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友尔·阿布都卡迪尔
(喀什大学 中语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汉语-维吾尔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海友尔·阿布都卡迪尔
(喀什大学 中语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汉维翻译理论”课程是新疆高校专业汉语、专业维吾尔语教学中重要的必修课。目前,翻译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内容陈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文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教师。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授文化背景知识,对比分析两种语言,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实践翻译能力。
汉语-维吾尔语;翻译教学法;翻译能力
自新疆实施双语教育以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当前的新形势对新疆的翻译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双语双文化翻译人才。“汉维翻译理论”这一课程是新疆高校专业汉语、专业维吾尔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但随着本科生专业课学分、课时数的不断“缩水”,翻译课的课时数亦在减少,教材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双语双文化知识渊博、翻译经验丰富的师资严重缺乏,个别院校对翻译教学不够重视等问题依然存在。加之,翻译课很多被设置在本科四年级阶段,学生需要就业、找工作,学习热情不高,翻译课教学效果不明显,翻译教学受到冷落。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翻译的材料不能使用人单位满意,达不到新疆社会发展对双语双文化人才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对汉语-维吾尔语翻译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汉语-维吾尔语翻译教学中各环节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教学方法单一
讲课是一种教学艺术,不同的学科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各有区别,即使是同样的语言课教学,由于目标不同,侧重点不同,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翻译是牵涉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语言活动,需要多实践,同时要求任课教师精通两种语言,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渊博的文化知识和独自解决翻译中疑难问题的能力。但是,从目前的翻译教学情况来看,翻译教学法缺乏特色,主要以讲解为主,教师讲解理论问题较多,一周仅有的四节课几乎都被教师占用,学生翻译、分析、争论的机会很少。在上课时,大部分教师均是先讲理论和技巧性问题,然后写一两个例子让几个学生翻译,最后教师简单地讲评并提供自己认定的标准答案,下课之前布置几道课后翻译练习和简单的思考问题,批改后发还学生,这样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在课堂进行讲评,也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自主研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和时间不多,课堂气氛沉闷,没能给足够的时间启发学生。课堂提问、测试,甚至期末考试、教学材料都被用来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获取,几乎没能突出实践能力的测试。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或评分时,仅以知识为主要评价依据,实际翻译能力和发表译文等课外的表现常未被考虑在内。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一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对翻译教学缺乏兴趣,没有关于翻译理论与技巧研究的成果和翻译作品,因而不能把翻译教学当作提高学生双语能力和实际翻译能力的一门主课。有些翻译课教师没有接受相关培训和进修,只是随意选出来的。部分教师在自己没有完全吃透、领会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情况下,匆忙开始上课,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能给予准确地回答,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只要能讲两种语言,就可以教翻译。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新疆高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专业翻译教学的目的、目标笼统不清。虽然有些学校任课教师自订教学大纲,但培养目的不明确,教学大纲不统一,标准制订欠科学,教学要求和手段不具体,教师也不知道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只能按进度讲课,学生更不清楚学了翻译有什么用。翻译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运用所学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能够翻译各种语体的文章或作品,同时加强课程内外的翻译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和对比汉语-维吾尔语语言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译、笔译能力和双语转换能力。任课教师应从词汇、语法、修辞、文化对比的基础上讲解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从原文的背景知识、作者的创作手法和语体风格的角度去分析原文。这是一门分析性、对比性很强的课程,与口语课、精读课和泛读课有所不同。目前的翻译教学以学会句子翻译、掌握翻译的理论知识作为主要目标,人才培养标准偏低,教学目标不甚明确。因此,翻译教学应以翻译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而不应该停留在学会翻译一般简单句子的能力上。翻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译者在组词造句的过程中同时考虑到理解与表达的辩证关系,原文和译文的不同特点,内容与风格统一等多种因素。如果我们的每一堂课,不能启发学生,不能活跃课堂气氛,教材里没有学生所需求的新知识、新信息,那么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在缺乏兴趣和求知动力的情况下,学生很难真正提高翻译能力。
(三)教材内容陈旧
