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中反战主题表现形式

2016-04-12 10:47:44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凯瑟琳亨利海明威

贾 霞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永别了,武器》中反战主题表现形式

贾霞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在1929年发表的一部巨作,标志着海明威的艺术及思想走向成熟。作品显现了海明威对战争的经验及思考,是其所有战争题材小说中写作最为精致的一部,其中所阐述的反战主题深深地影响了世界。

《永别了,武器》;战争;反战;表现形式

一、通过人物、事件描写表达反战主题

(一)景物因素做贯穿

1.“天”——天气的不断变化

小说中海明威所描写的天气是变化多端、令人无从揣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在战争中,每个人的命运都不能够预测,永远都无从知道你是否会成为战争的牺牲品[1]80-81,84。小说在描写风、雪、雨、雾的时候基本是穿插进行,在天气较恶劣的环境中可能会有几种气象同时并存,其中描写最多的是“雨”。在小说中“雨”的出现频率最高,因为“雨”每次出现后都紧接着出现死亡或者灾难,给人们带去的永远是噩耗和悲哀。小说从开篇到结尾,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雨”基本上贯穿了全文,也成为整篇小说情感的基调。在雨中,部队不断败退,血流成河,主人公亨利在雨中跟随部队缓缓撤退,滑落的雨中有对女友无尽的思念[2]115-119;女主人公凯瑟琳因难产而死去的时候也是在雨中,这些悲惨的情节均在雨中发生,它在暗示着人们:雨是灾难的象征,是噩运的前兆。战败、死亡、战乱及困难等一系列的消极因素均与雨相结合,在小说中,雨成为不详的征兆,它所代表的就是死神的角色。对“雨”的多层次、多角度地刻画,使得小说突显反战主题。

2.“地”——地点的重复出现

小说中有很多对地点的描述,比如小说中常出现的低地、平原、城镇及村庄,尤其对低地及平原的描写特别多,对这些地点的描写中[3]34-38,多是伴随死亡及哭喊声;然而在描写瑞士高原及阿布撸齐的时候手法较为轻松优美。将两处进行对比,深刻地将人们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心情体现出来,也进一步突显反战主题。

3.“人”——人的情感反差

在《永别了,武器》小说中,海明威对人物采用了很多描写手法,刻画非常细致,尤其是对形色各异的人物情感上。在他笔下,那些人物形象都很具有悲剧色彩。因为战争,让他们经历了很多折磨与苦痛,最终下场十分悲惨[4]66-67。如,尉官雷纳蒂虽然在混乱的战争中积极地救人,但到小说的最后却只能被疾病折磨得难以忍受,这使得战争中的悲惨氛围加剧。女主人公凯瑟琳小姐,她美丽大方、善良勇敢,在小说中是纯洁女神的形象,但到最后,她却在一个雨夜因为难产而离开了人世。这种强烈的反差在很大程度上将读者的情感激化出来,也体现了对海明威所表达的反战主题的认可。

(二)哀伤环境做点缀

海明威在小说开篇应用了非常忧伤的文笔对景物色调进行了描写。比如:“当秋天一到,秋雨连绵不断,栗树上的叶儿都被雨水打落下来,就只剩下赤裸裸的树枝和被雨打成黑黝黝的树干,葡萄园中的枝叶也很稀疏光秃;乡间样样东西都是湿漉漉的,都是褐色的,触目秋意萧索[5]146-147。”“绵绵细雨下个不停,随着冬季的来临,霍乱也跟着雨来了,不过当局设法防止,所以到末了军队里只死了七千人。”这两段文字中的力道很足,在淡淡地描写中将战争对家园的毁灭悠悠道出,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人们从此失去了生存的地方,所有的生命之源看上去都没有生机,一切都是那么灰暗,让人找寻不到希望的光源。文中在描写尘土时,让人感觉战争如尘土般,遮住了天空,好像就呈现在眼前一般,使人极为反感[6]186-188。这些简单的环境描写,虽然看上去只是淡淡的点缀,但在细细剖析后会发现,这些哀伤景物的描写中,无不存在着强烈的反战情绪。

