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2016-04-12 19:28高文静
山东工会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文静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孟子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高文静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的精华和核心,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挖掘《孟子》中“重民、利民、教民、用民”等民本思想的内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塑造和弘扬仍有裨益,特别在实现“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有必要传承孟子的“民本”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社会民本思想。

[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在于“礼”。经过孔子及儒家学派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礼”的阐释,“礼”就成为西周以来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这样一种统治思想经过代代传承沿袭,于是中国人有了影响深远的以德(礼)治国的传统。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导和权威应首推孔子和孟子。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形成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学说。因其丰富深刻的内涵,至今存在鲜明的社会价值,是指导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是从分散的宗法奴隶制时代,经过封建贵族时代再到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天下各方合众连衡,以攻伐战为贤。”[1]新兴地主阶级激进代表人物同其国君一道,力图在变法革新的基础上,用兼并战争的方式统一天下;同时各国的统治者对人民的统治和压迫有增无减。孟子把这种政治称之为“霸道”政治,并针对这种做法他提出了“王道”主张。他所说的“王道”就是仁义和仁政思想。在孟子看来,君王要行“王道”,使民众拥护自己、支持自己,就必须注重得民心之道,在尊重人民意愿和人民拥护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一统天下的王业。

在儒家看来,理想人格的培养总是与人性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往往导致对人的道德的不同理解,而人性问题之所以一再受到关注,也正在于它构成了人达到理想人格的出发点。[2]孟子将先天善端视为人的潜能,把“性相近”引申为性本善,并对本善之性及其功能做了较为具体的阐释。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3]即是说,恻隐、羞恶、恭敬、是非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恻隐之心等等是本善之性,而这种本善之性又构成了仁义礼智的开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4]仁、义、礼、智就是这从四种善端发展起来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5]孟子用水向下流的必然性来比喻人性向善的发展趋势,认为人的性善的社会属性是从人自身的本质属性发展而来,揭示了人性善的自然性和必然性。

以性善论为根据,孟子深信人性之善,性善和仁政是密切联系的,当政者有爱民之心,君王性善才会施行仁政。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

孟子思想中最灿烂的亮点就是提出广大老百姓是天下国家根本的观点。孟子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自身。”[6]把人民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他说的民贵君轻,不是说人民比君主还要尊贵,强调的是“民”对“社稷”和“君”的决定性作用,“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8]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则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而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统治者要把本身利害放在这一前提下来考虑,充分表明对“民”的价值的肯定和尊重。孟子在历史上首次对人民、国家、君王之间的关系地位做了明确的阐述。“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9]这段论述将“重民”思想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人民对于天子和诸侯都是十分重要的,天子虽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做天子。孟子重民,极重视民意,在“重民”的基础上他还深刻认识到民心向背是统治者能否得天下的根本。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之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10]精辟地阐述了得失天下在于民的得失,而民的得失又在于民心的得失。民心向背是统治者能否得天下的关键。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二)“制民恒产”和“省刑罚,薄赋敛”的利民思想

孟子认为政治上要得到百姓的支持、拥护,就必须在经济上使他们满足。百姓有了固定的产业,生活有了保障,才会心安。如果人民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不会有坚定的道德观念,百姓生活困难就不会安于受剥削压迫,定会起来反抗,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11]“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12]“恒产”即稳定的生产资料,“恒心”即正常的道德行为。百姓没有恒心,其行为就免不了放荡不轨,等到人民犯了罪,国家对他们施以刑罚,那就是张罗大网来捕民。“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3]让百姓有可耕种的田地,同时还要百姓不违背农时进行耕种,“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君王如果把国家治理到这个程度还不能使天下归顺,那是从未有过的事。

“恒产”只是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民有一定的可以生产和生活下去的资料,但当时各国间战争频繁,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仍然没有办法继续进行正常的生产。孟子反对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他希望国君要“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16]明君一定要恭敬节俭以礼对待臣下,从人民那里聚敛财富要有节制。孟子反对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主张征收赋税应保持适中适度的原则,同时必须管理好土地,减轻赋税:“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17]在孟子看来,国君只有减轻刑罚,少收赋税,使百姓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耕细作,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才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才能使国力增强,天下安定。

(三)“善教得民心”的教民思想

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德教化原则居于重要的地位。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做到使百姓生产生活稳定,有“恒产”之后,接下来便要对百姓进行必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灌输。“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18]故孟子主张对百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目的在于使百姓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使之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人伦教化,使之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19]避免无礼义则上下乱的现象发生。

因此,孟子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认为道德教化的重要甚至优于良好的政治:“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20]好的政治不如好的教化更易得民心,一个民畏之,一个民爱之,前者为刚性,后者为软性。民畏之但不易服众,民爱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认识到了良好的道德教育对民众的教化熏染作用是一般政治难以企及的,要使民众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要使民众能自觉自愿地接受国家意识形态的约束和教化,只有通过教育教化的方式才能办到。

对百姓实施教化的另一突出表现就是体现在“与民同乐”上。所谓“与民同乐”,就是要求统治者关心人民的疾苦,国君在享乐的时候不要忘了天下的百姓,也要使他们得到快乐。“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的民本思想最高境界就是施仁政以乐民。孟子多次提到过王与民同忧乐的问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尤民之忧者,民亦尤其忧。乐以天下,尤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1]要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22]己等推己及人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孟子认为统治者若能与百姓同忧乐,才是真乐,才能真正“王天下”。

