochrane系统评价中的标准,研究合并效果量ES值,P值小于0.05(超过1.96的Z值),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ES值小于0.2,说明效果量较小,ES值接近0.5,说明效果量中等,ES值大于0.8,说明效果量较大。
3.3 纳入研究成果被试与干预主要特征概述
纳入Meta分析的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研究参与者主要普通大学生、体育学院学生、专业运动员、高中生(1个研究成果),分组性别男、女、男女混合,年龄范围为16~22岁之间,涉及项目有武术、散打、短跑、短道速滑等,干预采用器械主要是瑞士球、BOSU球、弹力带等,干预时间5周、6周、6周、12周、16周、24周,躯干稳定性力量主要干预训练内容徒手或辅助器械静动力性练习,增加负荷或难度的静动力性练习,主要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处于稳定状态下的静动力性练习,第2阶段处于非稳定状态下静动力性练习,主要练习动作为海绵垫、瑞士球、BOSU球等辅助器械上俯卧、仰卧、侧卧等身体支撑、外加负荷保持平衡、抛接实心球等方式,主要干预时间为每周3次、每周4次、每周6次,每次练习时间15~90min不等,测量指标为卧推、半蹲、深度、仰卧起坐、两头起、前后抛实心球、铅球等,根据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归类资料分析。
3.4 纳入研究风险偏倚评价分析
根据纳入研究的全文阅读和分析,由于本研究主要是选择的语言主要是英语和中文两类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可能遗漏其他语言研究成果和未发表的研究成果,研究对象主要是运动员、大学生、高中,缺少普通大众参与试验的研究,试验设计主要选择了随时分组试验设计,但一些配分组设计、群组分设计也有部分纳入,进而导致研究结构外部效度降低可能,由于运动训练作为一种干预因素,其测量手段和方式多种多样,试验采用测试手段不同,可能导致数据合并的异质性过高风险,纳入研究中很多针对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应用研究,期望获得阳性(差异显著)的试验研究成果,很多非显著性的研究成果缺失,导致纳入研究存在报告偏倚,因此本文尽可能收集全部全文数据,考虑研究数据的可靠性,选择来源于权威核心数据库的文献,保证研究结果的效度,对纳入研究整体偏倚风险评估(图2),各个亚组纳入研究偏倚在森林图中进行体现(图3)。
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对于速度素质影响的Meta分析纳入的文献10篇,评价和衡量速度的指针有20m、30m、50m、60m、100m等,通过对纳入文献的资料分析,异质性检验I2为0%具有同构型,得出合并综合效果量为-0.48(-0.73,-0.23),Z值为3.78,P<0.05,实验组均数与控制组均数差异显著,效果量接近中等,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现有证据能够证明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干预能够提高实验组均值,说明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有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但是影响的效果量不高。
100m结局纳入研究4篇,森林图显示实验组与控制组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能说明控制组均数与实验组均数不相等,从现有证据上说明实验因素没有较好的效果。30m结局中有4篇文献纳入,异质性检验I2为0%,具有同构型,合并综合效果量为-0.58(-1.05,-0.10),效果量中等,Z值为2.38,P<0.05,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均数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因素提高实验组的效果,综合效果量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速度测试指针(包括20m、50m、60m、40m),作为单独结局纳入文献只有1~2篇,不能进行独立分析,因此作为一个结局进行分析,异质性检验I2为38%,可以接受异质,综合效果量为-0.58(-1.12,-0.05),效果量中等,Z值为2.14,P<0.05, 表明实验组均数和控制均数差异显著,合并效果量具有统计学意义,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对这些速度素质提高影响。
速度能力作为竞技比赛的重要竞技能力之一,是体育项目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对于速度素质训练也是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躯干稳定训练内容涉及躯干在稳定状态和非稳定状态下的动态或静态的平衡能力训练,保持躯干稳定下的上、下肢协调配合训练,可能提高跑的运动动作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进而对速度成绩提高产生影响。从纳入研究的Meta分析,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研究中测试指标的选取主要是移动速度的评价,对提高移动速度能力产生影响,效果量中等,可以推断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作为短跑类项目和需要直线移动速度能力的项目是有效的辅助训练手段,对于长距离项目的速度项目影响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速度变向能力也是体育项目技能需要具备的素质,对于速度变向能力或者敏捷性的测试,“T”型测试或“十”字变向跑,在纳入研究中不能满足Meta分析要求,从原始研究文献上分析躯干稳定训练对速度变向能力的影响效果较小,需要增加样本量和研究数量,进一步对躯干稳定性力量对速度变向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
6.1 躯干稳定性力量对速度素质的综合效度分析中,有证据说明躯干稳定性力量对移动速度能力产生影响的效果量中等,根据测试评价指标特点认为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有助于促进跑的运动能力,对速度变向能力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补充研究,没有证据显示躯干稳定性力量对动作速度和反应速度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6.2 躯干稳定性力量作为身体素质训练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其运动功能性机制安排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多种多样,针对其对速度素质促进作用测试指标缺少生理生化方面监测,对躯干稳定性力量练习对速度素质影响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的内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提供高级别实验证据。
[ 1 ]崔景辉,付丽敏.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实验研究[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6):71-75.
[ 2 ]程晓,青少年投掷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效果研究[ 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 3 ]郭云聪.青年赛艇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 D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 4 ]韩冬,张逸文. 女子散打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1):76-80.
[ 5 ]罗杰,冷卫东.系统评价/Meta分析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3-4,121-122 .
[ 6 ]Ludmila M. Cosio-Lima,Katy L.Reynolds. Effects of physioball and conventional floor exercises on early phase adaptations in back and abdominal core stability and balance in women [ 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 research,2003,17(4):721-725.
[ 7 ]Mergner T,Maurer C,Peterka RJ. A multisensory posture control model of human upright stance.[ J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2003,142:189-201.
[ 8 ]Mergner T. A neurological view on reactive human stance control.[ J ].Annual Reviews in Control,2010,34:177-198.
[ 9 ]Natalia Romero-Franco, Rafael Lomas-Vega. effects of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program on core stability and center of gravity control in sprinters[ 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 research,2012,28(8):2071-2077.
[ 10 ]Shumway-Cook A, Horak F B.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sensory interaction of balance. Suggestion from the field.[ J ].Physical Therapy,1986.
G808
A
1674-151X(2016)12-001-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4.001
投稿日期:2016-11-02
遵义师范学院博士基金项目(遵师BS(2015)26号)。
高岩(1980—),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