二、通过描写人物及事件突出反战主题

(一)爱国:士兵的厌战情绪

海明威有着战争的亲身经历,所以对帝国主义争夺利益所发动的不义战争非常厌恶,这点在独白中有很强的体现。如:“我每逢听见人家提起神圣、光荣、牺牲和徒劳这些字眼,总觉得不好意思。”在小说中,海明威应用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写作方式对士兵厌战的情绪进行描述,将反战主题突显出来[7]103-104。在海明威笔下,有很多士兵都有厌战情绪,对于战争他们极度憎恨,还不断地咒骂军官,以此期望能早早结束战争,回到家乡。有一些士兵有着强烈的回家愿望,甚至做逃兵,逃离战场。在小说中,海明威在描写主人公亨利的时候,先是受伤,等伤养好后再逃避战争,在这个过程中也表现出海明威的强烈厌战情绪。在男女主人公逃向瑞士的路途中,在人们了解了男主人公亨利的身份后仍然协助他们逃走,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人们的反战思想表现了出来。在卡波雷托的大撤退中,更是将士兵的反战情绪表现出来[8]16-18,从士兵反复高喊“我们要回家”,以及被军官问是哪个旅时,高喊“和平旅”中可感觉到士兵对和平的渴望,他们早已厌倦了军官以及战争。通过剖析士兵的反战情绪,能使小说中的反战主题进一步体现出来。

(二)爱情:主人公情感的悲剧

“最开始男女主人公对待这段感情的态度都不够真诚,甚至有些游戏的性质,但是慢慢的他们还是真心相爱了。”[9]39-42其转变点是亨利在米兰医院中进行治疗时,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及人群中,凯瑟琳慢慢走进亨利心中,而他们的美丽爱情之路也开始启程。在后来越来越多的相处中,亨利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能离开凯瑟琳。在一个军队大撤退的雨夜中,亨利思念凯瑟琳的心情越来越热烈,即使晚上做梦都希望凯瑟琳能在身边。而这种热烈的感情超越了所有的力量,所以即使在面临枪决时,亨利仍选择逃跑。他能背叛战争,但是决不能背叛与凯瑟琳的美好爱情,虽然最后他们的爱情还是在这场战争中陨落——因为凯瑟琳难产而死。海明威在小说结尾处描述凯瑟琳难产而死时,尽管描写手法及语言十分平淡,却能引起读者澎湃的心情[10]87-89。如果不是因为战争的残酷,凯瑟琳也不会因此死亡,而男主人公亨利的人生也不会那么悲惨。所有的悲剧都是因为战争所导致的,战争是万恶的源头,因此读者在阅读后厌恶战争的情绪越发激烈,同时也将小说中所表现的反战主题有效升华。

三、结语

《永别了,武器》的各个细节部分中都能剖析出海明威所要体现的反战主题。战争作为人类的一场噩梦,不仅将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希望无情地摧毁,还会让人民倍感迷茫。战争所带给人们的心灵创伤是极难治愈的,而留给人们的阴影也许会陪伴其一生。男女主人公爱情的陨落是战争而导致,将其作为线索,将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表现出来,使反战主体能不断深化,同时也展现出了作者对和平的极度渴望。《永别了,武器》是对海明威的人生写照,海明威应用多种描写方式将他内心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思考表达出来。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篇凄美爱情的小说,更是作为一部反战小说,引人深思。

[1] 常文梅.评析《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的反战主题[J].名作欣赏,2013,24(06).

[2] 张仁霞,戴桂玉.语料库检索分析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应用:以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05(12).

[3] 周晔.“隐秀”美学风格之传译:以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汉译为例[J].外国语文,2013,01(02).

[4] 王平.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反战主题探讨[J].长城,2013,04(05).

[5] 么会玉,宋敏.反战与爱情:《永别了,武器》主题解析[J].长城,2011,12(02).

[6] 王江,邹理.致命之伤:《永别了,武器》中的创伤主题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12,01(06).

[7] 李红.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赏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4(07).

[8] 梁彩群.人性的摧残和平的渴望: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主题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4,02(12).

[9] 孙致礼,周晔.交织在叙述语言中的战争与爱情:海明威《永别了,武器》重译有感[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02(06).

[10] 杨美英.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性:海明威文化心理结构的意映[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06).

[责任编辑袁培尧]

2016-02-11

贾霞(1968- ),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I712.074

A

1671-8127(2016)03-0080-02

猜你喜欢
凯瑟琳亨利海明威
完美的鲨鱼
小读者(2022年23期)2023-01-16 09:03:48
海明威名言
银潮(2021年1期)2021-01-16 09:12:14
海明威:《雨中的猫》
找找看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大公鸡亨利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30
贾宝玉与凯瑟琳·恩肖的三角恋比较研究
找找看
新少年(2015年10期)2015-10-14 10:48:21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
小说月刊(2015年8期)2015-04-19 0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