教材对一个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水平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新疆部分高校汉语专业和维吾尔语专业使用的是《汉维互译实用教程》。这部教材实例比较丰富,配有对照阅读、篇章翻译、名家谈翻译等,内容涵盖比较全面,相比1989年的《汉维翻译教程》有很大改观。然而,在体例上,它遵循的还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即以语法为纲,按词法、句法体系来编写的。其主要内容:一是关于汉译维过程中词语的处理,包括词语的翻译、熟语的翻译、汉语-维吾尔语语法对比、词类的转译等;二是关于句子的处理,如句型的转换、主语的翻译、反面着笔法等。这些内容占了整部教材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再者,教程偏重于实例的列举,而这些案例基本都是句子而不是段落或短文。由于教材囿于以语法、词句论翻译的教学套路,教师在教学时,视野狭窄,往往只能以词、句为翻译单位来评论译文的正误优劣,无法比较完整的上下文,只能以自己的语感去理解和表达其中的关键词。笔者最近在各书店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从1988-2010年出版的五本有关汉语-维吾尔语翻译教学的参考书大部分都是针对各种翻译考试而编写的,而且内容老化、陈旧,大部分引用政治体裁的例句,有关文学艺术、科技文化,反映当前形势的例句寥寥无几。如果教材内容不能反映当前的形势,与用人单位的考试内容和社会实际相脱离,就会严重影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材内容不能吸引学生,很难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四)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翻译教学的成果体现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得透彻、问题分析得深刻,但没能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这种教学是没有成效的教学。依据笔者二十多年翻译教学的经验,发现学生翻译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种类,主要表现在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混用语法结构、缺乏逻辑分析、任意增加或减少词语、不能熟练运用翻译技巧、表达不到位等六个方面,很多问题体现在理解和表达上。理解是整个翻译过程当中的重要环节,反复推敲琢磨、认真分析原文就在这一环节完成。如果理解错了,表达也就错了,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理解的结果。教师也很自然地会把主要精力和教学重点放在这两个环节上。但学生在翻译时往往很少对原文进行深层地分析,只看到词典中的对应义而不考虑具体的语境义,只看到词的一般意义而不考虑比喻义或引申义,结果很多词句表达得生搬硬套,译文很不自然。学生做翻译题时缺乏整体考虑,没能紧扣上下文,看一句翻一句,结果导致译文前后不连贯、用词不当、晦涩难懂。学生听得多、做得少,对照得多、翻译得少,喜欢听教师讲著名翻译家的生平和译著的特点,但不太喜欢动笔翻译。我们的学生应该懂得,与其听讲翻译家动听的故事,还不如动笔翻译一个翻译家的故事。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对翻译教学的各环节应进行相应的改进。
(一)掌握文化背景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与表达时只顾词的基本义,对于潜存于词语背后的文化因素却缺乏考虑。因此,教师的讲课艺术不仅表现在善于对比两种语言,更表现在善于对比词句背后所反映的两种文化。汉语-维吾尔语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出现概念相同,用词不同;用词相同,联想不同;用词相同,理解不同等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词义的理解与表达比较容易,但文化因素的理解与表达,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不是那么容易。为了掌握这一标准,就必须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特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只顾词的基本义而不顾文化因素的译文是残缺不全的译文。美国外语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Winston Bremback)说过,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方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1]
汉语-维吾尔语两种语言的俗语、谚语、典故和比喻中,文化因素的影响相当浓厚。在讲课过程中,应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的角度,重点对比汉语-维吾尔语熟语的理据性特点。如在汉民族中,龙是“神圣”“高贵”和“威严”的象征。汉语中有“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踞龙盘”等称颂龙的成语,“真龙天子”更是帝王将相的代名词。然而,在维吾尔民间故事或神话里,εddiχɑ“龙”是一种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怪物,因此在维吾尔人的心目中,龙让人产生“凶恶”“可怕”这样的联想。“望子成龙”是我国成千上万做父母的心情的真实写照,若将该成语直译为:pεrzεntiniŋ εddiχɑ boluʃini ɑrzu qilmɑq,维吾尔族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应对原文加以“改头换面”,译作pεrzεntiniŋ kɑttɑ εrbɑp boluʃini ɑrzu qilmɑq“希望儿子成为大人物”。为了准确地掌握两种语言的文化特征,作为教师应大量阅读汉语-维吾尔语对照的经典著作,提高自己文化词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加强汉语-维吾尔语对比分析
无论是翻译过程或翻译教学过程,都离不开对比,只有对比才能找到差距。对比不是单纯地针对词的意义,还包括句子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对比。汉语-维吾尔语对比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文化进行对比,寻求两种语言的差异,以揭示汉语-维吾尔语的不同特点和规律。语言学习和翻译活动以对比为基础,掌握第二语言独特的组词造句和用词习惯。在课堂上,学生很自然地利用已学过的维吾尔语和汉语知识,找出汉语-维吾尔语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别这两种语言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方面的异同,使学生掌握汉语与维吾尔语的不同特点,翻译时改变表达角度,采取灵活的表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对比角度,对比那些关键性的,实质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差异中找到翻译规律,在翻译中进行对比。从表意和表音的角度对比文字;从包蕴和交叉的角度对比词义;从意合与形合角度对比句型,使学生不仅要学习翻译技巧,还要掌握两种语言的对比方法。如“国务院设立海关总署,统一管理全国海关”[2]这一句,可以从意合与形合的角度进行对比。这句中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而维吾尔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汉语在两个分句之间一般不用关联词语,而维吾尔语一般使用关联词语,所以上例句子在维吾尔语中变成“为了统一管理全国海关,国务院设立了海关总署”这样一个目的关系的复合句。
(三)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人脑运用形象——表象(表意),通过直觉、类比、联想、想象等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3]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培养他们对原文意象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各种表象、形象比附、移植的能力。