(四)“尊贤使能”的用民思想

尊贤使能、施行“仁政德治”是孔子、曾参、子思等儒家的一贯思想。孟子总结夏、商、周“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以及“虞不用伯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得出结论:“不用贤则亡”;“不信仁贤,则国空虚”。[23]孟子当时周游列国,亲眼目睹社会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24]的情景,对封建领主阶级和“贼大夫”盘剥、横征暴敛的行径极为不满,从而认识到尊贤使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孟子提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的观点,认为统治者应选用贤人治理国家。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有善于治理国家的贤才能士。统治者要广纳天下英杰,使出类拔萃者得到应有的职位和认可,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选拔人才要走“国人”路线。孟子在回答齐宣王关于如何选拔人才时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25]这段话包含了选贤举能两个原则:一是要把卑贱者提拔到尊贵者之上,把疏远者提拔到亲近者之上,使选贤举能跳出贵戚亲近者的圈子;二是要倾听国人的举荐,不偏听偏信。这两项选官原则体现了孟子选拔人才不分贵贱、尊贤使能的用民思想。孟子告诫统治者要从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汤武革命、周公勤政等事迹中,领悟为政就要大公无私、任人惟贤,顺应民意、为民造福,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只有这样做,才会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26]

三、孟子民本思想与社会治理创新

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学说,“民本”思想的落脚点在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君主的政治统治,是为封建君主服务的政治理论。孟子在“君本”盛行的时代提出“民本”原则,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其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孟子的民本思想提醒当政者要懂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强调的群众思想都是对民本思想经典的延续,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从孟子的民本思想到现阶段的中国梦,它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内在精神上具有一致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民本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也有重要启示。

(一)弘扬“制民之产”理念与发展经济,关注民生建设

在孟子的民本思想中,他主张“制民之产”,人民有了“恒产”才会有“恒心”,同时孟子也提出了诸多的措施,核心都是为百姓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可见,经济是保证人民生活稳定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得以发展的主要命脉。

孟子主张在经济上要“富民”,这是孟子对民生的关注。这对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时期的我国,在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时都具有借鉴意义。纵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我们不难看出:重民生者方可上下同心,获得稳定发展;轻民生者必致上下离心,遭社会动乱。[27]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对于执政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自己的“民生观”,不断改善民生,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和最终理想。在今天的中国,发展面临这样的一个现状,贫富差距与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较为突出。在我们不断关注综合国力提升的同时,更要注意强国与富民的同步发展。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

(二)贯彻“民贵君轻”的人本思想,转变政府施政方式

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孟子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强调国君要重视百姓的作用,关心百姓的疾苦。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的中国共产党深谙这个道理,无论是内忧外患的革命年代还是处于和平时期的今天,始终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这是孟子民本思想在当今中国的继续发展。“以人为本”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也就是在实践中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满足人的各方面的需求。这里的“人”指的是全体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理念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国体的体现,它超越了孟子民本思想的阶级局限性,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价值。

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党和政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新形势下,政府加快转变职能,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管理模式转变为“互动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由原来一元化的执政方式转变为政府与社会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的现代模式。“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孟子“民贵君轻”理念的继承,但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剔除孟子思想中的阶级压迫成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政府执政理念及执政方式,真正把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作为自身执政的目的,这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孟子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三)遵循“谨庠序之教”法则,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孟子主张统治者在做到使百姓生产生活稳定、丰衣足食后,要对百姓灌输一些必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对人民进行教化,并认为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与禽兽没有什么区别,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明人伦、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理念。这为我们后世的教育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途径。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目标。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教育理念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借鉴,但孟子教育思想是与当时的社会相适应的;今天我们国家的教育要全面均衡发展,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孟子乃至整个古代社会教育理念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方法,对古代的教育理念做出提升与超越,形成现阶段特有的教育理念。

在孟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强调教育要使人“明人伦”,即遵循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道德要求,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在社会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标志着一个人的自我修养和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面临着全面发展人才这个艰巨的任务。教育不能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要二者兼顾。这正是孟子道德教育思想所强调的。

四、结语

一个民族需要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否则它将不能进步;但同时,它也需要扎根民族文化,尊敬和珍视自身文化。否则,它将迷失自我。孟子主张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营造“人和”的人际关系,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的一种理想。孟子的这种社会和谐思想与我们现在建设中国和谐社会所想达到的理想境界具有共同性。“中国梦”凝聚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民族复兴的希望,我们要做的是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理论精华,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加以运用,促进早日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97.367.

[2]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7.

[3][4][5][6][7][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4][2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9.80.254.335.328.328.171.117. 17.17.5.5.10.311.125.125.30.33.16.9.4.

[23]宋绍光.试论孟子的尊贤使能思想[J].中州学刊,1990,(6):115.

[26]彭亚琳.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学理论,2009,(31):107.

[27]郑功成.关注民生---郑功成教授访谈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

(责任编辑:张希宇)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fc10033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6)03—0104—04

收稿日期:2016-04-28

作者简介:高文静(1987-),女,安徽桐城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2014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思想史。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