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利益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

2016-04-12 10:54张文然中共普洱市委党校云南普洱665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市场经济

张文然(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云南 普洱 665000)

马克思利益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

张文然(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云南 普洱 665000)

马克思鉴于人们利益上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研究了人们之间的利益整合问题,对个体利益进行扬弃,使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在相互统一中得到了实现。马克思利益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价值。马克思利益理论促进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解释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阐释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马克思利益理论有助于实现当代中国的绿色发展。

马克思 利益 整合

马克思的利益理论以利益为基点来分析社会关系,马克思对利益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使利益理论成为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从利益出发来管窥整个社会,其研究成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做了理论铺垫。利益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哲学问题,马克思非常注重对利益问题的研究,他科学地阐明了利益的范畴和基本内涵,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问题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主要观点

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范畴,马克思认为:利益的构成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需要是利益的自然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需要构成了利益的自然基础。其二,社会关系是构成利益的社会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是纯粹的自然性的动物性的需求,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利益虽然以自然需求为基础,但社会性是利益最根本的属性。其三,人们的需要对象是利益的内容,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各种需要的满足实际上就是各种利益的满足,人们的需要构成了利益的实际内容。

马克思利益论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追求利益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动力。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二是利益纠纷是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不同的阶级之间充满着矛盾,有时候不同的阶级之间的矛盾还会出现白热化的形式,即暴力冲突的现象,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形式各种各样,但实质上是为了争夺利益。三是利益具有辩证性质。马克思认为:“同别人利益相对立的个别利益的满足,正好就是被抛弃的对立面,即一般社会利益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首先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即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因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利益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因。

二、马克思利益理论促进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

马克思把生产关系作为研究视角,正确地阐述了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性地位,从中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又从中探索出了人们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动因,即利益。马克思的利益观与唯心主义利益观不同。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认为利益的主体是市民社会,利益的基础是人类活动,利益不是脱离于人类活动的理性范畴。这样,马克思就把对利益的研究由理性主义、唯心主义层面提升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层面。马克思的利益范畴与旧唯物主义的利益概念既有联系,又存在不同,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把利益看作同人的需要、欲望相关。但是,旧唯物主义对利益概念仅仅理解为动物式的自然享受,马克思也承认人的利益离不开自然,但更加强调了利益是人类用实践活动创造的,人们的利益关系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利益不是从来就有的,更不是脱离于人类活动的绝对理念。只有在市民社会中,从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真正理解利益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个人利益主体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但个人利益的满足离不开公共利益,这实际上揭示了公有和私有的关系。个人作为利益的主体,从客观方面讲,都不具有利益的现实性。也就是说,每个人实现私人利益的“自为”活动必须通过“利他”活动才能够实现,这就是利益承载者的双重性问题。利益的承载者,一方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另一方面又服务于更大的整体。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在追求着自己的利益,但是这种个人利益的实现,却是在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样,马克思也从主观方面研究了利益运动的辩证性质。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决定下,在人的意识中,都是追求自己利益的“为我”活动,并且其他人都看作是达到自己利益的“手段”。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客观地沦为了别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利益主体(或共同体)是个历史范畴,作为个体的利益主体,与作为整体、社会、共同体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对立,是生产关系发展到了资本主义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而在国家产生之前,作为共同体的利益主体,与作为个人的利益主体还没有发生分离,也就不存在什么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对立。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个人利益还纠缠在血缘家庭之中,因此,跟作为共同体、整体相对立的私人利益,主要还是指家庭利益。在理想社会中,个人利益是无法独立存在,私有必须以公有为前提,作为个人的利益主体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发展的结果,但个人利益的最终满足要靠集体利益的实现。

三、马克思利益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

(一)利益理论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一种诠释,在良好的社会关系准则中建立利益关系,从而满足人的共同利益。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解释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利益发生在人与人和人与物之间,社会就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只要有人类社会就必然存在利益关系。人类对自然的需求成为了人与物建立利益关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又因为物或智力体力的交换来获取利益。人用来交换利益的平台就是市场,而市场经济正是人类追求利益达到一定规模和一定数量之后自然形成的,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这也解释了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可以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追求利益的结果。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分工的多样化发展起来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借助于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来满足了。人们通过不同分工的劳动生产产品进行交换,使市场经济成为人类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而满足利益的主要平台。在市场经济中,利益是隐形在交换过程中,相比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关系展现得更加赤裸裸,利益理论揭示出的内涵更能够解释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而是基本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

(二)利益理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

马克思利益理论阐释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协调统筹发展,扩大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和建设生态文明,其实质就是实现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利益需求的差异性,使得社会组织的存在与协调成为必要。不同的人可能有相同的利益,也可能有对立的利益,这就需要根据现实设置社会组织对其进行统筹协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一致时,才会产生社会的最大利益。集体利益的实现基础是个人利益的满足,但由于利益动机的差异性,每个人都要让出一部分个人利益满足集体利益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中国人民全体利益的最大化,消除贫富差距,追求利益均等化。一旦打破了利益关系的平衡规律,就会使不同的社会主体在利益交换时产生分化,导致发展不平衡。在利益关系协调的每个自然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以我国在国家发展目标的制定上呈现阶段性变化,最终达到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正是由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集体利益才成为国家所采取的利益形式,以共同体的方式尽可能的满足个人利益的实现。

(三)马克思利益理论对实现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的价值

绿色发展倡导的是高效、和谐、持续发展,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建立关系是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归根结底是利益问题。马克思认为,从本质上讲,利益就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中国的社会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相适应的,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利益实现。最佳的人的利益关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只有这样,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人类追求利益都是从最基本的需要出发,最初的改造自然的方式就是人类劳动,把自然资源变成生产资料再经过交换成为商品。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对自然的获取都伴随着利益的驱使,带来的结果就是不同程度的破坏。提倡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实际上是为了节制人的短期利益,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长远利益。在分析利益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的总是一个个具体的利益,而且每个有生命的个人才是具体利益的实际承载者。绿色发展是为了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在这一方面,每个人的利益和共同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要满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双重实现必须坚持绿色发展。

在当代视角下,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的要点解读可以看出,人最基本的利益追求就是生存,其次是人的发展,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构建出经济、社会与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中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用于交换从而形成市场,在利益的追求和被满足中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总之,从马克思利益理论可以得出如何构建一种适合当代中国发展的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公有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马克思利益理论所阐释的利益关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都具有重要价值。

【责任编辑:闫现磊】

[1] 郑会霞.包容性增长:快速转型期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的新思维[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2).

[2] 龚先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民利益关怀[J].社会主义研究,2012(06).

[3] 杨清涛.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问题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4] 刘湘顺.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 高岸起.利益的主体性[M].人民出版社,2008.

[6] 刘晓凯.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M].人民出版社,2008.

B0-0

A

1008-8784(2016)04-49-3

2015-12-26

张文然(1976—),男,山东日照人,硕士,讲师,中共普洱市委党校理论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大鱼海棠》个人与集体利益的价值冲突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为马克思的集体主义辩护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