如今的翻译教学重点主要放在理解和表达上,讲授和强调翻译方法与技巧,教师的作用仅仅是解答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是什么”的问题,还有全面解答“为什么”的问题。由于思维方式局限或缺乏想象力,对翻译学习产生诸多困惑:为什么表达那么到位,原文的有些信息却丢了呢?该用的技巧都用了,为什么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感受还有差别呢?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从多种角度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讲授采取联想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夜幕初降,会议厅大楼前,华灯齐放,喷泉上的水雾纷纷扬扬,在各色灯光映照下,奇彩焕发”[4],当翻译这一句时,除了要对选词、连接的角度推敲琢磨以外,还要通过想象把原文中的情景变成自己曾经所看到的情景,然后挑选恰当的词语予以表达。文学是想象的艺术,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的例子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分析,想象例子所反应的情景,要求学生模仿人物的各种体态动作,使学生学会如何联想,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如何表达等问题。通过举例带有各种情景的典型例子,可以强化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意识。
(四)培养学生翻译能力
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翻译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只能解决理论和技巧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还得依靠大量的课外练习,依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初级阶段,应该加大翻译训练量。大量的翻译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成就感,领悟到教师在课堂上没能讲授的一些有益感受。教师在安排学生翻译练习时就可采取多种形式。如挑选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文章或短文,布置课外练习;向学生介绍《流浪者酒家》《金库》《我的一天》等汉语-维吾尔语对照读物,要求通过对照分析并指出采用了什么样的翻译技巧;布置撰写关于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小型论文等。教师对翻译练习提出较高的要求,事后要做认真的讲评,可挑选质量高的译文在上课时作以介绍,还可将好的译作打印出来并发给学生进行交流参考。
教学实践证明,以上课外练习和做法较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良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此外,鼓励学生从汉语期刊上选择较好的文章翻译成维吾尔文,并鼓励学生向维吾尔文报刊杂志投稿,一旦发表更能激发学生的翻译积极性,为将来成为翻译工作者打好基础。
新疆的翻译教学具有优良的传统与特色,各院校具备经验丰富的翻译课教师,为新疆培养大批高质量的翻译人才作出了贡献。但是,随着新疆双语教学的深入发展,对双语人才,特别是汉语-维吾尔语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靠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目前,摆在我们广大翻译教师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改革翻译教学,以尽快提高翻译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作为任课教师除了要热爱翻译课,对教授好翻译课有信心外,还应有较全面、广博的知识和翻译能力。翻译课教师不但善于讲授翻译的理论问题,而且要善于翻译疑难复杂的句子,具有公开发表的译著,更要具备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能力,不断发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讲授翻译理论的同时,要向学生传授有效的翻译学习方法,要善于借鉴内地高校翻译教学的先进经验。
本文对新疆汉语-维吾尔语翻译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围绕改进翻译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今后的汉语-维吾尔语翻译教学改进有所裨益。
[1]盛兴庆.论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1994,(4).
[2][4]史震天.汉维互译实用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125.
[3]伍小君.论形象思维与翻译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
[责任编辑]:马梅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Teaching Chinese-Uyghur Translation
Haiyur·Abdukadier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Kashgar University,Kashgar Xinjiang 844008)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Xinjiang,the subject of Chinese-Uyghur translation theori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ulsory courses both in Chinese and Uyghur majors.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varied teaching methods,vague teaching objectives,outdat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ontent,and lack of practical translation skills among learners.This paper holds that teacher is the key factor in solving these problems,who should introduce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compare the languages of Chinese and Uyghur,improve learners'concrete thinking,and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to practice their translation skills.
Chinese-Uyghur;Translation teaching methodology;Translation skill
H215
A
2095-6967-(2016)01-048-05
2016-01-31
海友尔·阿布都卡迪尔,喀什大学中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